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认为庄子圣王之道完全一致它以天和北宋时期儒道本体论的会通最终侧重论述心性本体这使其比魏晋玄学中主张名教即自然的郭象更进了一步但这种会通只注意到儒道两家都主张道体心性本体自然这一面而对儒家所主张的道体心性本体的道德意识差异本质的一面未能作出充分阐述而这正是儒道本体论的根本不同所在
哲 学 研 究 " ! !!!!!!!!!!!!!!!!!!!!!!!!!!!!!!!!
北宋时期,还有一些学者仍然维持道体、儒用 的会通框 架,但 往 往 对 老 子 道 家 有 体 无 用 提 出 批 评。王安石从道通有无、本末的角度,批评老子有 体无用、有本无末,他说:“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
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
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
# 六
无用,但这种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会通思路最终 年 第
也未能超越魏晋玄学中王弼主张的名教本于自然 十
的思路。
二
期
三、儒、道本体论的会通
!
北宋时期,一些学者不满足于以道家之学为 南
体、儒家之学为用的体用会通论,他们认识到儒家 京 社
之学也有其自身的本体论,因而,如何会通儒、道二 会
家的本体论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而就儒、道二家 科
# 六
他和王安石、苏轼等人以儒为本的会通儒、道思路
年 不同,他提出一个最高的道作为儒、道二教的共同 第 十 本原,他说:“ 庄周之书,载道之妙也。盖其言救性
二 命未散之初而所以觉天下之世俗也,岂非不本于道 期 ! 乎。夫道,海也;圣人,百川也。道,岁也;圣人,时
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 是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 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宋徽宗还 利用政权的力量,直接把道家、道教的经典列入学 校教学、科举考试内容之中,使之与儒学融为一体, 这种崇道、排佛、融儒的学术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北宋之后占据学术界主导地位的宋明新儒学在 学术倾向上与之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
! ! 儒、道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主流思潮,相互 之间存在着既冲突又融合的复杂关系。先秦时期, 儒、道并行;西汉前期,儒、道互绌;魏晋时期,儒、道 融合;南北朝隋唐时期,道家、道教相融合,与儒家 以及外来的佛教并列为三教。北宋时期,以儒学士 大夫阶层为主体的学术界中,儒、道会通论盛行一
南
又谓子夏之后,流而为庄周,则庄、墨皆学圣人而失
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之言有为而作, 非大道之全云耳。”〔#〕
点得到了北宋学者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共鸣。
苏轼也以《 庄子·杂篇·天下》为依据,认为
王安石认为,包括庄子在内的诸子之学都是学 庄子本意是推崇孔子儒家的,只是采用了反常的表
儒家圣人之道而有偏颇,他说:“ 韩氏作《 读墨》,而 述方式,他说:“ 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
!"#$%& !#$’(#’! $( (%()$(*! (+,"#! -./,#$$%!
!!!!!!!!!!!!!!!!!!!!!!!!!!!!!!!!!!!
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
李祥俊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 "$$&’()
!
二
#
! ! 摘要:北宋时期儒、道学术会通论盛行一时,它肯定儒、道二家存在着学术上的渊源关系,继承并超越了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万方数据
$ 哲 学 研 究 !"#$%& !#$’(#’! $( (%()$(*! (+,"#! -./,#$$%!
!!!!!!!!!!!!!!!!!!!!!!!!!!!!!!!!
!!!!!!!!!!!!!!!!!!!!!!!!!!!!!!!!!!!
