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活化石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1
今天在学字的时候,延用了昨天的方法。

因为学生有了昨天的试行和我的鼓励。

今天更主动了。

实际运行时间也大大的缩短。

比昨天短,更比原来同桌互相帮助的时间要短得多了。

看来,一种方法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应该是常用常新的`。

就是同一种方法也不能常用,可以适当的隔些日子再用,才会有新鲜的感觉。

学生操作才会有兴致。

在解释化石一词里,我告诉学生是很早以前的生物变成了石头保存下来。

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化石了。

学生说,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

我强调说,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了。

学生对恐龙是不陌生的。

所以我就用蓝猫中的恐龙来作比。

学生好像明白了。

正好博物馆这几天正在进行蝴蝶展,我号召学生去看。

我想应该有化石的。

活化石教学反思2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我以李杨的爱情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然后在让他们细细品味,慢慢鉴赏。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

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

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

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

最后,指
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

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不安静,许多同学都在说话,站着的同学生怕怕回答错了,而坐着的就一直抓着李杨的爱情,聊个不停,或者就一句话都不说,把头埋得很低。

为解决他们的这一问题,我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积极发言。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

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反思得知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

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我们应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应该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整个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不应该拘束,但是也不能没有纪律可言,要
学会欲擒故纵。

活化石教学反思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

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

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

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

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

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

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

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
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以上就是分享的活化石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活化石教学反思4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

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

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

“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

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
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

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

“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

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

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5
《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习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紧扣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石并不陌生,因为我班学生上学期去科技馆参观曾经见
过。

讲课前,我板书“化石”二字并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化石图片,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我强调化石的“古老”,补充板书课题,在“化石”前加“活”,问:“课题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

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开心中的疑问。

兴趣有了,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

二、先扶后放,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适合自主学习,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习“银杏树”,渗透学法指导。

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发现银杏树的“奇异”之处表现为“古老、珍贵”、“叶子奇特”、“生长速度慢”等特点。

教师总结:“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

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好。

三、抓结尾句,升华情感教育。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
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围绕为什么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这句话,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各种活化石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交流资料,并交流阅读资料的体会。

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根据交流,启发学生编写关于保护珍稀生物的'儿歌或广告词。

此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转换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绍“活化石”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舍弃了;还感觉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的还不够,训练不太扎实。

如果把本课设计三课时,这些遗憾应该就可以弥补了。

活化石教学反思6
我这次成长课选择的是第三册最后一单元《活化石》这篇课文。

结合课后领导和老师的建议和反馈,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理解课文大意这一环节,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用一句话说一说。

经过老师的句式提醒,二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

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

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
识点。

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

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

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

“片”和“把”字重叠了。

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

“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

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

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收集什么,范
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

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

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

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以化石和活化石的区别引入新课,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稀里糊涂。

2、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深层次的超越性的发挥。

3、教学设计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有待加强。

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预计不够,应急能力弱。

4、最后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

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活化石教学反思7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
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课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开始时,我先由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

如在介绍“白鳍豚”时,用了以下文字“被称为‘长江女神’1995年时专家估计存活量不足100头,从20__年开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活动,却再也没发现它的身影”,以此唤起学生要保护活化石乃至保护整个大自然的意识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

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
才能构成比喻句。

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

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

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

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活化石教学反思8
在上《活化石》这课前,我就预料学生会问:什么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绞尽脑汁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样也可以复习一下查字典
的方法;或出示几副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直观的了解;再者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等,间接去了解什么是化石。

这些方法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并不能引起学生对研究活化石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化石的兴趣呢?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电视里突然出现了恐龙的身影。

对了,可以利用恐龙来做引导啊。

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物,或许这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的`。

于是课堂里,我便以此为切入点。

告诉学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种叫恐龙的动物,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恐龙相继死亡,直至灭绝。

它们的尸体埋藏在地下,最后就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今天,我们的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它们当时的生存情况的。

”经过我的诉说,孩子们马上又问,那么考古学家了解到了哪些情况呢?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只能说请大家自己去看书翻资料了解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已经很清楚的感受到他们对活化石的兴趣已萌发,所以相信问题会很快被解决的。

看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活化石教学反思9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


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

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

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

”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10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
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

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

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

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

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学反思11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

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

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

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

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

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

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
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

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

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

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

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

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

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

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

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

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

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

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

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

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

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的历史。

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张大嘴()。

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长到()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

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

不需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