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工艺之掺杂技术 共63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精确控温,若Δ T=± 1 ℃,则Δ D=5%--10%。
一、扩散原理
3.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对Si平面工艺,扩散流近似沿垂直Si表面方向(x方
向),则
JJ(x)DN x
根据质量守恒:单位时间内,在相距dx的两个平 面之间,杂质数的变化量等于通过两个平面的流量差, 即
,
3.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替位扩散:Ea = Es+ Ev D是描述粒子扩散快慢的物理量,是微观扩散的宏观
描述。
一、扩散原理
①D与Ea成反比 替位扩散:Ea = Es+ Ev ,能量高,慢扩散; 间隙扩散:Ea = Ei,能量低,快扩散。
② D与T成正比 a.高温扩散, T=800-1000℃ ; 例如,室温下Si中替位杂质要等1045 年才能跃迁一 步。
x
;erfc(x)
≡
1-erf(x);
②erfc(0)=1;
③erfc(∞)=0; ④erfc(x)≌ 2 x ,当x«1;
erfc(x)≌ 1 e x 2 ,当x»1;
x
1.恒定表面源扩散
杂质总量
Q 0 N (x ,t) d x 0 N s e( r 2 x f D c ) dt x 2 N s D 1 .t 1N s 3Dt
第二章 掺杂技术
目的:改造半导体的电特性 定义: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的杂质,以一定的方式
掺入到半导体基片规定的区域内,并达到规定的数量 和符合要求的分布。 应用:制作①PN结②IC中的电阻③欧姆接触区④硅 栅⑤多晶硅互连线 方法:①热扩散②离子注入③合金
§1 扩散
定义:将掺杂气体导入放有硅片的高温炉中,从而达 到将杂质扩散到硅片内的目的。
Ns2 2N s1tg1(
D1t1 ) D2t2
§1 扩散
4.实际杂质分布
①二维分布(横向分布)
4.实际杂质分布
②杂质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③自建电场效应 ④发射区陷落效应 ⑤热氧化过程的杂质再分布 ⑥氧化增强效应
5.扩散层质量参数
包括:结深XJ ,方块电阻R□(RS) ,表面浓度 NS ,击穿电压BV等。
二. 能量损失模型
3.注入能量与阻挡本领(模型)关系
临界能量(交叉能量)Ene: Sn(E)=Se(E)处的能量。 ①低能时(E0< Ene),以核阻挡为主;
高能时(E0> Ene),以电子阻挡为主。 ②Ene随注入离子原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三. 注入深度
注入离子在靶内不断损失能量,最后停止在某处; 注入离子在靶内的碰撞是一随机过程;注入离子按一 定的统计规律分布。
结深
Xj
2
Detrfc1(NB) Ns
1.恒定表面源扩散
2.有限表面源扩散/恒定杂质总量 扩散(constant-total-dopant)
定义:在扩散过程中,杂质源限定于扩散前淀积在晶 片表面极薄层内的杂质总量Q,没有补充,也不会减 少。
例如:再分布。 初始条件:(假设扩散开始时,杂质总量均匀分布在
N1(x,t1)Ns1er(f2c
x D1t1
)
――余误差分布;
Q 2Ns1
D1t1
3.两步扩散工艺
②再分布—高温、深结
目的:达到所需的Ns和Xj
若预淀积的Xj<<再分布Xj,则
Q
x2
N2(x,t2)
ex p( )
D2t2
4D2t2
或
N 2(x,t1,t2)2N s1
D 1t1expx(2 )―高斯分布
剂量,可得到各种形式的分布。特别适合浅结及突变 型分布。
缺点: ①损伤(缺陷)较多:必须退火。 ②成本高
一,离子注入设备
1.离子源 2.质量分析器 3.加速器 4.扫描器 5.偏束板 6.靶室
一,离子注入设备
离子注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一,离子注入设备
1.离子源
作用:产生注入用的离子。 原理:杂质原子高能电子轰击(电子放电)注入离子 类型:高频,电子振荡,溅射
例如:双极器件的基区,要求Ns=1017-1018 cm-3, Xj =2-3μm。
若采用恒定源一次扩散,掺杂B,则 最大固溶度NSi = 5x 1020 cm-3 ,无法使Ns达到要求。
3.两步扩散工艺
两步法的浓度分布:
①预淀积--恒定源扩散,温度低,时间短,扩散浅。
目的:准确控制表面杂质总量Q。
l Xj Xj
∵扩散层存在浓度分布梯度,ρ应由代替,
∴ R? 1 1 Xj Xj qQ
式中,ρ—电阻率,q—电子电量,μ—载流子迁移率,Q—杂 质总量.
