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平湖街道兴文学校初中八年级上册部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平湖街道兴文学校初中八年级上册部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
汇编
一、选择题
1.学校操场的跑道周长为200m,甲、乙两人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沿同方向在跑道上绕行,他们的速度v甲=4m/s、v乙=3m/s,当他们在同一地点再次相遇时,乙跑的路程至少为
()
A.300m B.700m C.600m D.800m
2.A、B、C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8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
其中B、C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 图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A、B 相距20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向右运动,速度为2m/s
B.物体C向左运动,前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
C.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57m
D.开始计时10s后,B、C两物体可能相距87m
3.如图所示,小学从“东外环怪坡”上骑自行车下来,他并没有蹬踏板,却发现自行车越越快,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同学们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
A.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是否越来越大?
B.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通过的路程是怎样变化的?
C.自行车从山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D.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
行驶。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
..的是
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A.28.33米/秒B.13.60米/秒C.14.78米/秒D.14.17米/秒
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全程中,小华一直比小明跑得快D.全程中,小华和小明的平均速度相等7.由如图中轮船和码头上的红旗飘扬,可以判定轮船是()
A.靠近码头B.可能静止
C.远离码头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时的路程---时间的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物体在10s内运动10m
C.乙物体在10s内运动10m
D.甲物体的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
9.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
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10.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情况的是()
A.B.
C.
D.
二、选择题
11.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D.美化环境
12.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在瓶胆中加水和不加水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3.下面一些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听诊器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B.用B超检查病人内脏时,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
C.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阻断噪声的传播
D.利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小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甲图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B.乙图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丙图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丁图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声音变大
15.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⑤将钢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比较两次的不同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③④
1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是()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B.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
D.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
17.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锣、鼓、唢呐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人们通过音调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
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
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C.“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响度要低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19.警犬训练时,训犬员常使用如图所示的训犬笛发出超声波来对警犬发号施令。
关于犬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匀的向训犬笛的进气口吹气时,将调节杆适当旋出并固定后,训犬笛发出的指令声音色发生了变化
B.某次训犬笛发出25000Hz的声音,警犬能根据发出的指令声行动,说明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C.利用犬笛向警犬发出指令时,如果吹得太大力,周围的行人就会听到犬笛发出的声音D.吹犬笛时,发出的声音即使人耳听不到,犬笛也是声源
2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敲鼓时,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
三、选择题
21.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
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22.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
A.熔化吸热B.熔化放热C.凝固吸热D.凝固放热
23.如图所示,有三杯水甲、乙、丙放在室温为25℃的同一房间内,一杯是普通自来水,一杯是刚倒的开水,一杯是刚倒的冰水。
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A.开水、自来水、冰水B.自来水、开水、冰水
C.冰水、自来水、开水D.开水、冰水、自来水
24.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
D.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
25.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
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
26.夏天妈妈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一块牛排,刚取出时牛排表面①冒着“白气”,放在空气
中解冻一会儿,塑料包装表面出现②密密的小水珠,等到牛排③变软之后,妈妈就知道
牛排解冻好了。
上面描述的三个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7.以下温度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600℃B.沸水的温度一定是 100°C
C.让人感到舒适的室内温度约 22°C D.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 15°C
2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100℃的水一定能沸腾
B.-10℃的酒精也能汽化
C.铁、海波、玻璃都是晶体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29.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30.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液态氧沸点液态氮沸点液态氢沸点固态氮熔点固态氧熔点固态氢熔点-183℃-196℃-253℃-210℃-218℃-259℃
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
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
四、选择题
31.实验课上,小华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小明向碗内缓缓注水,直到小华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为止,再次看到完整硬币的光路是()
A.
B.
C.
D.
32.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贴在内筒左侧半透明纸上能看到清晰的像。
关于小孔成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
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
33.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把θ设为9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远离平面镜像变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C.即便镜子长度小于身高1
2
,也能看得到脚上的鞋在镜中的像
D.由于平面镜较小,所以人在镜中不能形成完整的像
34.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放置一张白色纸板。
将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
则白色纸板上各区域所呈现的颜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A.区域Ⅰ为红色B.区域Ⅱ为白色
C.区域Ⅱ为黑色D.区域Ⅲ为绿色
35.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
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A.只有②可行B.只有④可行C.②和③都可行D.都不可行
36.下列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B.
C.D.
