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比较川端康成和沈从文之文学特质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现代文学文坛的典范,一位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一位是日本新感觉派的典范人物。
作为东方现代文学的巨匠,他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别具一格的语言及对生命精辟的见解驰骋中外文坛。
一位以质朴的语言,把古老,宁静,悠远的湘西古城呈现给世人,一位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示了美感与深邃思想相结合的美。
纵观他们的作品不难发现,虽然处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之下,人生经历与文学主张不同,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迥异,但这两位差不多同时挥笔于文坛的一代文豪,在作品中仍然透露着相似的文学特质。
以《伊豆的舞女》和《边城》浅谈一下川端康成和沈从文的文学特质之比较。
一、自然意境与人文风俗的巧妙融合
沈从文在《边城》中营造了一个神秘,悠远,远离世俗的人间“桃花源”,依山筑城的茶峒族,长蛇似地城墙,码头,小小的蓬船,悠久的小河与淳朴的乡亲,沈从文以抒情诗与小品文并兼的笔触再现了一个不被世俗污染的古老小城。
他把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和对乡村美丽景色的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河边飘渺的歌声,秋末酬神时的火燎和角鼓,夜半草莺的鸣叫,端午风俗,民歌对唱,都和主人公的思绪及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人文风俗与自然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小说中还频繁地写到茶峒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风土民情,有一种温和清新的牧歌情调。
这些都是沈从文小说成功因素的不可或缺之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也对自然景物进行了大量的描绘。
他的作品总是为我们展现一幅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风情,秋虫的挣扎与驹子内心淡淡的伤感相互映衬。
巍巍群山,淙淙流水与主人公踏足大自然的舒畅相得益彰,不管是天气还是风景,都给读者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这两部作品都在把自然意境与人文风俗的融合中达到了成功,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是:生趣盎然的景物描写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直觉的感悟,灵性的点化,把人物和情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用细腻清雅的笔触展现主人公之间的优雅质朴的感情。
不论是翠翠对二老的朦胧的爱,还是“我”对舞女淡淡的喜欢,都离不开各自文化背景中对自然与人文的写照。
“万物之中添加主观,万物之间皆具灵性,”[1][P54]使作品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之美,一种东方之美,作者虽在不同的国度,处在不同的背景,但对自然地喜爱都洋溢在文字之中,对景物的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平凡的事中展现爱与美的女性形象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女性形象,翠翠和熏子、百合子,一个是天真纯朴,还带着很浓泥土气息的乡村少女,一个是被人鄙视与轻蔑的妓女,二者都是下层阶级,但都有着纯洁,朴素,善良的美好品质。
如:小说里写到“她在风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2][P50],翠翠仿佛是山水间孕育出的一个美丽的精灵,她有种自然赋予的美,一种灵气。
而在《伊豆的舞女》中这样写到:“舞女看上去约17岁光景,梳理着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典而奇特,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型脸衬托得玲珑小巧。
”[3][P4]两位作者都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平凡的人物,展现了东方女性典雅,内敛,纯朴,含蓄的美。
除了纯朴的外表之外,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用及其细腻的语言刻画了她们内心深处的爱情。
翠翠对待爱情的态度、
举止与舞女非常相似,害羞与含蓄使她们对爱情始终抱着遮遮掩掩的态度,不敢大胆追求爱情。
如:文中有两处相同之处,当翠翠的祖父挑明她的心事时,翠翠顿时脸红,说“爷爷,你疯了。
”而在《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心事被知时也是缄默不语。
两部作品并未用唯美隐晦的词汇来表达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少女情窦初开时对爱情淡淡的向往。
熏子的敢爱而不敢言,翠翠的后知后觉,都为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朦胧而淡淡忧伤的感情色彩。
两位作者都把感情投入到了女主人公真挚的内心世界里,展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
舞女和翠翠的形象在外表和内心世界上达到高度的契合。
她们的爱情更多地表现了东方女性的内敛与坚持,对爱表现的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内心世界里一种含蓄的向往,还有一种守望中的坚贞不屈。
这样的形象恰好符合对于东方女性的审美标准。
两位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女子,有着平凡与真实的生活,却同时有着对美好爱情共同的向往与追求,两位作家都极力通过平凡的人和事表达对平凡女性的赞美,对纯洁爱情的肯定,和对平凡人生活的关注与向往。
三、悲剧性主题
悲剧性的主题是这两部作品最引人深思之处。
作品中的人物虽然都很善良,纯朴,但其本身却蕴含着悲剧性成分。
在《边城》中,文章一开头就带着一股悲伤地气息,翠翠是妈妈与人非正常结合中出生,从小和祖父相依为命,缺乏正常父母之爱使她对待爱情也后知后觉,最后酿成了爱情悲剧。
祖父去世,大老溺亡,二老离开,留下她一个人独自等待。
《边城》中最后一句写到:‘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P101]结局具有期待性,既给人一种悲剧性色彩,又使人充满向往与等待的情怀,同时带有自然与义理之间的矛盾和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
这样的结局蕴含了作者要表达的人性中的美好和追求爱情的勇气。
而《伊豆的舞女》结局也充满了悲剧性,没有结果的爱情,无望的等待,使作品充满着一种人文的情怀。
川端康成用了新感觉的手法,用叙事和描写的笔触表现出了青春中的朦胧爱情和青春成长中的百无聊赖。
文章中的妓女熏子一出场也同样暗含着悲剧的结局。
身份的卑微注定了她要四处漂泊,没有可以寄托的屋檐,更不用期望爱情。
而卑贱的身份也赋予了她的一颗如履薄冰的心灵,她害怕和陌生人接触,甚至和主人公下棋也要看妈妈的脸色。
成长经历就注定她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文章中的“我”也透露着一丝丝的无可奈何。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5][P28]作家把主人公的痛苦表现为淡淡的哀愁中的一种伤感,这种伤感不是痛彻心扉,而是一丝内心深处的哀伤,怀有一种哀柔,轻伤,难以诉说的美,表达了川端文学中的“物哀”之感。
也表达着作者的一种哀伤,感慨与同情。
虽然作品中没有像中国古典文学那样展示一种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悲剧性结局仍给人一种温和的悲伤,和谐的悲伤。
所以,这两部作品都高度契合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憧憬和无法实现爱情愿望的悲剧情怀。
这种悲剧性的主题也是两位作家所共有的文学特质,也是作品成功的必然之处。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像一颗无暇的翡翠镶嵌在文坛的金石上,从两位作家的两部代表作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某些相似的文学特质:对清新的自然景色的偏爱,用生动朴素的语言对爱与美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对爱情的向往,孤独的内心写照,悲剧手法的巧妙运用。
两部作品都用生动朴素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心理,都表达了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虽然两位作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
景之下,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但都从属于东方文化中,所以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弥漫着一种东方含蓄美,蕴藉美。
而沈从文和川端康成,这两位根植于中日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文学巨匠,用其不尽相同的笔调共同为我们呈现了驰骋文坛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 叶渭渠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同[2]
[5]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