5.扩散层质量参数
R□的测量—四探针
RS
CV I
V—2,3探针间电压 I—1,4探针间电流 C—修正因子,
与Si片大小,形状等有关.
三. 扩散方法
1.杂质源与扩散方法 2.扩散系统 3.固态源扩散 4.液态源扩散 5气态源扩散
四.工艺污染
§2-2 离子注入
定义:将带电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入射到衬底中。 特点: ①注入温度低:对Si,室温;对GaAs,<400℃。避免了高
温扩散的热缺陷;光刻胶,铝等都可作为掩蔽膜。 ②掺杂数目完全受控:同一平面杂质均匀性和重复性在
§1 扩散
2.扩散模型(机构)
杂质原子的能量—波尔兹曼分布 ①间隙式扩散—杂质运动在原子间的间隙 ② 替位(代位)式扩散—杂质原子从一个晶格点替位
位置运动到另一个替位位置 前提:邻近格点有空位
一、扩散原理
3.扩散系数 D=D0 exp(-Ea /kT)
D0—表观扩散系数,既1/kT→ 0时的扩散系数 Ea—激活能;间隙扩散:Ea = Ei,
D 2t2
4D 2t2
表面浓度
Ns2
2Ns1
D1t1 D2t2
3.两步扩散工艺
b. 若预淀积的Xj1与再分布Xj2相近,则
N 2(x,t1,t2)2N s1 eyer (y f)dy―Smith分布
式中,
D1t1 D2t2
,
x2
,
4(D1t1 D2t2 )
式中,ρ 基区薄层平均电阻率; Xje –发射区结深;Xjc— 基区结深;Rsb-基区薄层电阻,可由图2-3确定.
5.扩散层质量参数
⑤击穿特性 理想pn结反向I-V特性:曲线平直,有明显拐点, 漏电流小.
几种典型的异常击穿 a.软击穿 特点:无明显拐点 原因:PN结处的晶格缺陷及杂质沾污形成复合中心,成为
±1%(高浓度扩散5%-10%);能精确控制浓度分 布及结深,特别适合制作高浓度浅结器件。 ③无污染:高真空背景,<10-4Pa;超高真空(UHV),<10-7Pa
§2-2 离子注入
④横向扩散小:有利于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 ⑤不受固溶度限制:原子上各种元素均可掺杂。 ⑥注入深度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控制能量和
5.扩散层质量参数
③表面浓度Ns--查图法
依尔芬曲线: 不同NB下, --Ns的关系曲线 (黄汉尧<半导体器件工艺原理>,p104,图3-11)
步骤: a.根据ρ (例如,n-Si,1.5Ω cm),通过 ρ -NB关系
曲线(黄汉尧,p104,图3-12),查得 NB=5x1015cm-3;
--高斯分布
式中,N s
Q ――表面浓度 Dt
结深
xj
2
D(tlnNS )1/2 NB
3.两步扩散工艺
定义:第一步在较低温度(800-900℃)下,短时 间得浅结恒定源扩散,即预淀积;第二步将预淀积的 晶片在较高温度下(1000-1200℃)进行深结扩散, 最终达到所要求的表面浓度及结深,即再分布。
,高斯分布
a.磨角染色法: Xj asina2aaL b b.滚槽染色法:
X j R 1 2 1 (R b )2 [1 2 1 (R a )2 ] 2 1 a 2 R b 2 2 x R y x Dy
5.扩散层质量参数
②方块电阻R□(RS) 定R义?:结 深l为Xj的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Ω方/□形)扩散层的薄层电阻,即
核阻挡本领Sn(E)
Sn(E)=
1 N
dE dR
n
式中,N—靶原子密度,
dE dR
n--核阻挡能量损失率.