37.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小明在水槽底部安装了一微型光源S,S发出一束光照在右侧壁上形成一光斑,小明在光斑处固定了一小块橡皮泥P(如图所示)。
现往水槽内缓慢加水至水面上升到a位置,期间小红在左上方观察,看到右壁上一直有光斑。
在加水过程
中,小红观察到光斑的移动情况正确的是()
A.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P重合
B.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P上方某一位置
C.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P重合
D.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P上方某一位置
38.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小明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O点,纸板B可沿折缝ON向后翻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α为反射角
B.实验时必须使纸板与反射面垂直
C.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没有反射光线
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39.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实像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40.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亮注意到发令台上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确的是:
A.主要用来反射发令枪的枪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
B.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
C.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枪之间
D.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
五、选择题
4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物距5u =cm 时,成正立的像;18u =cm 时,成倒立的像,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4u =cm 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B .14u =cm 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C .9u =cm 时,可能成放大的虚像
D .17u =cm 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42.在验证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5厘米,对于此时成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缩小的实像
B .可能是放大的实像
C .一定是正立的虚像
D .可能是放大的虚像
43.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当烛焰在B 点时,成像在A 点;当烛焰在A 点时,成像在C 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 )
A .C 点左侧
B .CB 两点之间
C .BA 两点之间
D .A 点右侧
44.如图为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图中P 为2倍焦距处,小义同学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利用物体放在A 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照相机
B .利用物体放在B 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投影仪
C .眼睛要在凸透镜右侧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C 点处物体所成的像
D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博士“用冰取火”时,他拿着这块“冰”要正对太阳光,棉絮放在AB 两点间取火
45.如图所示,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图中未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当点光源位于A 点处,像成在B 点;当点光源位于B 点处,像成在C 点。
己知AB =5cm ,BC =10cm 。
则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
A.lcm B.5cm C.30cm D.60cm
46.如图,正午时,太阳光直射在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20cm 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与透镜直径相等,透镜的焦距是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47.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48.下列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A.屏幕上的“手影”
B.海市蜃楼
C.露珠下的叶脉
D.水中的“倒影”
49.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5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及它们之问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的像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似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像变为原来一半
C.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f>15cm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设他们在同一地点再次相遇时所用时间为t,由题意可知
=+
s s s
甲乙
即
=+
v t v t s
甲乙
则
200m 200s 4m/s 3m/s
s t v v =
==--甲乙 则乙跑的路程至少为 3m/s 200s 600m s v t ==⨯=乙乙
故选C 。
2.D
解析:D
【详解】
AB .由图乙可知,物体A 的速度
A 10m 5m/s 4s 2s
s v t ===- 由图乙可知,物体A 计时2s 后出发,则10s 后,由s v t =
可得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
()A A A 5m/s 102s 40m s v t ==⨯-=
由图丙可知,10s 后根据s v t
=可得物体C 从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 ()C C C 3m 3m 3m/s 102s 27m s v t =+=+⨯-=
根据题意,a 、c 之间的距离为80m ,计时10s 后,物体A 、C 相距67m ,可判断物体C 往右运动,其前10s 的平均速度
C C 27m 2.7m/s 10s
s v t ===' 根据题意,计时10s 后,物体A 、B 相距20m ,无法判断物体B 往哪边运动。
若物体B 往左运动,则根据10s 后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 和a 、b 之间的距离为30m ,可知物体B 往左运动了10m ,速度为
B1B110m 1m/s 10s
s v t ===' 若物体B 往右运动,则根据10s 后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 和a 、b 之间的距离为30m ,可知物体B 往右运动了30m ,速度为
B2B230m 3m/s 10s s v t =
==' 故AB 错误;
C .计时20s 后,由s v t
=可得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 ()A A A 5m/s 202s 90m s v t ''==⨯-= 根据s v t
=可得物体C 从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
()C C C 3m 3m 3m/s 202s 57m s v t ''=+=+⨯-=
a 、c 之间的距离为80m ,则计时20s 后,A 离a 点
90m-80m=10m
则此时A 、C 两物体相距
57m-10m=47m
故C 错误;
D .由上已知计时10s 后,物体C 从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27m ,若物体B 往左运动,则计时10s 后,物体B 向左运动10m ,而b 、c 两点之间相隔
80m-30m=50m
此时B 、C 两物体相距
50m+10m+27m=87m
故D 正确。
故选D 。
3.D
解析:D
【详解】
A .已知下坡过程中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
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A 不符合题意;
B .自行车无论如何运动,只要在运动,路程一定是增加的,此问题没有探究价值,B 不符合题意;
C .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压力和路况是一定的,其它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不明确。
此问题不容易探究,C 不符合题意;
D .自行车下坡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是匀加速还是一般的加速运动,利用刻度尺(测绳)和秒表,测量不同路段(或时间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就可以得到不同路段(时间段)的速度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比较测量结果就能确定速度变化的规律。
此问题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D 符合题意。
故选D 。
4.B
解析:B
【详解】
A .当甲车运动方向和乙车相同时,且速度小于乙车,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C .当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反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故B 错误,符合题意;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当甲车运动方向和乙车相同时,且速度大于乙车,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5.D
解析:D
【分析】
【详解】
第一个三角形图案表示超声波从测速仪上发出,距离测速仪越来越远,所以图线斜向上,到汽车时,时间刚好是0.16s,然后再返回,波与测速仪的距离越来越近,故其图线斜向下,由此可计算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1=0.16s×340m/s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可表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2=0.12s×340m/s
故两次汽车前进了
Δs=s1-s2=0.16s×340m/s-0.12s×340m/s=13.6m
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从0.16s时刻到1.12s时刻,故时间为
Δt=1.12s-0.16s=0.96s
故汽车的速度为
v=Δ13.6m
Δ0.96s
s
t
=14.17m/s
故选D。
6.D
解析:D
【解析】
由图像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
由图像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故选项D是正确的.
故选D.
解析:
【点睛】
速度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不能描述曲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据此解答.
7.A
解析:A
【详解】
码头上的旗帜向右飘,说明风从左向右吹.如果船静止,则船上的旗帜也会向右飘,与题图不符,故C错误;如果船只向左运动,即远离码头,旗帜也会向右飘,与题图不符,故B错误;如果船只向右运动,即靠近码头,当船速小于风速时旗帜向右飘,当船速等于风速时旗帜不飘扬,当船速大于风速时旗帜向左飘扬,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点睛】
该题考查了物体之间运动情况的判断与速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风向,然后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判断.
8.B
解析:B
【解析】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个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C、根据图示可知,当甲、乙运动10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2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m,故B错误,C正确;D. 显然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因此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正确.
点睛:根据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可以看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9.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的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再判断.
(3)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在0~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中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同学的速度.
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甲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而乙同学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两同学的速度达不相等,故B错误;
C、甲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约60m,所以,v乙===6m/s,故D错
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0.B
解析:B
【详解】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