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融合技术的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技术 / S t a n d a r d T e c h n o l o g y
198
大数据信息是高校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数据中心建设的目的。
高校教育是教育界的核心,也是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经济提升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学校在数据中心的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数据库以及信息系统,逐步实现高校内部各项数据信息的共享,这对高校发展速度、教学水平提升以及综合管理成效等都具有积极作用,还能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活动和交流。
在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超融合技术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为高校信息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在传统的高校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都是根据校园网络以及IT 设备特征等因素进行数据服务的配置,整体的框架结构不够稳定,还容易发生数据服务器的故障,增加信息中心维护和管理成本,超融合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中心建设效果的提升,将数据中心的信息处理功能、设备储存功能以及网络安全功能等集中化管理,促进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建设工作的精细化实施,发挥各项数据资源最大的应用价值。
以下将对基于超融合技术的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实现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探析,促进我国高校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的不断创新,为高校师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环境。
1 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些高校历史悠久,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比较陈旧,仍然使用旧式的分散式的数据结构,数据服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分别具有不同的架构模式,高校的不同部门在进行数据信息处理的时候都需要单独进行,不同的数据服务器及设备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数据中心内部存在较多的差异性问题,导致数据库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结构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服务器使用时间过长,旧的服务器功能比较低端,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型发展的需求,提供的数据不能与新型的业务相匹配,一些数据中心还存在
很多的单机服务器,利用率较低,给学校提供的数据信息也不全面,在与其他新的先进设备连接使用时,负荷过大,容易发生单机服务器故障,影响数据的存储及使用效率,单机服务器也导致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流,给高校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弊端,对整体的数据中心建设效果也具有不利影响;其次,高校数据信息系统的稳定性较低,这是因为在早期进行高校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匮乏,缺乏备用设备及备份系统的建立,数据服务器出现故障后没有备用的系统,若短时间无法恢复,会妨碍高校使用信息数据相关业务,对高校的发展和业务的办理都具有严重的影响;最后,传统的数据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设备及硬件都是来源于不同的生产厂家,在规格参数和技术功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后续的维护和保养中也有所不同,当数据库进行升级时,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对其中某个产品设备的深入了解,导致设备存在安全问题,不能正常应用于数据服务器系统运行中。
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导致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建设工作难以正常实施,只有发挥超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建立私有云平台及先进的数据库服务系统,才能为高校各项业务的顺利办理提供有力的基础。
2 超融合技术的概述
超融合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共享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平台中各项数据信息的处理、设备储存功能以及网络信息共享等集成化管理。
超融合架构具有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以及网络虚拟化的特征,这三种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计算虚拟化主要是利用开放源代码虚拟机等设备实现服务器内部信息的虚拟化传达,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都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存储虚拟化主要应用虚拟技术实现服务器自身硬盘中各项数据资源的合理化存储,并根据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的合理化应用;网络虚拟化主要是指利用特定的网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校园不断崛起,数据中心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承载,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内容,将数据中心与超融合技术相结合,对于促进高校数据系统各项功能的创新,多种数据服务的不断提升,超融合技术具有很多的应用优势。
一些高校在进行数据中心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构架的创新与融合,使得数据处理效率较低,严重影响智慧校园的运行和发展。
文章将对高校数据中心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简要概述,并对超融合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发挥超融合技术的多种价值,深入探究超融合技术在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促进高校数据服务方面的稳定提升,实现高校数据运营维护的智慧化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超融合技术;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严 安
基于超融合技术的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实现
(南京鑫镭铸通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S t a n d a r d T e c h n o l o g y /标准技术
199
络技术实现设备控制系统与数据系统的单独处理,促进网络信息数据的自由调度和控制,根据网络信息类型的不同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3 超融合技术在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中的应用优势3.1 实现数据中心设计的简化
传统的数据中心包括独立的存储、服务器层以及连接各项设备的网络,要想实现新型的设备设施的应用,需要IT 开发部门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施深度开发,但形式过于复杂和僵化。
超融合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实现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虚拟功能结构的简洁化,使三种虚拟技术能够通过以太网相互联系,并为高校业务提供对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更加简洁的架构,还具有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优势。
3.2 促进数据中心集中化管理
超融合技术能够实现超融合技术逐渐实现了计算机数据库的集中化管理,排除了个别设备的故障问题,促进整体虚拟化架构的稳定性的提升。
超融合技术还能实现信息数据库存储功能的提升,能够实现数据库资源的虚拟化,并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和分别储存,为数据中心的运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这样的存储方式也更加安全。
3.3 实现灾难的迅速恢复
超融合技术促进数据中心具备数据备份、数据保护以及重复数据清理等多项功能,这对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和整体运行都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灾难的恢复,超融合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本地储存盘的监督,还能对云储存资源实施有效的监控,压缩率能够达到55∶1,可迅速完成数据信息的备份保存。
4 超融合技术在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4.1 数据库服务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数据中心都是由传统的数据库服务与超融合技术开发的私有云服务组成的,其中数据库包含着高校众多的关键性数据,要想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安全储存,需要选择稳定运行的硬件,一般都是采用X86服务器与光纤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存储,尽量降低数据库运行和维护成本,与以前众多的小型硬件设备相比,X86服务器具有更好地运行效果,而且能够满足高校数据中心大内存的需求,在未来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数据库X86服务器与光纤存储服务器都具有双节点的构架特征,光纤存储服务器主要是由两台存储服务器实施运行的,且每个服务器具有两个控制系统,共同构成了对称双活系统。
此外数据库服务系统能够在其中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时候,保持另外一个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且每个服务器的储存空间都是128 MB,这对高校数据中心的各项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促进高校数据中心的安全、可靠运行。
4.2 私有云服务
超融合技术与云计算管理软件的融合,逐渐实现了高校私有云服务系统的建立,私有云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计算、存储、网络以及安全等多个方面的融合发展。
私有云服务平台中包含多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具有不同配置的处理器和存储空间,能够在其中某个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进行合理调节,避免单节点出现问题时影响整个数据服务系统的运行,私有云服务平台在存储方面实行双副本策略,每个节点都具备较大储存空间的缓存盘,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传输速度,满足多个用户的具体应用,在应用私有云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储存空间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进行存储盘的扩充。
此外,云平台还具有安全防护作用,利用超融合技术进行分布式防火墙的建立,可实现不同业务之间有效的隔离,避免病毒扩散,还具有双层防护的功效,促进各项业务的安全进行。
5 结语
综上所述,是对基于超融合技术的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实现相关内容的探析,只有深入了解超融合技术的优势,并将各项优势应用于高校数据中心的设计和建设中,注重高校数据库服务以及私有云服务的改善,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效果,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条件,逐渐实现高校师生信息化服务满意度的提升。
作者简介:严安(1981-),男,籍贯:江苏江都,学历:本科,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玉奇.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2):230-231.
[2]张玉奇.地方高校推进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02):233-234.
[3]马大来,徐刚.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06):57-63.
[4]胡建平,宋清华,赵新平.视频融合技术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效果[J].四川体育科学,2017,36(02):110-113.
[5]阎瑞华,付铁铮,闫瑞峰.三网融合技术在高校网络化教育系统中应用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7):4125-4126.
[6]潘飞,李迎,霍春梅.三网融合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2(25):186-187.
[7]肖红,康岚兰.文本挖掘与信息融合技术在高校信息网络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6(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