二. 能量损失模型
2.电子阻挡模型:注入离子与靶内的自由电子和 束缚电子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注入离子 运动方向基本不变。
电子阻挡本领:Se(E)=
1 N
dE dR
e
dE dR
e--电子阻挡能量损失率
――余误差分布
式中, Dt ――扩散长度;Ns= NSi(杂质在Si中的固溶 度);erf(x)—误差函数(error function);erfc(x)—余误 差函数(complementary error function );
1.恒定表面源扩散
余误差函数性质:
①erfc(x)=
2
e y2 dy
方法: ①液态源扩散 ②粉状源扩散 ③片状源扩散 ④乳胶源扩散 ⑤固体源( CVD掺杂SiO2 )扩散
§1 扩散
一、 扩散原理
本质上:扩散是微观粒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方向上: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菲克第一定律 J=-D·▽N
D—扩散系数(cm2/s) ▽N—浓度梯度 “-”—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J—扩散流密度
厚度为δ的薄层内;) N(x,0)= Q/δ=Ns,0≤x≤δ;N(x,0)=0,x>δ;
边界条件:N(∞,t)=0;J=0,或
N x
x0 0
2.有限表面源扩散/恒定杂质总量 扩散(constant-total-dopant)
解扩散方程,得
N (x) Q Detx4 p x D 2() tN sex4 p x D 2()t
2.磁分析器(质量分析器)
作用:将所需离子分选出来。 原理:带电离子在磁场中受洛伦磁力作用,运动轨迹
发生弯曲。
一,离子注入设备
3.加速器
作用:使离子获得所需的能量。 原理:利用强电场,使离子获得更大的速度。
4.扫描器
作用:使离子在整个靶片上均匀注入。 方式:①靶片静止,离子束在X,Y方向作电扫描。②
N td xJ2J1Δ JΔ dJd x xD 2 2N xd,x即
N 2 N t D 2 x
――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二、扩散杂质的浓度分布
1.恒定表面源扩散/恒定表面浓度扩散 (constant-surface-concertration)
定义: 在扩散过程中,Si片表面的杂质浓度始终不变。 例如:预淀积,箱法扩散
b.通过R□及Xj,测定 2(0Ωcm )1
c.根据NB, ,从依尔芬曲线图中查得Ns=6x1018cm-3.
④次表面浓度和次表面薄层电阻
次表面薄层:扩散层表面下,自某个Xje平面到PN结位置 之间的一个薄层.
次表面浓度:在Xje处的杂质浓度.
次表面薄层电阻: RsbXjcXje(Xjc1Xje)
初始条件:t=0时,N(x,0)=0; 边界条件: N(0,t)=Ns , N(∞ ,t)=0; 解扩散方程,得
1.恒定表面源扩散
x
N(x,t)Ns(1
2
2
)
Dt
ex p(2)d
0
简化,得
N (x ,t) N s[1 e(r2f x D ) t]N ser (2 fx D c)t
①结深Xj 定义:pn结的几何位置与扩散层表面的距离. 设N,B衬N 底s的er杂f(质c2x浓D j 度t)为NB,即N(XJ ,t)=NB,得
5.扩散层质量参数
恒定源结深:
xj
2
Det rfc1(NB) NS
,余误差分布
有限源分布: 结深的测量:
xj 2
D(tlnNS )1/2 NB
PN结的漏电流通道,使反向漏电流随反向电压的增 高而增大.
5.扩散层质量参数
b.背靠背击穿 特点:反向饱和电流大,几百μ A-几mA 原因:表面沟道效应 c.分段击穿 特点:较低电压下有第一个击穿点. 原因:层错,光刻图形边缘不整齐. d.低压硬击穿 特点:有明显拐点,但在远低于理论值. 原因:PN结有较大局部尖峰;基区过窄;外延层过薄.
粒子束在Y方向作电扫描,靶片在X方向作机械运动。 ③粒子束静止,靶片在X,Y方向作机械运动。
一,离子注入设备
⑤偏束板
作用:使中性原子束因直线前进不能达到靶室。 原理:用一静电偏转板使离子束偏转5º--8º作用再进
入靶室。 ⑥靶室(工作室)
二. 能量损失模型
1.核阻挡模型: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碰撞,将能量 传给靶核,离子发生偏转,靶核产生位移.
