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流云与高歌的云雀——以《咏水仙》、《颂西风》为例比较分析华兹华斯、雪莱诗中的自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流云与高歌的云雀——以《咏水仙》、《颂西风》为例比较分析华兹华斯、雪莱诗中的自我
孤独的流云与高歌的云雀
——以《咏水仙》、《颂西风》为例比较分析华兹华斯、雪莱诗中的自我
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出现了两代引人注目的浪漫派诗人。

较早的一代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为代表,亦即湖畔派,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潮流;第二代以拜伦、雪莱为代表,将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热爱自然、讴歌自然是浪漫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

与大多数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华兹华斯和雪莱都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的山水风景来表达对自然的挚爱。

然而,两位诗人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呈现出来的诗人自我形象还是存在不同之处,华兹华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一片“孤独的流云”,表现了一个孤独、沉思、自然的自我。

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

雪莱则是所处时代的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把实现“平等、自由、博爱”的崇高理想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

作为一个诗人,他像一只云雀,在天空中自由地高唱。

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

他的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往往充满政治寓意,表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的、外向的自我,一个拥抱全人类的灵魂。

我们可以通过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和雪莱的《颂西风》的比较,体验一个孤独沉思的自然灵魂与热情开放的政治灵魂的较量。

(一)《咏水仙》中华兹华斯孤独、自然的自我
在《咏水仙》中,诗人以自上而下的视觉,以动静结合的笔法,描绘了水仙之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青山碧湖为背景,以金色水仙为主体,对比强烈、动静结合的山水画。

诗人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的。

诗作的开篇诗人就以孤云设喻,勾勒了一幅随风嬉舞的水仙的动人风景,当大片的水仙花突然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诗人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遍染出满地金黄”,初春之时,万物复苏,这充满了活力的蓬勃绽放的水仙无疑就成了孤傲的诗人自由纯粹的灵魂和精神的象征。

华兹华斯在第二与第三节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鲜明的意象水仙。

我们随着诗人的视野看到了“金色的水仙”,“摇曳的花枝随风飘荡”,看到它们“不绝如缕似银河的星斗,隐约闪烁出一片光芒”“颔首嬉戏,浪舞轻妆”,看到它们同粼粼的波光一同起舞。

所有的这一切显得那么的生机盎然,怎能不叫我们随同诗人一起“满心欢喜”!
第四节描写了诗人在这自然美景的影响下,激情澎湃而出。

曾经为诗人排遣寂寞的水仙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他的记忆中越飘越远,而总是与他相随,总能在他落寞时让他快乐。

以水仙为代表的为诗人所崇尚的不被现代工业文明浸染的质朴自然之美被诗人神奇的笔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诗人看来,这种自然之美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思想,构筑人类灵魂的激情,可以一扫都市生活的喧嚣浮华、世故无情。

于是,在大自然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救赎、精神找寻到了慰藉。

“多少次,每当我卧榻独处,无端的思绪里慵倦迷茫,这景象便会如返照的回光,送轻温抚慰我寂寞的心房。

我的灵魂于是又注满了,伴水仙同乐舞步飞扬。

”这最后一节诗表明这种自然的力量在长时间内都不会消退,成为诗人心中永恒的安慰。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现出极强的孤独意识。

首先,诗人一开始以孤独流云自比,“我宛若孤飞的流云,闲飘过峡谷山岗”,既点明了他高傲的性格,又暗示了他一片忧郁孤寂的心情。

其次,当一簇簇水仙进入诗人的眼帘,整个诗作虽然洋溢着欢欣、激动的情绪,但是一大片金色的自由自在生长的水仙与孤傲的诗人却正好形成了对比,“不绝如缕”无边无际的水仙在不知不觉中衬托出诗人孑然一身的寂寞。

再者,诗人采用间接的表现方式,用单数的“他/她”或复数的
“我们”、“他们”婉转地再现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

“它们无际地向前伸展”,它们的热情绽放与诗人的孤独徘徊是否也形成了一个对照呢?
华兹华斯在许多诗中反复再现孤独的主题与其生活经历、独特个性和所受的影响密不可分。

(二)《颂西风》中雪莱奔放、外向的自我
抒情短诗《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历来被看作诗歌宝库中的明珠。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

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

诗人运用了暗喻和象征的手法:西风被比作“秋之生命的气息”,种子也被安上了翅膀,用枯死的落叶象征时英国反动阶层垂死的的状态。

突现了西风奔腾的气势,它令万木萧疏、落叶无数,它能摧枯拉朽,摧毁旧的世界,是个“破坏者”。

但同时诗人又写到“她的喇叭”,生命的“色彩和芳香”,西风又是个保存新生命的“保护者”。

在这一节里诗人既点出了旧世界的黑暗与腐朽,又孕育了对光明未来的希望,充分体现了雪莱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的壮阔情景。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称西风是“雨和电的天使”;“天空和海洋交错缠接的枝干”象征了英国顽固的反动阶级;“葬歌”、“黑夜”、“墓陵”又象征了腐朽的旧势力的没落;最后在这节诗的结尾诗人用“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的迸涌,突现了西风的破坏力。

这里暴风雨的来临也暗示了摧毁旧事物的革命风暴的来临。

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劈斩大西洋的雄奇景象。

“蓝色的地中海”象征了当时的统治者,他们正在美景中酣睡。

而“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抖颤”却象征着反动阶级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最后旧的腐朽势力必将走向灭亡,因为他们已经“吓的发青”“一边抖动,一边自动萎缩”了。

此节西风强大的破坏旧事物的
力量被进一步深化了,也宣告了革命风暴将风起云涌,一切属于旧世界的事物必将惨然变色、胆战心惊。

第四节是作者在对大地、天空、海洋三种的景物描写之后,笔锋一转,把自己融入中心意象西风之中的诗行。

他用豪迈的笔调表达了自己的渴望,渴望西风像卷落叶、流云、波浪那样卷起自己,并希望自己能像西风中飞扬的枯叶、疾驰的飞云、翻滚的浪潮一样去迎接风暴的到来。

最后一节是整首诗的高潮,进一步阐述了西风作为“保存者”的力量。

诗人要求西风把他作为琴弦,使诗人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去传播革命的思想。

为革命呐喊,把沉睡的人们唤醒“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作者希望西风能够赐予自己“狂暴的精神”,与西风和二为一融为一体,去扫荡腐朽反动势力。

表达了作者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坚强决心。

最后诗人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为结束语,向人们宣告了西风破坏和保存的最后结局就是:黑暗就将过去,希望就在前方。

充分体现了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以豪迈奔放的激情歌颂狂暴有力的西风。

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从本诗不难看出,雪莱推崇各种奇异而强大的自然力,从自然宏伟的印象中表现一种精神理想,常常发出灵魂深处的呼喊,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强烈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

诗人强烈地热爱西风,向往西风,他以西风自喻,西风是他的灵魂,他的肉体,诗人和西风合而为一。

所以,拥有摧枯拉朽之势、震撼磅礴之气,拥有破坏力和保护力的西风也就是作者形象的代表:奔放热情、桀骜不羁。

总结:华兹华斯和雪莱在诗中的自我形象的不同可视为由其各自创作诗学、政治立场、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的差异所引起。

华兹华斯善于捕捉细节,强调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和感官印象,这使他的作
品冲淡平和、富于田园牧歌的优美,诗人着意于平凡、渺小,使诗歌走向田间草舍;雪莱推崇各种奇异而强大的自然力,重视自然物的精神、特质、灵魂,形成开朗乐观、热情洋溢的文学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