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2013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华一中高三年级12月考试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蝙(biān)蝠 迂(yū)回 调(tiáo)研 人影憧憧chōng
B.压轴(zhòu) 与(yú)其 畜(xù)牧 夹(jiā)道欢迎
C.游弋(yì) 掮(qián)客 妯(zhóu)娌 贺岁片(piàn)
D.入殓(liàn) 绷(bēng)脸 干细胞(gān) 一绺(liǔ)头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故居在众目之下被拆除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中国的古建筑已到了生死关的时刻。

现实版蜗居“犀利爷头戴一顶皮革鸭嘴帽帽檐下露出少许灰白头发一双犀利的眼睛,脸布满了黑黢黢的污垢精神铄《中国安全保障报告2012》对中国军队及政府就海洋安全保障进行政策调整的中枢部门“国家边海防委员会”表示关注。

透露,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加快扩大到全国所有县(市、区),努力减少和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7.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案,按要求答题。

(5分)
2008年8月25日,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会徽、吉祥物、主题词在十堰揭晓。

在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四十多幅会徽征集作品中,江苏扬州市雍志高先生设计的图案被选中。

同时,“世界武林风,辉煌武当山”被确定为本届武术节的主题词。

请结合图案,用简洁的文字,分别说明武术节会徽和主题词的内涵。

. .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

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

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

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

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

“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

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护,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

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

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

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

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

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

(有删改)
8.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D.兼容并蓄,富于学历,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10.联系全文,概括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

(3分)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灯下白头人
袁 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近年常常吟味司空曙这两句诗。

它曾被诗评家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10个字烘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看似淡淡写来却经过精雕细刻凝成一幅画面:窗外潇潇秋雨,吹打着黄叶纷纷脱落的枯树,窗内一灯如豆,静坐着一个或一双白发苍苍的老人,咀嚼如烟如梦的年华。

在欣赏者眼中,这里也许蕴含着几分宁静,几分寂寞,也许还有几分温馨。

但是从历史风雨中走过来的人,坐在灯下沉思,几十年岁月的步履,如此低迷而沉重。

世事沧桑,是非成败,都像江水缓缓流逝;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一次次涌上心头。

多少堪称英才俊彦的师友,多少曾经朝夕过从的故人,一个个远去了。

近些年来,每当收到一份讣告,听到一个噩耗,先是惊愕,接着就引起一番感慨,有时竟抑制不住潸然泪下。

他们之中许多人是我同辈、同龄人,有的比我年轻,还是满头青丝黑发,满腔壮志豪情,突然竟成为折断了凌空羽翮的雄鹰。

如果他们不曾在一次次风暴中遭逢厄运,戴着一顶顶荆冠,流徙江湖,辗转沟壑,以致弄得心劳神瘁,百病缠身,他们不是完全可以干自己的事业,在书斋里潜心述,直到从容安详地远行吗?如果没有那应该诅咒的黑色的10年,许多人会抛却钟情的一切,抛却家庭儿女,毅然决然地匆忙离去吗?恶风刚起时,我的师友中,就有儒雅温文、才华横溢的老报人、历史学家邓拓,风华正茂、下笔如神的文艺评论家、杂文家陈笑雨(马铁丁),因横遭诬陷凌辱,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没有那10年,许多正直、善良的人绝不会在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中无可抗拒地被淹没的。

自然,历史绝不可能有“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每一个“如果”都是事实,那还成为历史吗?
人都有一种惰性或劣根性,不仅不愿意正视过去,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做一些粉饰和回避,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总爱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而不敢去看一看那些苦涩的、难堪的、甚至血淋淋的情景。

其实,那是回避不了的,粉饰更是徒劳。

20年前,巴金老人就在我们前面做出表率,他凭着正义和良知,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冷峻地正视现实,也无情地剖析自己。

在150篇《随想录》里,他一次又一次拷问自己已经受到严重创伤的灵魂,大声疾呼要从那黑色的
10年中吸取教训,千万不能让那旷世悲剧重演。

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情意殷殷,几乎是垂涕而道,痛切陈词。

我们报社的老上级李庄几年前曾经对我说过,退下来的这些年,他一直在“闭门思过”。

所谓“过”,一是过失的“过”,二是过去的“过”。

他说,很需要冷静想想自己几十年中有些什么过失和失误,说过些什么昧心之论,干过些什么违心之事,而这些“过”又是从何而来?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古人说:“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

”我也早过了“知非”之年。

“闭门思过”,回顾来时路,需要想、值得思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反思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事。

严肃的、深刻的反思,必定伴随自责的痛楚。

审视、剖析自己灵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经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抛弃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

然而,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驱使着的心灵,无法拒绝这种痛楚。

青年女作家叶弥的中篇小说《成长如蜕》,她细致地写了一个满腔抱负而又不合时宜的青年如何从理想主义还原为务实而世俗的缓慢、沉重的过程。

作家写道:“阻碍他成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他的成长就不可能是某时某刻的‘顿悟’,必定如动物蜕壳一般难受而迟缓。

