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施振荣讲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施振荣讲转型
作者:郑渝川
来源:《销售与管理》2011年第02期
“微笑曲线”理论之所以符合中国台湾、内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做强和品牌化升级的需要,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演化趋势密不可分。
宏暮的创始人施振荣,被称为“台湾企业教父”,这不仅仅源于其做大做强宏暮企业品牌的卓越业绩,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跳出了华人企业惯常单打独斗、相互拆台的怪圈,以自身打造品牌之路的经验,促进许多行业的企业抱团出击。
在促进台湾企业打造品牌的运动过程中,施振荣先生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
这套理论改变了台湾诸多优势行业的发展轨迹、延长了台湾本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顺应了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引起了延续至今的激烈讨论。
简而言之,“微笑曲线”理论就是说,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体现区域内的竞争;如果由中间向两端延伸,那么形成的曲线就像漫画图谱中,微笑的口形。
这套理论之所以先后符合中国台湾、内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做强和品牌化升级的需要,与本世纪初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演化趋势密不可分。
然而,大陆地区的一些“专家型”的商业研究者,却对“微笑曲线”理论不屑一顾,他们觉得“微笑曲线”理论将制造、研发和营销进行了分割,这在中低端劳动力仍有巨大存量的中国内地,是根本无法执行的空想。
这两种批评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特别是前者,反映了自2008年以来在政策引导、金融危机侵袭、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面前转型艰难的珠三角、长三角企业的普遍共识。
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细致的产业升级、品牌化实践方案。
如果没有这样的方案和蓝图,只给一种空泛的希望和愿景,反倒会让企业家们无所适从,毕竟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盲目试错的成本能力。
但后者就显得有些断章取义了。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所能推导出的字面意思,还有提出者施振荣先生在公开场合发表的其他言论,并没有说“不要制造”。
台湾企业品牌运动之后,大中小企业形成了良好的竞合关系,确实有一些企业建立了更细致的产业链分工:国际化条件更好、技术和营销能力更充分的企业,主要做延伸两端工作,大部分生产任务外包出去;与之同时仍有一些同行在专心致志从事精益制造——这正是“微笑曲线”的现实蓝图,怎么就体现了“制造无用”、“制造与研发、营销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