为法耳。……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 术,《 黄庭》、《 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
与儒家的仁义之道,继承并超越了魏晋玄学会通 矫天下之弊者也。既以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
儒、道的思路,促进了融合三教的宋明新儒学的产 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
生。
其心于 卒 篇 以 自 解。故 其 篇 曰:‘《 诗》以 道 志,
一、儒、道学术渊源的会通
《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
北宋时期,另有一些学者通过对韩愈辟佛、老 的反批评来论证儒、道体用论上的会通。佛教学者 契嵩批评韩愈以仁义定位道德是专以人事定道德, 不理解儒家经典《 易》、《 礼运》等也讲同于道、佛二 教的虚无之道。契嵩认为老子道家的道是孔子儒 家仁义之道的根本,而韩愈实不识儒之道德,他说: “ 韩子先仁义而次道德者,盖专人事而欲别异乎佛 老虚无之道德耳。曰:昔圣人作《 易》以正乎天道 人事,而虚无者最为其元。苟异虚无之道,则十翼、 六十四卦乃非儒者之书,伏羲、文王、孔子治《 易》 之九圣人亦非儒者之师宗也。……此明老子之道 德者,实儒三皇五帝道德仁义之根本者也,章章然, 岂出 于 老 氏 一 人 之 私 说 耶? 必 以 老 子 为 非,则 《 易》与《 礼运》可燔矣,文王、孔子则为槌提仁义者 也。”〔""〕袁默也批 评 韩 愈 不 知 道,赞 同 王 安 石 所 论 儒家仁义与道家道德存在着离合关系,他说:“ 盖 原道德之大宗以矫习俗之敝者,庄周之《 寓言》也; 为仁义之不离以绝乱世非命之求者,扬雄之《 太 玄》也。学不 得 于 性 命 之 理,则 此 二 书 未 宜 读,而 读之则茫乎。……仁义与道之说,足下乃有取于韩 子《 原道》之言。韩子实不知道,故其说已自颠谬。 请观介甫所谓‘ 老子言其离,扬子言其合’之论,则 尽矣。”〔"#〕
南 也。百川虽不同而所同者海,四时虽不同而所同者 京 岁。孔孟老庄之道,虽适时不同,而要其归则岂离 社 会 乎此哉。读庄子之书,求其意而忘其言,可谓善读 科 者也。”〔(〕肯定儒、道二教同出于道,这就把儒、道 学 二教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应该说,王雱比王安石、苏
! 轼更推崇道家、道教之学。
!"#! 道家之学自东汉以降逐渐和道教融合,但道教
说:“ 老、庄之书具在,其说未尝及神仙。唯葛洪为 由也。混成而仙,两仪至虚而应万物,不可致诘。
二人作传以为仙。而足下谓老、庄潜心于神仙,疑 况名之曰‘ 道’,道既名矣,降而为圣人者,为能知 非老、庄之实,故尝为足下道此。”〔%〕苏轼也认为, 来藏往,与天地准,故黄、老、姬、孔通称焉。其体曰
黄老道家之学与方士的迷信不同,他说:“ 臣谨按 道,其用曰神,无适也,无莫也,一以贯之,胡先而
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 尊,孰后而愧。《 六经》者,《 易》以明人之权而本之
宗,以虚明 应 物 为 用,以 慈 俭 不 争 为 行,合 于《 周 于道;《 礼》以节民之情,趣于性也;《 乐》以和民之
易》‘ 何思何虑’、《 论语》‘ 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 心,全天真 也;《 书》以 叙 九 畴 之 秘,焕 二 帝 之 美;
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故昔圣人之在
上而以 万 物 为 己 任 者,必 制 四 术 焉。 四 术 者,礼、
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故圣人唯务修其
成万物者,不言其生万物者,盖生者尸之于自然,非
人力之所得与矣。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
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
之称焉。是 不 察 于 理 而 务 高 之 过 矣。”〔"’〕苏 辙 认
二、儒、道体用论的会通 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孟、荀大都侧重于阐述现 实的伦理政治问题,而老庄道家却注重探讨存在本 原之道。作于战国中后期的《 易传》一书中,就已 经呈现出会通儒、道的倾向。魏晋玄学自觉地会通 儒、道,以 道 家 自 然 之 道 为 体,以 儒 家 纲 常 名 教 为 用,试图绾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北宋时期的儒、
的神仙之说与孔子儒家“ 不语怪、力、乱、神”的人 道会通论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儒、道之
文理性冲突较大,因此,北宋的儒、道会通论者往往 间的体用关系。
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贬低道教迷信,推崇道家学
北宋前期的学者罗处约从体用合一上来会通
说。
儒、道,用道家的自然无为统摄儒家的经学与治道,
王安石认为把老庄列为神仙是后人的失误,他 反对儒、道互黜,他说:“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
京 社
其源者也。”〔"〕王安石还以《 庄子·杂篇·天下》为 会
依据,说明庄子十分推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学 科 学
说,认识到道家学说只是矫枉过正的一偏之学,他
说:“ 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
!
