项目教学法在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模具的生产制造具有批量小、制造复杂、技术要求高等多方面特点。

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针对目前模具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在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研究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成就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模具制造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方式分配给学生,项目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

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将会围绕项目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项目教学法不再按传统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的顺序,也不按“知识点”为线索进行教学,改用以“项目”或“子项目”为模块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

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工作的艰辛和创新的喜悦,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项目教学法在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模具的生产制造具有批量小、制造复杂、技术要求高等多方面特点。

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制造过程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研究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制造一副合格的模具为例,老师将具体的一副冲压模具的制造作为总项目,然后将这个总项目根据加工要求和特点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再针对子项目的具体要求制定加工工艺,进行相应的加工和操作。

学生亲自经历工艺设计、加工生产、质量检验、装配调试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加工、材料处理、机床的操作和使用等知识和技能。

2.1项目任务的布置
将一副具体的冲压模具的制造作为总项目(如图1),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以及模具的技术要求和加工特点,把这个总项目分解为三个子项目,然后布置给学生去完成。

项目一:模具成型零件加工。

项目二:模具结构零件的加工。

项目三: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项目一和项目二要求学生依据零件图,利用车、钳、铣、刨、磨、镗等加工设备和适当的热处理方法加工出对应的合格的模具零件。

项目三是把项目一和项目二加工出来的零件装配成一副完整的模具,然后安装在压力机上进行调试,根据调试的情况对模具做相应的修整直至试冲出合格的产品。

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实用性和项目难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时既不感觉太难,又能体会到完成每个项目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不一样,可以让小组内基础好的同学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让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让他们通力协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每个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总项目
冲压模具的制造
子项目1
成型零件的制造
子项目2
结构零件的制造
子项目3
模具装配与调试
零件的加
工工艺、
加工
热处理方
案、操作
零件的加
工工艺、
加工
模具的
装配
初装后在
冲床上的
调试
样件的
试冲
资料查询、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检查
图1模具制作项目分解示意图
2.2项目计划的制定
项目任务明确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工作计划,确定项目进行的程序和步骤。

根据子项目的多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选出一名基础扎实的同学做组长,每个小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组内要有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车、钳、铣、刨、磨、镗、线切割等设备都要有相对熟练一些的学生。

每组独立完成一幅模具的加工、装配和调试。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编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最后由指导老师审定最合理的加工步骤和顺序。

老师根据项目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为主动寻求新的知识。

2.3项目内容的实施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老师审定工艺路线开展工作,依次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和调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会有很多独立的思考、探索、试验,也会和组内同学就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工艺,从而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

2.4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和总结
在一个项目完成之后,组长要带领小组成员进行项目总结。

首先由小组成员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将自己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最终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以及自己在完成项目后得到的收获向小组作一汇报,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

最后由指导教师做点评,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学习工作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明白自身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明确方向。

3实践中的总结与反思
项目教学是以模拟或真实的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赵柏森傅田游晓畅(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29
.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外的资源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采用“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项目教学法在我校的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但从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

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再对专业课感到枯燥乏味,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而且项目的运作过程和生产实际很接近,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尽管项目教学法有很多优点,却也有以下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3.1项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指导老师在设计和选取项目时不光要以现实的对象为素材,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

既要包含教学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又要难易适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教师的培养要有目的性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指导能力。

要满足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进步的培养和培训机制。

这几年,我校越来越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每年都有目的地安排一部分教师外出访学或培训深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锻炼。

不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操作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充分保证了正常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3.3教材的编写要有针对性
项目教学法对教材的编写要求很高。

由于现行的教材大多是依据专业和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写的,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时,教师不可能按照教材顺序来讲授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和实际项目需求自行设计教学和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要坚持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原则,以便在项目进行中尽可能对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精心设计各种符合生产实际的“项目”,必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键.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6.3.
[2]王小成,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职教,2006.3.
[3]李宁.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2).
作者简介:赵柏森(1975-),男,重庆市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方面工作。

摘要:本文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技术型、应用型职业教育院校”的观点为论述点,阐述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意义、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最后提出高校转型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转型必要性问题途径
0引言
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后,高等本科院校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截止2014年,我国新增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其占到全国本科院校的55.5%左右,并且这种增长趋势会更快,而这些新增的本科院校整体实力比较弱,70%的本科院校分布在我国的地级市城市,它们已经成为我国培养本科学生的主力军,这些本科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却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而我国许多高端技术型、应用型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基于此情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了高校应该向技术型、应用型方向转型,即“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技术型、应用型职业教育院校”观点。

1我国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型方向转型的必要性
1.1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产业升级就是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与转化,然而一线劳动力实践技能的缺失是企业升级的主要瓶颈,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线劳动者要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服务于现代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的高端人员,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我国具有高端技能的人才却非常的匮乏。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高失业率,2013年我国高校就业率紧为77.4%,与2012年相比高了不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众多,而是因为我国本科院校的教育结构不合理,比如德国、瑞士的学生就业率就非常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其职业教育体系比较成熟,德国本科院校的78%集中在了专业性、应用型,而只有22%的高等学校属于学术型;瑞士则82%的高等院校集中在应用型方向,只有18%的属于学术型。

1.2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在2005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得到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在2012年我国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72万人,相比2005年已经翻了一番还要多,而且我国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50%,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教育,但是受到一些传统办学思路以及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结构趋同,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转型就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出高校的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征,因此教育的不适应会对高校转型形成倒逼机制。

关于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分析
张煦(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上接第229页)
230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