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

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

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

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

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

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上闻而嘉之。

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

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注释】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

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
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

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

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

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

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

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

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②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答案】(1)C
(2)D
(3)D
(4)①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

②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

【解析】【分析】(1)“沧州”修饰“吏民”,意思为“沧州的官吏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沧州”前断句,排除选项AB,“其迁易”做“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易”后断句,“迎谒”做“百姓”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谒”后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开皇四年(584 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

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2)D项,“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错误,文中“华”指汉族人。

“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错误,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

D错误。

故选D。

(3)D项,“叛贼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错误,由原文“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可知,应是以前的总管总以武力威胁反叛者。

D错误。

故选D。

(4)此题赋分点:①严重:严肃稳重。

雅量:大的气度。

虽:即使。

私室:私人房间。

终日:整日。

俨然:庄重。

②省略主语“令狐熙”,需补充主语。

侨人:寄居异乡的人,外乡人,非本地人。

逐:赶走,驱赶,驱逐。

令:命令,让。

归:回去,回乡。

本:农业。

其:译为“如果”“那些”均可。

滞:滞留、积压。

狱:案件、诉讼案件。

决:判决。

遣之:处理案件。

良政:善政、好的政策、治理得好。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①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

②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

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

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

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 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

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

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

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

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 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

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

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

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

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

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

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

开皇四年(584 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

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

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

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 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

” 这
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

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

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赴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

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第。

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

”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

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

辅然之。

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

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

仲鸿曰:“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闻鼓院以行。

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

”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

松至,仲鸿谓绂曰:“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

”松不顾而去。

未几,曦诛。

乞休致。

卒,年七十八。

[注]宣威: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指官场回避。

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符节和斧钺。

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

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

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

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

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答案】(1)D
(2)D
(3)C
(4)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解析】【分析】(1)“冀”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

“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故选D。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

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

故选D。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

故选C。

(4)本题①“诘”,询问;“其”,代词,指这件事;“端”,缘由;“以”,连词,因为;“直”,通“值”,价值;“乃”,连词,于是;“归”,使动,使……回来;“至”,到。

②“事”,侍奉;“之”,助词,的;“道”,原则;“苟”,如果;“之”,代词,它;“既”,既然;“曷”,通“盍”,为什么。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

淳照二年者中进土。

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

”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

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

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

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

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

杨辅赞同他的建议。

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

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

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

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

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

游仲鸿说:“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

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

”对家人说:“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

”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

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
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

”程松不理会而离去。

不久,吴曦被杀。

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

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

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

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

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无实,无一得罪者。

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

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

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帝然之。

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

盗皆感泣,复为良民。

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

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

辰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

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用其言,卒无逋者。

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

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宣德三年召为南京工部右侍郎。

初,两京六部堂官缺,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

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

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

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

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

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

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

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

八年得风疾,告归。

明年卒。

辰为人重义轻财。

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

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郑辰传》)(1)下列对原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B.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C.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D.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2)对下列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官名,明朝时为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省称,主要职责通常弹劾与建言。

B.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C.丁内艰,指遭遇母丧或祖母之丧。

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须辞官为父母守制。

如果丧服未满,就不可出仕。

D.六部,明朝时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

他曾奉皇帝之命调查江西安福百姓告发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处理结果都得到皇帝认可。

B.郑辰为民请命。

潞州百姓苦于徭役被逼为盗,有关部门以叛乱上报,朝廷因此下令发兵,郑辰为此事回京上朝奏明实情。

C.郑辰为官刚直。

他在担任山西按察使时,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在位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所有失职官吏。

D.郑辰不计嫌怨。

他虽与同僚杜佥事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其死后,仍为他治丧,并出钱送他的妻子儿女回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无实,无一得罪者。

②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

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答案】(1)A
(2)C
(3)B
(4)①有流言说服役的人诽谤朝廷,恐怕发生事变,派遣郑辰前往察看。

流言不实,没有一个人获罪。

②正统二年,他奉命救济南畿、河南地区的饥荒。

当时黄河决堤,就命令郑辰等待合适时机修复堵塞河堤。

【解析】【分析】(1)“蹇义等”是所在句子的主语,该词前面要断开;因此可以排除BD 两项。

“余”是所在句子的主语,“余试职而已”意思是其他的只是试用而已。

前面要断开。

故排除C项,选A项。

(2)C项,“如果丧服未满,就不可出仕”错误。

朝廷官员守制期未满,朝廷可强令其出仕。

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叫“夺情”。

故选C。

(3)B项,“郑辰为此事特意回京上朝奏明实情”中“为此事”错误。

原文“辰方以事朝京师”,可知郑辰并非为此事特意回京。

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谤讪,诽谤朝廷;验,察看;无实,流言不实;得罪,获罪。

第二句中,振,救济;即,就;伺便,等待合适时机;修塞,堵塞河堤。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
⑷①有流言说服役的人诽谤朝廷,恐怕发生事变,派遣郑辰前往察看。

流言不实,没有一个人获罪。

②正统二年,他奉命救济南畿、河南地区的饥荒。

当时黄河决堤,就命令郑辰等待合适时机修复堵塞河堤。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