!"#!
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
时,学者们在体、用两个层面会通道家的自然无为 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
#
六
晋玄学道体儒用的会通模式,认识到儒、道二家各有其体、用,在本体论上会通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自然,在政
年
治思想上会通儒家的礼乐刑政与道家的清净无为。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但其自
第
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根本性缺陷。
十
二
! ! 关键词:北宋;儒家;道家;会通
期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为,圣人治国有道、有礼、有器,道为形而上,礼、器
为形而下,形而上之道通于形而下的礼、器。老子
体道而不达于礼、器,故不可治世,他说:“ 老子体
道而不婴于物,孔子至以龙比之,然卒不与共斯世
! 二
也。舍礼 乐 政 刑 而 欲 行 道 于 世,孔 子 固 知 其 难 #
哉!”〔"(〕王安石、苏轼等人强调体用合一、反对有体
书中公开贬斥孔子的篇章,如《 盗跖》、《 渔父》等,
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在学术上主张会通儒、
苏轼认为其出于后人伪作,极力弥缝庄子与孔子儒 道,排斥佛教。他认为,儒、道之学皆本于大道,在
家之间的矛盾。游于苏轼之门的黄几复也认为庄 上古时代大道流行,但到了秦汉以后,儒、道分流,
子之学阴助儒学,据黄庭坚记载:“ 几复年甚少则 大道之学沉沦,他说:“ 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国,
的本体论而言,主要涉及到宇宙本体与心性本体两 学
个向度。
!
!"#!
被誉为宋明新儒学开山的周敦颐在宇宙本体
论上大量吸收了道家之学。在他的代表作《 太极
已。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 《 春秋》以正君臣而敦名教;《 诗》以正风雅而存规
万方数据
哲 学 研 究 " ! !!!!!!!!!!!!!!!!!!!!!!!!!!!!!!!!
!"#$%& !#$’(#’! $( (%()$(*! (+,"#! -./,#$$%!
!!!!!!!!!!!!!!!!!!!!!!!!!!!!!!!!!!!
有意于六经,析理入微,能坐困老师宿学。方士大 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
夫未知读庄老时,几复数为余言:‘ 庄周虽名老氏 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
训传,要为非得庄周,后世亦难趋入;其斩伐俗学,
! 二
以尊黄帝、尧、舜、孔子,自扬雄不足以知之。’”〔’〕
#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主张儒、道学术同源,但
北宋时期,一些学者从学术渊源上寻找儒、道 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
二家的共同点。北宋前期的学者如王禹偁、杨亿、 圣人者哉?……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
罗处约等人都相信司马迁有关孔子问学于老子的 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慎到、墨翟、老聃之徒,
记载,认同“ 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学术观。唐代大 儒韩愈曾著文认为庄子的学说出于孔子后学,这一
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 号,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之纪,天皇、太一、紫微、
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釐、彭蒙、 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
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 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至于《 庄子》一
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 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
戒。是道与《 六经》一也。矧仲尼祖述尧、舜,而况 于帝鸿氏乎?华胥之治,太上之德,史传详矣。老 聃世谓方外之教,然而与《 六经》皆足以治国治身, 清净则得之矣。……恶可以道之迹、儒之末相戾而 疾其说?”〔&〕徐 铉 则 以 道 家 之 学 为 本 体,以 儒 家 之 学为用,要 求 儒 学 所 倡 导 的 礼 乐 刑 政 必 须 合 乎 大 道,同于魏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的思路,他说:“ 有 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 有教化。教之大者当由其本,则大道是已。夫道积 乎中,动合于真,故能举尧、舜、周、孔之法,奋礼乐 刑政之用。若道不在焉,而守其籧庐,则庄周于是 糠秕仁义,轮扁于是糟粕古书矣。”〔"$〕
哲 学 研 究 " ! !!!!!!!!!!!!!!!!!!!!!!!!!!!!!!!!
