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

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翻译家。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

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

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

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其次,读者阅读的能动性。

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

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

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是读者的接受史,是接受效应史。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是文学读者接受的历史。

文艺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2](P116) ,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位,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是接受美学在文学理论上的新建树。

接受美学独特的解释学切入角度和尖锐的批判性引起了翻译界的注意,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对翻译来说,译本也是一个文学文本。

译文的存在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是通过译文读者的阅读使其意义具体化,才能达到译
文的彻底完成。

译文再现过程就是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

”[3]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

翻译理论家奈达也认为:“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

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

”[4](P86) 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用接受理论来解读评判翻译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

二、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由于朱生豪英年早逝,再加上他一生只勤于翻译,极少写译论文字,他并没有给世人留下多少翻译见解方面的东西。

除了在给爱人写的书信中偶尔涉及翻译的零星议论外,今仅见他在1944年4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里较清楚地说明了他的翻译见解: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

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5](P264)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朱生豪关于文学翻译的点滴思想,即:翻译目的——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翻译方法——主张意译,反对“硬译”;翻译态度——毕生精力,殆已尽注;翻译批评观——读者反应论。

(一)翻译目的——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
朱生豪认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追求译文与原文在“神韵”上的契合。

译者不仅要努力将原文的意思和思想译出,还要尽最大可能保存原作的“意趣”和“神韵”。

他曾经和范泉谈起翻译的“信、达、雅”问题。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信”是忠于原著,不随意增删。

“达”是将原著完整地运用另外一种语言如实反映的意思。

至于“雅”,则是翻译文学的灵魂,它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文字上力求优美,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美感;二是思想内涵上要能掌握原著的灵魂—神韵,将原著的精神风貌真切而艺术地反映出来。

他认为“信”和“达”容易做到,要做到“雅”并不容易。

如果追求“雅”而不顾“信”和“达”,那是不负责任的“雅“,当然容易做到,但不可取。

“信达雅”三个方面应该是一个整体中蕴含的三种内容不能分割。

必须要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做到“雅”,才算是理想的翻译。

[6] 可见,“神韵”、“形似”是朱生豪在翻译实践中的最高追求。

例如,莎士比亚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他的戏剧文采飞扬、言深意远。

双关是他使用最成功的修辞格之一。

而朱生豪以他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高超的驾驭能力,往往能准确地译出莎剧的神韵。

以《威尼斯商人》中脍炙人口的双关sole和soul的翻译为例:原文:Bassanio: Whydostthouwhetthyknifesoearnestly?
Shylock: Tocuttheforfeiturefromthatbankroutthere.
Gratiano: Notonthysole,butonthysoul, harshJew,
Thoumakestthyknifekeen; butnometalcan,
No, notthehangman'saxe, bearhalfthekeenness
Ofthysharpenvy.
朱译:巴萨尼奥:你这样使劲儿磨着刀干吗?
夏洛克: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葛莱西安诺:狠心的犹太人,你不是在鞋口上磨刀,你这把刀是放在你的心口上磨;无论哪种铁器;就连刽子手的钢刀,都赶不上你这刻毒的心肠一半的锋利。

[7](P205)
在此,朱生豪用“鞋口”和“心口”来对应原文的“sole”和“soul”,不仅在语义上较为吻合,在音韵和节奏上也基本上贴近或达到了等同于原文同音异义的修辞效果。

双关语的运用将犹太富翁夏洛克磨刀霍霍、咬牙切齿、欲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千刀万剐也不解心头之恨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保持了原作的肌理神韵,读者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二)翻译方法——主张意译,反对“硬译”
在翻译方法上,朱生豪主张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选择更有利于读者接受的文字表述。

他曾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认为“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寸,甚至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忍卒读,此则译者之过。

”[5](P264)因此,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采取倾向于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

不受原文个别字、词、句的局限,在遇到一些不符合读者思维习惯的场合时,为了使原作在中国这一特定环境里更加传神,而对个别人物行为或语言,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

并用符合汉语读者审美欣赏习惯的中国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出来的作品既语言传神达意、优雅流畅,又通晓易懂,令人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

试以《李尔王》中的一段唱词为例:
原文:Fool:Markit,nuncle……
Havemorethanthoushowest,
Speaklessthanthouknowest,
Lendlessthanthouowest,
Ridemorethanthougoest,
Learnmorethanthoutrowest,
Setlessthanthouthrowest,
Leavethydrinkandthywhore,
Andkeepin-a-door,
Andthoushalthavemore
Thantwotenstoascore……
朱译:听着,老伯伯:……
多积财,少摆阔;
耳多听,话少说;
少放款,多借债;
走路不如骑马快;
三言之中信一语;
多掷骰子少下注;
莫饮酒,莫嫖妓;
呆在家中把门闭;
会打算的占便宜;
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7](P413)
朱生豪在此采取的明显的是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

