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
[摘要]劳动和休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种合规律性范式。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居于,基础和本源地位,体闲一直处于隐喻的理论无意识状态。
劳动与休闲的关系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劳动也是异化的休闲——劳动与休闲相对立;共产主义社会自由的劳动同时是自主的休闲——劳动与休闲直接同一。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异化劳动;自由劳动
劳动,不仅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分水岭,更是人类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居于基础和本源地位。
休闲是人类古老的梦想,“人之初,性本玩”(余光远语),休闲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存在和发展空间,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生活范式。
但是,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休闲一直处于隐喻的理论无意识状态。
笔者试图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侧重于在进一步明晰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挖掘出处于理论无意识状态下的体闲思想,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正在兴起的休闲和休闲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异化的劳动也是异化的休闲——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休闲相对立
马克思立足于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批判地吸收人类文化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异化劳动问题。
这种劳动的异化规定性主要体现在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
然而,劳动和休闲从来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合规律性样态,透过异化劳动我们能发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另一层面,即对工人劳动的剥削也是对工人休闲的剥夺,异化的劳动同时是异化的休闲。
(一)在异化劳动中。
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等同于资本家的“自由时间”。
工人没有“闲时”。
“闲暇时间是休闲存在的一种‘物质载体’,从一般意义上说,有了闲暇时间,才有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条件。
”在马克思的笔下,这种闲暇时间是以另一个概念即“自由时间”呈现的。
“不劳动的社会部分的自由时间是以剩余劳动或过度劳动为基础的,是以劳动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一方的自由发展是以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全部时间,从而他们发展的空间完全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剩余劳动时间”对于工人的基本生存来说完全是不必要的。
按理,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工人可以放弃劳动而充分休息,亦或是适当劳动为休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中,由于劳动不属于工人,工人是被迫劳动,这种“剩余劳动时间”被资本家剥削和无偿占有,成了资本家的“自由时间”。
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制度甚至没有给劳动者留下值得回味的“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
“工人终生不外就是劳动力,因此他的全部可供支配的时间,按照自然和法律,都是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应当用于资本的自行增殖。
至于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
职能的時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这些全都是废话!……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
资本把积蓄、更新和恢复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变成了恢复精疲力尽的机体所必不可少的几小时麻木状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
(二)在异化劳动中。
工人的劳动产品对立于劳动创造,工人没有“闲钱”。
“闲钱”泛指休闲所必须的物质基础,我们反对将休闲物化或符号化,但并不否认休闲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
实践表明,休闲活动是以物质需要的基本满足为基础的,是基于生存需要之上的一种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先看看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一段话:“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这里讲的“饱”、“暖”、“安”是生存需要,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丽”、“乐”则是享受需要。
休闲把人从劳动状态和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它是蕴涵于“美”、“丽”、“乐”之中又游离于“美”、“丽”、“乐”之外的一种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即使我们将休闲等同于无所事事的休息(饮食、睡眠等必要的生理需要之外的休息),那也必须让休息者在休息时有基本的衣食保障,否则休息无异于死亡。
然而,工人既无闲钱保证一般意义上的休息,更无闲钱保证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工人不能放弃劳动,劳动的必不可少的间断只是为再生产劳动力,为重新劳动恢复体能,劳动是工人的义务,休闲是资本家的特权。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
爱尔兰人只知道有吃的需要,确切地说,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只是感染上斑点病的马铃薯,最次的一种马铃薯”。
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说明工人缺乏休闲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资本家却无情地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悠闲地享受生活。
当然,工人也不是一无所获,因为他可以得到工资。
但是,“工资就与其他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护,与资本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可见,工资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必要费用之一,并且不得超出这个必要的需要”。
工人拿到的少得可怜的工资只够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工资既无法为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外的休息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更无法为悠然自得的休闲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三)在异化劳动中,工人劳动的痛苦对应于资本家享受的快乐,工人没有“闲情”。
如果“闲时”和“闲钱”是休闲的外在物质保障,那么“闲情”是休闲的内在心理体验,它是人们放松心情、娱悦自我的内心感受。
休闲的价值不但在于寻找快乐,而且在于寻找生命的意义,人们通过休闲不仅要消除身体的疲劳,更需获得精神的慰藉、营造心灵的空间。
诚然,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闲时”与“闲钱”的工人无休闲可言。
因此。
谈论工人的“闲情”好像显得十分多余,但是,笔者对“闲情”的探讨旨在关注工人的心理体验。
工人没有忙里偷闲的快感,但如果劳动是对人的类本质的一种确认而使人动的必然要求。
那么,同样是“严肃”、紧张、合规矩
的劳动,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是自由、快乐的呢?如前所述,劳动确证了人的本质,体现了人的能力,实现了人的价值,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劳动者拥有劳动选择的自由。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对此,马克思有一段诗化般的描述:“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打猎”、“捕鱼”、“畜牧”和“批判”是马克思对人们劳动自由的展望,这种自由劳动是个人兴趣的发挥、才能的提升、天赋的确证和个性的张扬。
而且,当人能够完全自由选择自己的劳动形式时,他的劳动包括劳动选择过程实际上已升华为休闲。
“这种自主自由劳动实际上是休闲化劳动或劳动化休闲,是介于劳动和休闲之间的一种人类生存状态,这是模糊了劳动和休闲之间的界限的一种生活。
”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主自由的劳动包括两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劳动的平等性是对阶级社会异化劳动的扬弃,而劳动的“乐生”意义是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与原始时期自主劳动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成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之手段的自由劳动将是劳动的最高形式。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它虽然曾为了极少数人享有休闲的自由而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休闲权利,但多数人的不闲客观上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为休闲和劳动的重新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这种重新统一的自由劳动同时又是自主的休闲,人们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展开自己的日常生活,充分享受到休闲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意义,劳动和休闲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Ⅲ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刘晨晔,许征帆.劳动——休闲: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个内在逻辑基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