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2019年7月6日,在阿寨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处于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
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
良渚文化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A项错误;良渚文化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项错误;
良渚文化并非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C项错误。

2.原始人类开始用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中国进入
新石器时代是在()
A. 距今约170万年前
B. 距今约20万年前
C. 距今约1万年前
D. 距今约7000年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
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
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

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
际开始年代还更早,因此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复原原始社会的历史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列出土文物出现在原始社会遗址中的是
A. 骨针、骨贝、骨锥等器物
B. 绢片、丝带、起绒锦等丝织品
C. 小件铜器、玉蚕等装饰品
D. 陶纺轮、彩陶、蛋壳黑陶等陶器
【答案】D
【解析】陶纺轮、彩陶、蛋壳黑陶等陶器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故D项正确;
骨贝最早出现于夏末商初,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BC项也不是原始社会的文物,
排除。

4.下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

此杯属于
A. 仰韶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
薄如鸡蛋壳的黑陶。

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
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因此C正确,
ABD排除。

故选C.
5.1953年,河南安阳殷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83座有殉贝。

从有些贝的放置
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
葬的风气相同。

这说明当时()
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
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
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
D.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
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
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
故D项排除。

故选C。

6.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
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

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
时期一致的玉琮。

以上现象说明()
A.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 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但存在一定区别,说明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不是反映南北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排除C项;
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排除D项。

故选B。

7.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入早期国家的文明
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
力物证。

据此可知()
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
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
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这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
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
礼乐制在西周时期确立,故D项错误。

故选C。

8.假如电视台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下列外景地中你认为最符合拍
摄要求的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仰韶文化遗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史前先民中最早培育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所以
河姆渡遗址最符合拍摄要求,故选C;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没有进行农业种植,排除AB;
仰韶文化中主要是种植粟,排除D。

故选C。

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渔猎到定居农业、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自然环境的变迁
C. 价值观念的更新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
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因此D正确,
ABC排除。

故选D。

10.学校组织的历史兴趣小组去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察学习,当地导游对河姆渡文化遗址作了以下解说,其中有误的是
A.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B. 出土碳化的稻谷
C.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
D.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早期的遗址,因此C错误,
符合题意;ABD关于河姆渡遗址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距今1万年前我国就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 采集、狩猎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磨制石器的使用
D. 开始使用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故C正确;
采集、狩猎在旧石器时期就出现了,故A错误;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故B错误;
旧石器时代就发现和使用火,故D错误。

故选C。

12.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下列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有
①龙山文化②红山文化③河姆渡文化④良渚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下列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故①②④正确;河姆渡文化属于母系
氏族社会,故③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ACD错误。

1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图片“陶器上的稻穗纹”和“干栏式房屋”符合题意,都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
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
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种植水
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鱼纹彩陶盆和半地穴式房
屋是半坡人的文化特征,排除②④,故排除
A、C、D.
14.下列四点如果都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那么其中最能说明二里头遗址是强大政权的
都城的是()
A. 宫殿
B. 宗庙
C. 陶器
D. 墓葬
【答案】B
【解析】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
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

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宗庙是
最能说明二里头遗址是强大政权的都城。

故选B。

15.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

这主要说明当时()
A. 开始出现社会分工
B. 社会出现等级分化
C. 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 已出现奴隶制国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
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故A错误。

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故C错误。

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
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故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6.(1)宋正海和孟席斯的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6.(2)从上述材料看,不管宋正海还是孟席斯,他们是分别依据什么进行推断的?16.(3)二里头、三星堆或者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都是从什么开始进入考古询证的?
16.(4)要证实郑和到达美洲这个推断,从目前的证据看,还需要有哪些探索阶段或
者探索方法?
【答案】(1)宋正海认为: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也就是说不是第一个到达美
洲的。

孟席斯认为: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

【解析】(1)根据材料“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不可能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可知,孟
席斯认为郑和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根据材料“宋正海则称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可知,宋正海认为郑和不可能完成地理大发现,也就是说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

【答案】(2)宋正海主要根据逻辑推断、背景分析;孟席斯主要依据一张世界地图和DNA的检测。

【解析】(2)根据材料“世界航海总图很可能出自郑和之手”“许多当时郑和所经之处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国人的DNA”可知,孟席斯主要依据一张世界地图和DNA的检测。


据“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哥伦布能够发现新大陆,是和他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可知,宋正海主要根据逻辑推断、背景分析。

【答案】(3)是传说或者假设开始的。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三星堆或者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都是从传说或者假设开始的。

【答案】(4)从文献史料求证;需要多学科地、大量地发现和考证实物史料;结合相关环境进行逻辑确认;要逐渐达成共识等。

【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7.(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

并分析探秘夏
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
17.(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

17.(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
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答案】(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条件: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
【解析】(1)第一小问的困境,概括材料即可.“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可以得出困境是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第二小问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的可行性条件有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
【答案】(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
【解析】(2)本小问的特点,根据图示可知,二里头遗址有遗迹、遗物和墓葬等,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分工也较细,这就可以得出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是文化遗存丰富;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
【答案】(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
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解析】(3)第一小问的定论和争论,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