译文在音韵上比较遵循“aabbccddee”的韵律,结构上没有一点原文的语法痕迹。

他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用中国读者熟悉的形式来译弄臣的话,整个采用一种类似曲艺中的“数来宝”的语气译出,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把弄臣的那种对世态炎凉的调侃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归化是朱生豪莎剧翻译采取的主要策略,在其译作中随处可见,又如:
原文:Nowolddesiredothinhisdeathbedlie, Andyoungaffectiongapestobehisheir; Thatfairforwhichlovegroanedforandwoulddie, WithtenderJulietmatched, isnownotfair.NowRomeoisbelovedandlovesagain, Alikebewithchedbythecharmoflooks, Buttohisfoesupposedhemustcomplain, Andshesteallove'ssweetbaitfromfearfulhooks: Beingheldafoe, hemaynothaveaccessTobreathesuchvowsaslovesusetoswear; Andsheasmuchinlove, her-meansmuchlessTomeethernewbelovedanywhere: Butpassionlendsthempower, timemeans, tomeet, Temperingextremitieswithextremesweet.
朱译:旧日的温情已尽付东流,新生的爱恋正如日初上;为了朱丽叶的绝世温柔,忘却了曾为谁魂思梦想。

罗密欧爱着她媚人容貌,把一片痴心呈献给仇雠;朱丽叶恋着他风流才调,甘愿被香饵钓上了金钩。

只恨解不开的世仇宿怨,这段山海深情向谁申诉?幽闺中锁住了桃花人面,要相见除非是梦魂来去。

可是热情总会战胜辛艰,苦味中间才有无限甘甜。

[7](P121)
朱生豪的译文采取的照样是十四行诗的形式,也遵循了十四行诗ababcdcdefefgg的:韵规律。

但如果仔细比较就不难发现,朱生豪的译文大胆地进行了意译,采取的不再是原句的句法形式。

他主要采取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以极富中国古典韵味的诗歌形式来翻译十四行诗,虽然没能保留原作的句法形式,却达到了很大程度的神似的境界,因而能充分调动起中国读者的审美共鸣感,易于读者接受。

(三)翻译态度——毕生精力,殆已尽注
朱生豪翻译态度极为认真,一丝不苟。

在翻译之前,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收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以及莎学的资料,比较和研究这些资料的优劣得失。

对莎剧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莎翁生平、思想成就、艺术特点、版本考证、戏剧分类,都有过细致的研究。

对英文版莎氏全集,更是反复吟诵,仔细推敲。

用他自己的话说:“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

”“常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5](P264) 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使译笔准确通达,朱生豪不辞劳苦,绞尽脑汁,一字一句往往煞费苦心, 精益求精态度可谓溢于言表。

例如,他曾经讲过翻译中的“你”和“您”,这两个字就很缠得人头痛。

“You”相当于“您”,“thou,thee”相当于“你”,但“thou”虽可一律译成“你”,“You”却不能全译作
“您”。

这些细微之处,他都能做到仔细琢磨,毫不苟且。

(四)翻译批评观——读者反应论
通读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我们不难发现,朱生豪时时处处都是把读者装在心中: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读者“看得懂”并且“读了有所得”,“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他悉心体会原作的神韵,领悟中国读者包乐于接受的限度,突破莎翁的无韵诗体表述形式,大胆运用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翻译过来。

每译完一段文字,他还都必定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审视润色,“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

[5](P264)朱生豪的译文特别注意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讲究平仄、:韵、节奏等声韵上的和谐,充满诗意。

阅读朱译莎剧,随时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口语化译文是朱生豪译莎实践中的另外一大特色。

朱译莎剧历经时间考验没有被淘汰,并成为译莎经典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朱译文极具口语化的白话文体。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它拉近了读者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距离。

譬如,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译文:
原文: NURSEWhere’sRomeo?
FRIARThereontheground, withhisowntearsmadedrunk..
朱译:乳媪: 罗密欧呢?
劳伦斯:在那边地上哭得死去活来的就是他。

[7](P119)
我们来看朱生豪对“withhisowntearsmadedrunk.”一句的处理。

“drunk”意为“喝醉”,也有“陶醉”之意,罗密欧刚刚杀死了结婚三小时的妻子朱丽叶的表哥,莎翁用“drunk”来形容罗密欧此时悲呦痛哭的状况。

如果逐字直译成“被他自己的[泪给醉翻了”,让人读来不乏生硬之感。

而朱生豪用一句口语化的“哭得死去活来”成功传达了原文之意,简洁明了,更易让读者接受。

能够熟练地富于创造性地驾驭口语,是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

诗意的语言,再加上口语化文体,这正是许多读者喜爱朱生豪译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作用,认为读者才是衡量译文质量好坏的标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这样译出来的作品一般更能让人产生共鸣,译文也更容易被接受。

朱生豪莎剧译作的广
泛的社会影响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朱生豪的译文之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一方面在于朱生豪在翻译实践中努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另一方面,更在于他的心中装有读者,译文力求贴近读者,在翻译中善于以典雅的、富于东方美学并符合我国读者欣赏习惯的适当语句,恰当地表达原作的精神,使译文既通俗易懂,又文句典雅,如行云流水,极具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李景端.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3,(11).
[2]JAUSSHR.TowardAnAestheticsofReception.BAHTIT,trans.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 1982.
[3]龚桂芳.接受与翻译[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范泉.关于译莎及其他[J].文教资料, 2001,(5).
[7](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