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痹活血颗粒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痹活血颗粒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通痹活血颗粒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69例DPN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35例同时合
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研究组和
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70.6%(P<0.05);研究组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
后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痹活血颗
粒能明显改善DPN症状,显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痹活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08-0180-02
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且是糖尿病致残的
临床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1]。
目前,临床对DPN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笔者采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治疗DPN,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9例均为2012年9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2]的DPN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35例。
其中:男43例,女26例;年龄37~69(56.9±8.5)岁;糖尿病病程为10.9±4.8年;DPN病程60.7±37.1月。
两组
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肝肾严重损害和其他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等辅助治疗。
1.2.2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西医常规治疗:维生素B110mg,甲钴胺
(弥可保)0.5mg,肌注,1次/日,疗程为8周。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热水200~300ml冲服,1剂/日)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
组方为:黄芪30g、山茱萸10g、红花8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三七3g、鸡血藤10g、地龙12g、延胡索15g、
牛膝15g和生甘草8g。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SNCV)、运动
神经的传导速度(MNCV),并行安全性评价。
1.4 疗效判定标准[1]⑴痊愈:症状消失,体征(足反射和深浅感觉)恢复
正常,神经传导速度≥45m/s;⑵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神经传导速度较治
疗前提高≥5m/s;⑶有效:症状及体征见好转,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提高2~
5m/s ;⑷无效:症状和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未见好转。
1.5 统计学分析 SPSS 16.0统计分析,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对照组 34 0(0.0) 8(23.5) 16(47.1) 10(29.4) 24(70.6)
研究组 35 2(5.7) 16(45.3) 15(42.9) 2(5.7) 33(94.3) *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SNCV和MNCV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SNCV和MNCV比较(x-±s)
组别治疗前/后 SNCV MNCV
胫神经腓神经胫神经腓神经
对照组治疗前 41.7±4.6 41.4±4.3 36.7±3.8 36.9±4.1
治疗后 45.6±4.9* 47.9±4.8* 40.3±3.6* 41.8±4.3*
研究组治疗前 41.6±4.5 41.5±4.0 36.4±3.5 37.1±4.6
治疗后 49.7±5.3**▲ 51.2±5.4**▲ 43.8±4.0**▲ 43.9±4.2**▲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
2.3 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异常,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DPN以四肢末端和身体躯干部持续麻木、冰冷和疼痛及感觉减退等为主要表现[1],目前其病机病因尚不明确,但更为普遍认为,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在DPN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其会引起神经的缺血与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进一步引起周围神经营养障碍,最终导致周围神经病变[1-2]。
常规治疗DPN多采用西药维生素B1和甲钴胺等治疗[1-2],但效果欠佳,因DPN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临床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笔者此次研究,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了自拟通痹活血颗粒治疗DPN,疗效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6%(P<0.0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的 SNCV和MNCV在治疗后均得到显著提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拟通痹活血颗粒可显著提高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分析原因[1-2],DPN属中医“消渴”日久所致的“痹证”“麻木”“痿证”范畴,其病因总属气虚血瘀,气虚无力而行血致瘀,气血不可濡养四肢肌肉与筋脉,阴虚燥热而炼液为痰,痰浊而阻络,血络不通而致肢体麻木、疼痛和下肢拘挛。
通痹活血颗粒方中,黄芪、山茱萸益气以助血行,共为君药;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和三七养血活血,共为臣药,鸡血藤、地龙、牛膝和延胡索共为佐药,舒经通络止痛;生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上述中药的抗凝或促纤溶等作用[1]。
可见,通痹活血颗粒能明显改善DPN症状,显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松珍,付利然.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4(27):510-511.
[2] 牛永成,梁丽芳,吴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 [J].中国药业,2011,20(2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