北宋时期,还有一些学者仍然维持道体、儒用 的会通框 架,但 往 往 对 老 子 道 家 有 体 无 用 提 出 批 评。王安石从道通有无、本末的角度,批评老子有 体无用、有本无末,他说:“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
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
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
# 六
无用,但这种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会通思路最终 年 第
也未能超越魏晋玄学中王弼主张的名教本于自然 十
的思路。
二
期
三、儒、道本体论的会通
!
北宋时期,一些学者不满足于以道家之学为 南
体、儒家之学为用的体用会通论,他们认识到儒家 京 社
之学也有其自身的本体论,因而,如何会通儒、道二 会
家的本体论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而就儒、道二家 科
# 六
他和王安石、苏轼等人以儒为本的会通儒、道思路
年 不同,他提出一个最高的道作为儒、道二教的共同 第 十 本原,他说:“ 庄周之书,载道之妙也。盖其言救性
二 命未散之初而所以觉天下之世俗也,岂非不本于道 期 ! 乎。夫道,海也;圣人,百川也。道,岁也;圣人,时
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 是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新之,究其本始,使黄帝、 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宋徽宗还 利用政权的力量,直接把道家、道教的经典列入学 校教学、科举考试内容之中,使之与儒学融为一体, 这种崇道、排佛、融儒的学术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北宋之后占据学术界主导地位的宋明新儒学在 学术倾向上与之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
! ! 儒、道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主流思潮,相互 之间存在着既冲突又融合的复杂关系。先秦时期, 儒、道并行;西汉前期,儒、道互绌;魏晋时期,儒、道 融合;南北朝隋唐时期,道家、道教相融合,与儒家 以及外来的佛教并列为三教。北宋时期,以儒学士 大夫阶层为主体的学术界中,儒、道会通论盛行一
南
又谓子夏之后,流而为庄周,则庄、墨皆学圣人而失
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之言有为而作, 非大道之全云耳。”〔#〕
点得到了北宋学者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共鸣。
苏轼也以《 庄子·杂篇·天下》为依据,认为
王安石认为,包括庄子在内的诸子之学都是学 庄子本意是推崇孔子儒家的,只是采用了反常的表
儒家圣人之道而有偏颇,他说:“ 韩氏作《 读墨》,而 述方式,他说:“ 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
!"#$%& !#$’(#’! $( (%()$(*! (+,"#! -./,#$$%!
!!!!!!!!!!!!!!!!!!!!!!!!!!!!!!!!!!!
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
李祥俊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 "$$&’()
!
二
#
! ! 摘要:北宋时期儒、道学术会通论盛行一时,它肯定儒、道二家存在着学术上的渊源关系,继承并超越了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万方数据
$ 哲 学 研 究 !"#$%& !#$’(#’! $( (%()$(*! (+,"#! -./,#$$%!
!!!!!!!!!!!!!!!!!!!!!!!!!!!!!!!!
!!!!!!!!!!!!!!!!!!!!!!!!!!!!!!!!!!!