一、扩散原理
3.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对Si平面工艺,扩散流近似沿垂直Si表面方向(x方
向),则
JJ(x)DN x
根据质量守恒:单位时间内,在相距dx的两个平 面之间,杂质数的变化量等于通过两个平面的流量差, 即
,
3.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替位扩散:Ea = Es+ Ev D是描述粒子扩散快慢的物理量,是微观扩散的宏观
描述。
一、扩散原理
①D与Ea成反比 替位扩散:Ea = Es+ Ev ,能量高,慢扩散; 间隙扩散:Ea = Ei,能量低,快扩散。
② D与T成正比 a.高温扩散, T=800-1000℃ ; 例如,室温下Si中替位杂质要等1045 年才能跃迁一 步。
x
;erfc(x)
≡
1-erf(x);
②erfc(0)=1;
③erfc(∞)=0; ④erfc(x)≌ 2 x ,当x«1;
erfc(x)≌ 1 e x 2 ,当x»1;
x
1.恒定表面源扩散
杂质总量
Q 0 N (x ,t) d x 0 N s e( r 2 x f D c ) dt x 2 N s D 1 .t 1N s 3Dt
第二章 掺杂技术
目的:改造半导体的电特性 定义: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的杂质,以一定的方式
掺入到半导体基片规定的区域内,并达到规定的数量 和符合要求的分布。 应用:制作①PN结②IC中的电阻③欧姆接触区④硅 栅⑤多晶硅互连线 方法:①热扩散②离子注入③合金
§1 扩散
定义:将掺杂气体导入放有硅片的高温炉中,从而达 到将杂质扩散到硅片内的目的。
Ns2 2N s1tg1(
D1t1 ) D2t2
§1 扩散
4.实际杂质分布
①二维分布(横向分布)
4.实际杂质分布
②杂质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③自建电场效应 ④发射区陷落效应 ⑤热氧化过程的杂质再分布 ⑥氧化增强效应
5.扩散层质量参数
包括:结深XJ ,方块电阻R□(RS) ,表面浓度 NS ,击穿电压BV等。
二. 能量损失模型
3.注入能量与阻挡本领(模型)关系
临界能量(交叉能量)Ene: Sn(E)=Se(E)处的能量。 ①低能时(E0< Ene),以核阻挡为主;
高能时(E0> Ene),以电子阻挡为主。 ②Ene随注入离子原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三. 注入深度
注入离子在靶内不断损失能量,最后停止在某处; 注入离子在靶内的碰撞是一随机过程;注入离子按一 定的统计规律分布。
结深
Xj
2
Detrfc1(NB) Ns
1.恒定表面源扩散
2.有限表面源扩散/恒定杂质总量 扩散(constant-total-dopant)
定义:在扩散过程中,杂质源限定于扩散前淀积在晶 片表面极薄层内的杂质总量Q,没有补充,也不会减 少。
例如:再分布。 初始条件:(假设扩散开始时,杂质总量均匀分布在
N1(x,t1)Ns1er(f2c
x D1t1
)
――余误差分布;
Q 2Ns1
D1t1
3.两步扩散工艺
②再分布—高温、深结
目的:达到所需的Ns和Xj
若预淀积的Xj<<再分布Xj,则
Q
x2
N2(x,t2)
ex p( )
D2t2
4D2t2
或
N 2(x,t1,t2)2N s1
D 1t1expx(2 )―高斯分布
剂量,可得到各种形式的分布。特别适合浅结及突变 型分布。
缺点: ①损伤(缺陷)较多:必须退火。 ②成本高
一,离子注入设备
1.离子源 2.质量分析器 3.加速器 4.扫描器 5.偏束板 6.靶室
一,离子注入设备
离子注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一,离子注入设备
1.离子源
作用:产生注入用的离子。 原理:杂质原子高能电子轰击(电子放电)注入离子 类型:高频,电子振荡,溅射
例如:双极器件的基区,要求Ns=1017-1018 cm-3, Xj =2-3μm。
若采用恒定源一次扩散,掺杂B,则 最大固溶度NSi = 5x 1020 cm-3 ,无法使Ns达到要求。
3.两步扩散工艺
两步法的浓度分布:
①预淀积--恒定源扩散,温度低,时间短,扩散浅。
目的:准确控制表面杂质总量Q。
l Xj Xj
∵扩散层存在浓度分布梯度,ρ应由代替,
∴ R? 1 1 Xj Xj qQ
式中,ρ—电阻率,q—电子电量,μ—载流子迁移率,Q—杂 质总量.
