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呼唤激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叙事
高中历史S堂呼唤激情
〇林建连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由于其具有距今年代久远、发展进程曲折而复杂、涉及的地域范围广、与现
实社会的反差太大等特点,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感
觉非常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

但是,历史学科正
因为具有上述特点,才具有内容丰富多彩的优势。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这一优
势,拉近其与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
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笔者认为,历史教
学需要引人激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
情感魅力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科
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激情可以让教师的情感表现力得到
充分展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实验发现,学 生所获取的知识中,55%来自教师的体态语言,
38%来自教师的口头语言,只有7%来自教师整理
的文字信息。

由此说明,教师的情感表现力愈强,
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推动作用就愈大。

作为一名
历史教师,讲课时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体姿、手
势,以良好的气质风度和精神状态,辅之以精辟的
学科阐释能力,由此最大限度地施展自身的人格魅
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的心,与学生
产生共鸣。

例如,笔者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时,以深邃的目光、凝重
甚至悲愤的表情、缓慢的语速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古
代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严刑苛法压迫
下的悲惨遭遇,让学生知道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土
地、房产和生产工具。

但千百年来农民仍只能在生
死线上挣扎,农民的夙愿只是美丽的神话。

地主阶
级、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均未能帮助农民实
现土地梦。

接着以欢快的表情、富有节奏的生动语
言和有力的手势热情洋溢地阐述共产党人深刻认M20年第11期(总第496期)h 识到农民的悲惨遭遇,认识到农民迫切需要获取土地、房产和生产工具,因而在广大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并且分给农民耕种,让农民美梦成真,共产党也因此获得了千百万农民的衷心拥护与支持,使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为现实。

广大农民的支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

至此,教师以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整合了初高中历史知识,也整合了高中必修教科书内容,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学科阐释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激情可以让学生绽放思辨的美丽花朵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有激情。

只有师生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激情呢?一是需要教师展现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二是需要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

也就是说,首先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并完全融人课堂,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让学生满怀激情地融入课堂,绽放出思辨的美丽花朵。

例如:笔者在讲到“西 安事变”时,并没有按教科书叙述的内容直叙、平铺知识,而是激情洋溢地讲述事变的背景和经过。

以 悲愤的语气梳理1927年以来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迫害,认为应将其处以极刑。

同时也引 用史料佐证此乃当时部分共产党人和相当数量革命群众的主张。

此时,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因 为大部分学生课前有预习过课文,已经知道当时的情况不可能杀蒋介石。

笔者反问学生为什么不能杀蒋介石,甚至感叹机会难得,蒋介石可是不容易抓到的。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推举代表陈述理由。

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引导得出答案:由于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全面侵

走迸:课堂t
急史
栏目主持人/文欣
教学参考
动机与效S議M4騁之教学初探
〇莫玉兰
英国史学家卡尔认为“解释这一因素渗入每一件历史事实中”。

作为“后来者”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不可能完整还原客观历史的全貌,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真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是一门解释之学,历史思维主体在特定历史时空中进行“知 识本体”的厘清阶段,也是“历史解释”的创生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 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它不单是碎片化知识的全涵盖,更是知识、能力、情感交融贯通的最终、最后的方法。

历史解释包含因果解释和意义阐释[1]。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演绎解释的逻辑和方法,知真渐至求通?笔者以“动机与效果”这一理论为楔子完善学史方法,优化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路径。

的野心昭然若揭,共产党不希望杀蒋,是因为瓦窑堡会议已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人民群众不希望杀蒋,是因为“一二•九运动”要 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国民党亲英美派当然不主张杀蒋,英、美、苏站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立场,也不希望中国因为杀蒋而激化国内矛盾,导致内战扩大。

只有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希望杀蒋,扩大中 国内战,以利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学生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胸怀民族大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使得师生激情互相感染,使课堂教学鲜活而又富于创造性,学生由此绽放思辨的美丽花朵。

三、激情需要发展鼓励成功的多元评价
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精神、激情四射,还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表
一、“动机与效果”之理解
动机与效果属于心理学术语。

“动机”(mo­
t i v e)是指激发、指向 、维持、调整人类进行某一种活
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向,具有主观性,但受到客观条
件的制约,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

效果,即
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而产生的客观结果,
具有客观性、不可逆转性。

就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说过:“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
在于劳动的观念中,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不仅引起自然物的一种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
中实现他的目的。

”[2]简而言之,即动机是效果的行
动指导,效果则是动机的行动体现。

任何效果都是
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通过一定实践活动达到的,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
成功的喜悦。

关于评价机制,我们要改变以考试成
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的传统模式,做到评价内
容和评价方式多样化:一是评价内容多样化,不仅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和学习过程;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即不仅有考
试,还可以有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历史习作等,还
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

当然,教师的
评价至关重要,这不是单纯指考试评价,还包括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笑容
乃至肯定的手势都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它会燃起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以积极的心
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也使师生之间建
立深厚的情谊。

(作者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临
桂中学,541199)
81
2020年第11期(总第4%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