为法耳。……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 术,《 黄庭》、《 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
与儒家的仁义之道,继承并超越了魏晋玄学会通 矫天下之弊者也。既以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
儒、道的思路,促进了融合三教的宋明新儒学的产 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
生。
其心于 卒 篇 以 自 解。故 其 篇 曰:‘《 诗》以 道 志,
一、儒、道学术渊源的会通
《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
北宋时期,另有一些学者通过对韩愈辟佛、老 的反批评来论证儒、道体用论上的会通。佛教学者 契嵩批评韩愈以仁义定位道德是专以人事定道德, 不理解儒家经典《 易》、《 礼运》等也讲同于道、佛二 教的虚无之道。契嵩认为老子道家的道是孔子儒 家仁义之道的根本,而韩愈实不识儒之道德,他说: “ 韩子先仁义而次道德者,盖专人事而欲别异乎佛 老虚无之道德耳。曰:昔圣人作《 易》以正乎天道 人事,而虚无者最为其元。苟异虚无之道,则十翼、 六十四卦乃非儒者之书,伏羲、文王、孔子治《 易》 之九圣人亦非儒者之师宗也。……此明老子之道 德者,实儒三皇五帝道德仁义之根本者也,章章然, 岂出 于 老 氏 一 人 之 私 说 耶? 必 以 老 子 为 非,则 《 易》与《 礼运》可燔矣,文王、孔子则为槌提仁义者 也。”〔""〕袁默也批 评 韩 愈 不 知 道,赞 同 王 安 石 所 论 儒家仁义与道家道德存在着离合关系,他说:“ 盖 原道德之大宗以矫习俗之敝者,庄周之《 寓言》也; 为仁义之不离以绝乱世非命之求者,扬雄之《 太 玄》也。学不 得 于 性 命 之 理,则 此 二 书 未 宜 读,而 读之则茫乎。……仁义与道之说,足下乃有取于韩 子《 原道》之言。韩子实不知道,故其说已自颠谬。 请观介甫所谓‘ 老子言其离,扬子言其合’之论,则 尽矣。”〔"#〕
南 也。百川虽不同而所同者海,四时虽不同而所同者 京 岁。孔孟老庄之道,虽适时不同,而要其归则岂离 社 会 乎此哉。读庄子之书,求其意而忘其言,可谓善读 科 者也。”〔(〕肯定儒、道二教同出于道,这就把儒、道 学 二教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应该说,王雱比王安石、苏
! 轼更推崇道家、道教之学。
!"#! 道家之学自东汉以降逐渐和道教融合,但道教
说:“ 老、庄之书具在,其说未尝及神仙。唯葛洪为 由也。混成而仙,两仪至虚而应万物,不可致诘。
二人作传以为仙。而足下谓老、庄潜心于神仙,疑 况名之曰‘ 道’,道既名矣,降而为圣人者,为能知 非老、庄之实,故尝为足下道此。”〔%〕苏轼也认为, 来藏往,与天地准,故黄、老、姬、孔通称焉。其体曰
黄老道家之学与方士的迷信不同,他说:“ 臣谨按 道,其用曰神,无适也,无莫也,一以贯之,胡先而
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 尊,孰后而愧。《 六经》者,《 易》以明人之权而本之
宗,以虚明 应 物 为 用,以 慈 俭 不 争 为 行,合 于《 周 于道;《 礼》以节民之情,趣于性也;《 乐》以和民之
易》‘ 何思何虑’、《 论语》‘ 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 心,全天真 也;《 书》以 叙 九 畴 之 秘,焕 二 帝 之 美;
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故昔圣人之在
上而以 万 物 为 己 任 者,必 制 四 术 焉。 四 术 者,礼、
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故圣人唯务修其
成万物者,不言其生万物者,盖生者尸之于自然,非
人力之所得与矣。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
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
之称焉。是 不 察 于 理 而 务 高 之 过 矣。”〔"’〕苏 辙 认
二、儒、道体用论的会通 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孟、荀大都侧重于阐述现 实的伦理政治问题,而老庄道家却注重探讨存在本 原之道。作于战国中后期的《 易传》一书中,就已 经呈现出会通儒、道的倾向。魏晋玄学自觉地会通 儒、道,以 道 家 自 然 之 道 为 体,以 儒 家 纲 常 名 教 为 用,试图绾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北宋时期的儒、
的神仙之说与孔子儒家“ 不语怪、力、乱、神”的人 道会通论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儒、道之
文理性冲突较大,因此,北宋的儒、道会通论者往往 间的体用关系。
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贬低道教迷信,推崇道家学
北宋前期的学者罗处约从体用合一上来会通
说。
儒、道,用道家的自然无为统摄儒家的经学与治道,
王安石认为把老庄列为神仙是后人的失误,他 反对儒、道互黜,他说:“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
京 社
其源者也。”〔"〕王安石还以《 庄子·杂篇·天下》为 会
依据,说明庄子十分推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学 科 学
说,认识到道家学说只是矫枉过正的一偏之学,他
说:“ 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
!