5.扩散层质量参数
R□的测量—四探针
RS
CV I
V—2,3探针间电压 I—1,4探针间电流 C—修正因子,
与Si片大小,形状等有关.
三. 扩散方法
1.杂质源与扩散方法 2.扩散系统 3.固态源扩散 4.液态源扩散 5气态源扩散
四.工艺污染
§2-2 离子注入
定义:将带电的,且具有能量的粒子入射到衬底中。 特点: ①注入温度低:对Si,室温;对GaAs,<400℃。避免了高
温扩散的热缺陷;光刻胶,铝等都可作为掩蔽膜。 ②掺杂数目完全受控:同一平面杂质均匀性和重复性在
§1 扩散
2.扩散模型(机构)
杂质原子的能量—波尔兹曼分布 ①间隙式扩散—杂质运动在原子间的间隙 ② 替位(代位)式扩散—杂质原子从一个晶格点替位
位置运动到另一个替位位置 前提:邻近格点有空位
一、扩散原理
3.扩散系数 D=D0 exp(-Ea /kT)
D0—表观扩散系数,既1/kT→ 0时的扩散系数 Ea—激活能;间隙扩散:Ea = Ei,
D 2t2
4D 2t2
表面浓度
Ns2
2Ns1
D1t1 D2t2
3.两步扩散工艺
b. 若预淀积的Xj1与再分布Xj2相近,则
N 2(x,t1,t2)2N s1 eyer (y f)dy―Smith分布
式中,
D1t1 D2t2
,
x2
,
4(D1t1 D2t2 )
式中,ρ 基区薄层平均电阻率; Xje –发射区结深;Xjc— 基区结深;Rsb-基区薄层电阻,可由图2-3确定.
5.扩散层质量参数
⑤击穿特性 理想pn结反向I-V特性:曲线平直,有明显拐点, 漏电流小.
几种典型的异常击穿 a.软击穿 特点:无明显拐点 原因:PN结处的晶格缺陷及杂质沾污形成复合中心,成为
±1%(高浓度扩散5%-10%);能精确控制浓度分 布及结深,特别适合制作高浓度浅结器件。 ③无污染:高真空背景,<10-4Pa;超高真空(UHV),<10-7Pa
§2-2 离子注入
④横向扩散小:有利于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 ⑤不受固溶度限制:原子上各种元素均可掺杂。 ⑥注入深度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控制能量和
5.扩散层质量参数
③表面浓度Ns--查图法
依尔芬曲线: 不同NB下, --Ns的关系曲线 (黄汉尧<半导体器件工艺原理>,p104,图3-11)
步骤: a.根据ρ (例如,n-Si,1.5Ω cm),通过 ρ -NB关系
曲线(黄汉尧,p104,图3-12),查得 NB=5x1015cm-3;
--高斯分布
式中,N s
Q ――表面浓度 Dt
结深
xj
2
D(tlnNS )1/2 NB
3.两步扩散工艺
定义:第一步在较低温度(800-900℃)下,短时 间得浅结恒定源扩散,即预淀积;第二步将预淀积的 晶片在较高温度下(1000-1200℃)进行深结扩散, 最终达到所要求的表面浓度及结深,即再分布。
,高斯分布
a.磨角染色法: Xj asina2aaL b b.滚槽染色法:
X j R 1 2 1 (R b )2 [1 2 1 (R a )2 ] 2 1 a 2 R b 2 2 x R y x Dy
5.扩散层质量参数
②方块电阻R□(RS) 定R义?:结 深l为Xj的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Ω方/□形)扩散层的薄层电阻,即
核阻挡本领Sn(E)
Sn(E)=
1 N
dE dR
n
式中,N—靶原子密度,
dE dR
n--核阻挡能量损失率.