”比起女作家笔下80年代的青年人,我们这些进入老年的人蜕壳过程更加难受,更加沉重,更加迟缓。

有的人蜕掉了一层层的壳,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正处于蜕壳的过程中,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在努力蜕壳,努力革除思想观念和灵魂深处那些同历史过程不相适应的旧意识残余,绝不愿像有的人那样至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紧裹在壳内,不愿意丢掉那裹了几十年的硬壳,成为20世纪的套中人,或许还将带着它走入新的世纪。

雨中黄叶,腐烂了又复渗进泥土,成为来年新枝新叶的丰富营养,它的生命以新的形式循环延续。

白头老人灯下怀旧反思,如春蚕吐丝,化为锦绣,给人以启迪、智慧和美感。

这样看来,“灯下白头人”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生长途上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番清新的境界。

从青春年少到鬓发如霜,人生百年间,“从俗浮沉,与时俯仰”,转眼都成明日黄花。

尽管已经到黄昏时分,漫漫长路,还得继续上下求索。

我不敢奢言什么“超越自我”之类的话头,只求能够多保持几分清醒。

“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道,也是一种清醒。

感受着古代哲人这种执着豁达的襟怀,推窗遥望浩渺幽邃的星空,顿觉心平如水。

.本文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开头,有何好处?
答:
.纵观全文,作者怀旧反思中都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概括。

答:
.作者在文中说:“这样看来,‘灯下白头人’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生长途上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番清新的境界。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
.文中说:“反思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事。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公,相人也。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

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注]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

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

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
C.以遗相人 遗:留给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富贵而归故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 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

惟 德被 生 民 而 功 施 社 稷 勒 之 金 石 播 之 声 诗 以 耀 后 世 而 垂 无 穷 此 公 之 志而 士 亦 以 此 望 于公 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译文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译文不积小流弟走从军阿姨死,。

,老大嫁作商人妇。

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敲响33声丧钟安放33块悼念碑。

赵承熙家人声明遇难者家属原谅他的行为,但是对他的家人同情遗憾。

相信他们正生活在恶梦中。

种种不光彩的压力让难以坦然地处理后事马加爵的姐姐在听到弟弟被枪决后绝望地恳求社会和人们:“我们会接受事实,但却有一个请求:请善待我们!”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C (A.调diào研 B.与yǔ其 D.绷běng脸 干细胞gàn)
2. D (A众目矍铄预防和减少会徽的内涵:会徽的主体是活泼飘逸的“武”字。

通过汉字“武”与武当武术动作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刚柔相济、太极阴阳的和谐意境。

②主题词的内涵:主题词揭示了中华武术风靡世界,武当山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发祥地,将是武林高手实现辉煌梦想的目的地。

二、8. C(根据文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和“‘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可知是故意曲解原意。


9 A. (“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有误。


10. ①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②王维?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有差距。

③清中叶以后,崇尚学力的“宗宋派”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作更重情韵。

11.(1)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内蕴丰富,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2)引用这两句诗使文章开头富有诗情画意;开篇点题,同时创设情境,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12.(1)对朋友的至诚,对友谊的珍惜。

(开头部分是怀人思旧,用蕴涵深情的文字来回忆朋友往事,读来感人肺腑)
(2)对曲折历史的思索。

(作者认为应该还历史本来面目,应该公正客观地评价。

对真理和真情的追寻,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现了一位老作家的历史责任感)
(3)对生命蜕壳过程的思考。

(作者用执着豁达的襟怀关注生命,思量走过的人生岁月,是一位孜孜不倦在人生路上探寻的沉思者)
(4)对自己的深刻反思和清醒认识。

(作者有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所驱使着的心灵,正视现实,也无情地解剖自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13.(1)白发苍苍的老人,静坐灯下,咀嚼如烟如梦的年华。

这种别致的风景给人以美感。

(2)灯下老人的反思自我的豁达的情怀和汲取人生教训、化泥护花的奉献精神,给人以启迪、智慧,展现出一种清新的人生境界。

荆冠
15. 赞同作者观点,(1)人都有一种惰性和劣根性,不愿意正视过去,因为直面过去、正视那些苦涩难堪甚至血淋淋的情景是痛苦的。

(2)粉饰是徒劳的,承认自己过去思想虚伪、行为有过,无情地解剖自己,晾晒疮疤,那是痛苦的。

(3)审视、剖析自己灵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经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抛弃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

()然而,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所驱使着的心灵,无法拒绝这种痛楚。

三、16.D(铭,铭刻)
1B(B均作介词,表被动;连词,表顺承;C代词,代人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18. 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
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

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

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

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

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

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

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

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
,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

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

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

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

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

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

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

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

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