!"#!
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
时,学者们在体、用两个层面会通道家的自然无为 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
#
六
晋玄学道体儒用的会通模式,认识到儒、道二家各有其体、用,在本体论上会通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自然,在政
年
治思想上会通儒家的礼乐刑政与道家的清净无为。北宋时期的儒、道学术会通论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但其自
第
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根本性缺陷。
十
二
! ! 关键词:北宋;儒家;道家;会通
期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为,圣人治国有道、有礼、有器,道为形而上,礼、器
为形而下,形而上之道通于形而下的礼、器。老子
体道而不达于礼、器,故不可治世,他说:“ 老子体
道而不婴于物,孔子至以龙比之,然卒不与共斯世
! 二
也。舍礼 乐 政 刑 而 欲 行 道 于 世,孔 子 固 知 其 难 #
哉!”〔"(〕王安石、苏轼等人强调体用合一、反对有体
书中公开贬斥孔子的篇章,如《 盗跖》、《 渔父》等,
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在学术上主张会通儒、
苏轼认为其出于后人伪作,极力弥缝庄子与孔子儒 道,排斥佛教。他认为,儒、道之学皆本于大道,在
家之间的矛盾。游于苏轼之门的黄几复也认为庄 上古时代大道流行,但到了秦汉以后,儒、道分流,
子之学阴助儒学,据黄庭坚记载:“ 几复年甚少则 大道之学沉沦,他说:“ 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国,
的本体论而言,主要涉及到宇宙本体与心性本体两 学
个向度。
!
!"#!
被誉为宋明新儒学开山的周敦颐在宇宙本体
论上大量吸收了道家之学。在他的代表作《 太极
已。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 《 春秋》以正君臣而敦名教;《 诗》以正风雅而存规
万方数据
哲 学 研 究 " ! !!!!!!!!!!!!!!!!!!!!!!!!!!!!!!!!
!"#$%& !#$’(#’! $( (%()$(*! (+,"#! -./,#$$%!
!!!!!!!!!!!!!!!!!!!!!!!!!!!!!!!!!!!
有意于六经,析理入微,能坐困老师宿学。方士大 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
夫未知读庄老时,几复数为余言:‘ 庄周虽名老氏 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
训传,要为非得庄周,后世亦难趋入;其斩伐俗学,
! 二
以尊黄帝、尧、舜、孔子,自扬雄不足以知之。’”〔’〕
#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主张儒、道学术同源,但
北宋时期,一些学者从学术渊源上寻找儒、道 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
二家的共同点。北宋前期的学者如王禹偁、杨亿、 圣人者哉?……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
罗处约等人都相信司马迁有关孔子问学于老子的 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慎到、墨翟、老聃之徒,
记载,认同“ 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学术观。唐代大 儒韩愈曾著文认为庄子的学说出于孔子后学,这一
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 号,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之纪,天皇、太一、紫微、
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釐、彭蒙、 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
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 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至于《 庄子》一
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 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
戒。是道与《 六经》一也。矧仲尼祖述尧、舜,而况 于帝鸿氏乎?华胥之治,太上之德,史传详矣。老 聃世谓方外之教,然而与《 六经》皆足以治国治身, 清净则得之矣。……恶可以道之迹、儒之末相戾而 疾其说?”〔&〕徐 铉 则 以 道 家 之 学 为 本 体,以 儒 家 之 学为用,要 求 儒 学 所 倡 导 的 礼 乐 刑 政 必 须 合 乎 大 道,同于魏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的思路,他说:“ 有 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 有教化。教之大者当由其本,则大道是已。夫道积 乎中,动合于真,故能举尧、舜、周、孔之法,奋礼乐 刑政之用。若道不在焉,而守其籧庐,则庄周于是 糠秕仁义,轮扁于是糟粕古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