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称呼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称呼集锦
母亲,一个柔弱却又坚强不屈的名字,一个神圣凌然不可侵犯的称号,一个人世间最美的称呼。

母亲,是子女对于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在社会学上,母亲可指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女性。

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男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母亲。

你知道母亲都有哪些别称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母母亲的简称。

有子女的女子,是子女的母亲。

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

《太平广记》卷一六二引唐·王毂《报应录·刘行者》:“﹝行者﹞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
明·张居正《女诫直解》:“我少时,蒙先人的馀廕,赖母亲并师傅的教训,纔得长大成人。


鲁迅《呐喊·故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慈母旧时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

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家母或谓家慈,是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语词。

萱堂古代人们对母亲的称呼。

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石林》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杯。


在古代,人们把“椿萱”作为父母的代称。

椿,指父亲;萱,指母亲。

唐.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


高堂指父母亲。

古时高堂指父母居处,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李白《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送张秀才从军》诗,“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将军。


慈闱亦作“慈帏”。

亦作“慈帷”。

1.古时母亲的代称。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黄坚叟母夫人》词:“慈闱生日,见说今年年九十。

”明·陆采《明珠记·别母》:“承凤诏须当远出,别慈帏怎敢从容!”
(2).封建时代以皇后母仪天下,故亦以称皇后。

宋·梁焘《立皇后孟氏制》:“明扬德阀之懿,简在慈闱之公。


慈亲特指母亲。

元·王恽《秋涧集·寿李夫人曲》:“慈亲康健说谁家,李氏人难恶。


明初怨女冯小青在诗中写道:“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唐·许浑《王可封临终》:“今朝埋骨寒山下,为报慈亲休倚门。


生母生育自己的母亲,谓生身之母。

旧时庶子对其亲生母,出继子对其本生母亦称“生母”。

元陈孚《太常引·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词:“彩丝堂上簇兰翘,记生母,在今朝。


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子袁枢)孝事二亲,所以奉之者诚尽而礼。

缛丧所,生母尤能以哀动。


妈妈即母亲,是母亲的口语,是天下最美的称呼。

王应长《文定集》中的祭文曰:“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小四娘子之灵。


《金瓶梅》第三十九回,李瓶儿道:“小大哥原来困了,妈妈送你到前边睡去罢。


娘对母亲的称呼,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通“妈妈”。

《太平广记》记载:“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又写何经?’”
《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有云:“旦辞爷娘去。


娘娘母亲的一种称呼。

多见于北方的子女对母亲的呼语。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儿与娘娘今日别,定知相见在何年。


宋·洪皓《使金上母书》:“皓远违膝下......日夜忧愁娘娘年高。


家家六朝时对嫡母的称呼。

《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姨姨。


额娘满族人对母亲的称呼,满语eniye的音译。

读法类似于“额涅”,写成汉语时,考虑到贴近汉语的意义,故写作“额娘”。

娘亲母亲的一种称呼。

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娘呵,你年过五旬,抬举的孩儿青春恰二八,不争葫芦提斩首在云阳下,把我这养育的娘亲痛哭杀。


评剧《秦香莲》第二场:“﹝秦香莲﹞:叫冬哥和春妹随定娘亲。


江苏无锡民歌《做双花鞋看母亲》:“石榴花开叶儿青,做双花鞋看娘亲。


老妈子南方的习惯,老妈子是指母亲的意思,表示一种亲贴。

义母 1.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2.生母去世,父亲再娶的深明大义的后妻,子女尊称为义母。

战国齐宣王时有人争斗而死,有异母兄弟二人被讯问。

兄弟二人争相承认。

王使相问其母。

母曰:“杀其少者。

”相问其故。

母曰:“少者,妾之子也。

长者,前妻之子也。

”相入言于王。

王美其义,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

养母被抚养人的非生身之母,常常称呼抚养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非亲生)子女的女性,养母是和生母\后母并称的。

宋周密《齐东野语·杨太后》:“慈明杨太后养母张夫人,善声伎。


《梁书·冯道根传》:“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

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


继母生父再婚后的妻子。

父亲的继配。

又称后母、晚娘、晚妈。

唐·吴兢《贞观政要·孝友》:“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元典章·礼部三·丧礼》:“继母,父再娶母,同亲母,齐衰三年。


清·田兰芳《云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公(袁赋诚)早失恃,事继母刘淑人如已母。


阿姨对继母的称呼。

专指对父亲后妻的称呼。

通常子女称“妈”和“妈妈”感到不自然,便呼以“阿姨”而取代。

嫡母父之正妻为嫡母,相对庶母而言。

在旧中国,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元典章·礼部三·丧礼》:“妾生子唤父正室曰嫡母。


《南史刘灵哲传》:“嫡母崔氏及兄子景焕,泰始中为魏所获......灵哲倾产赎嫡母及景焕,累年不能得。

武帝哀之,令北使者请之,魏人送以还南。


庶母宗法制度下,子女对父亲的妾的称呼。

旧时嫡出的子女称父亲的妾。

《仪礼·士昏礼》:“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

”郑玄注:“庶母,父之妾也。


《恨海》第九回:“棣华与庶母同住,更是处处避嫌。


干娘指义母,非本生之母而拜认为母者。

名以上的母辈,没有血缘关系。

令堂也称“令寿堂”,古汉语对别人母亲的尊称,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西游记》中唐僧云道:“请令堂上坐,贫僧奉拜。


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方纔小价说,你北堂截发供榛脯。

世上有此贤德之母,小弟既忝与仁兄倾盖交欢,敢请令堂一见。


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尊大人在日,也曾说起令堂么?”
先慈即亡母。

古时自称去世的母亲。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

——清·陈梦雷《绝交书》
先妣对已离世的母亲的称呼。

唐诗人张九龄《追赠祭文》:“仅以醢脯姜之典,敢昭告于先妣之灵。


显妣:对亡母的美称。

清·徐乾学《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元大德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

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

”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口语中,母亲还有一些不同的称呼,包括阿妈,阿娘、阿母、老母、老妈等称呼,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

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则称母后作皇额娘。

英语“母后”(Queen Mother)一词是指现任国王或女王的母亲,即王太后,但王太后包括并非现任君主母亲的前任王后。

在旧中国的一夫多妻家庭中,父亲的正妻相对於庶出子女而言是嫡母,庶出子女称嫡母为“大妈”、“大娘”。

父亲的妾相对於正室或其他妾所生的子女而言是庶母,子女会把庶母称为“小妈”、“X妈”(X 为在妻妾中的排行)、“阿姨”、“姨娘”等,“阿姨”、“姨娘”的称呼则是源于一些地区对母亲妹妹的称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