二. 能量损失模型
2.电子阻挡模型:注入离子与靶内的自由电子和 束缚电子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注入离子 运动方向基本不变。
电子阻挡本领:Se(E)=
1 N
dE dR
e
dE dR
e--电子阻挡能量损失率
――余误差分布
式中, Dt ――扩散长度;Ns= NSi(杂质在Si中的固溶 度);erf(x)—误差函数(error function);erfc(x)—余误 差函数(complementary error function );
1.恒定表面源扩散
余误差函数性质:
①erfc(x)=
2
e y2 dy
方法: ①液态源扩散 ②粉状源扩散 ③片状源扩散 ④乳胶源扩散 ⑤固体源( CVD掺杂SiO2 )扩散
§1 扩散
一、 扩散原理
本质上:扩散是微观粒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方向上: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菲克第一定律 J=-D·▽N
D—扩散系数(cm2/s) ▽N—浓度梯度 “-”—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J—扩散流密度
厚度为δ的薄层内;) N(x,0)= Q/δ=Ns,0≤x≤δ;N(x,0)=0,x>δ;
边界条件:N(∞,t)=0;J=0,或
N x
x0 0
2.有限表面源扩散/恒定杂质总量 扩散(constant-total-dopant)
解扩散方程,得
N (x) Q Detx4 p x D 2() tN sex4 p x D 2()t
2.磁分析器(质量分析器)
作用:将所需离子分选出来。 原理:带电离子在磁场中受洛伦磁力作用,运动轨迹
发生弯曲。
一,离子注入设备
3.加速器
作用:使离子获得所需的能量。 原理:利用强电场,使离子获得更大的速度。
4.扫描器
作用:使离子在整个靶片上均匀注入。 方式:①靶片静止,离子束在X,Y方向作电扫描。②
N td xJ2J1Δ JΔ dJd x xD 2 2N xd,x即
N 2 N t D 2 x
――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二、扩散杂质的浓度分布
1.恒定表面源扩散/恒定表面浓度扩散 (constant-surface-concertration)
定义: 在扩散过程中,Si片表面的杂质浓度始终不变。 例如:预淀积,箱法扩散
b.通过R□及Xj,测定 2(0Ωcm )1
c.根据NB, ,从依尔芬曲线图中查得Ns=6x1018cm-3.
④次表面浓度和次表面薄层电阻
次表面薄层:扩散层表面下,自某个Xje平面到PN结位置 之间的一个薄层.
次表面浓度:在Xje处的杂质浓度.
次表面薄层电阻: RsbXjcXje(Xjc1Xje)
初始条件:t=0时,N(x,0)=0; 边界条件: N(0,t)=Ns , N(∞ ,t)=0; 解扩散方程,得
1.恒定表面源扩散
x
N(x,t)Ns(1
2
2
)
Dt
ex p(2)d
0
简化,得
N (x ,t) N s[1 e(r2f x D ) t]N ser (2 fx D c)t
①结深Xj 定义:pn结的几何位置与扩散层表面的距离. 设N,B衬N 底s的er杂f(质c2x浓D j 度t)为NB,即N(XJ ,t)=NB,得
5.扩散层质量参数
恒定源结深:
xj
2
Det rfc1(NB) NS
,余误差分布
有限源分布: 结深的测量:
xj 2
D(tlnNS )1/2 NB
PN结的漏电流通道,使反向漏电流随反向电压的增 高而增大.
5.扩散层质量参数
b.背靠背击穿 特点:反向饱和电流大,几百μ A-几mA 原因:表面沟道效应 c.分段击穿 特点:较低电压下有第一个击穿点. 原因:层错,光刻图形边缘不整齐. d.低压硬击穿 特点:有明显拐点,但在远低于理论值. 原因:PN结有较大局部尖峰;基区过窄;外延层过薄.
粒子束在Y方向作电扫描,靶片在X方向作机械运动。 ③粒子束静止,靶片在X,Y方向作机械运动。
一,离子注入设备
⑤偏束板
作用:使中性原子束因直线前进不能达到靶室。 原理:用一静电偏转板使离子束偏转5º--8º作用再进
入靶室。 ⑥靶室(工作室)
二. 能量损失模型
1.核阻挡模型: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碰撞,将能量 传给靶核,离子发生偏转,靶核产生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