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景山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景山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同学们在操场用嘹亮的歌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演唱中涉及到的下列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C.“歌声嘹亮”指的是音调
D.歌声约以340m/s的速度传入人耳
2.如图这是一款“迷你KTV”,在大型商场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其标配是:一个玻璃亭,一组由LED光源构成的触屏点唱机、两副耳机、两个麦克风,关上门,戴上耳机,你就可以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尽情歌唱。

关于“迷你KT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唱机屏幕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这三种色光混合组成
B.玻璃亭可以减弱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耳机收听声音时,其内部不一定在振动
D.麦克风自带“修音”功能,使声音更加优美,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3.下列现象描述中,与雾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太阳出来,大雾逐渐消失
D.冬天,屋顶上出现白霜
4.小明同学到南美洲游学,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

图是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迷你“西瓜”的长度约为()
A.2mm B.6cm C.6mm D.2cm
5.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6.下列关于光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B.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月食、日食是因为光的折射
C.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缘故
D.在河岸边看到“鱼在云中游”的奇景,“鱼”和“云”分别是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7.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A.B.C.
D.
8.如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因和近视眼矫正的是()
A.乙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甲和丙
9.如图所示,加油机和战斗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

当我们说该加油机“静止”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A.左边战斗机B.加油机本身
C.地面D.天空的白云
10.如图是小明通过一块透镜观察物理课本的情况,此时他将这块透镜由图示位置慢慢远离课本,他在草稿纸上随手记录了成像情况如下:①倒立放大的像;②倒立缩小的像;③正立放大的像,那么,在这过程中像变化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二、填空题
11.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管中空气柱的______产生的。

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在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部分空气柱振动的______,从而改变了所产生乐音的_________。

12.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_____;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
1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看起来是______。

红、绿、蓝、白4束光一起通过蓝色的玻璃后照射在白纸上,纸上有______个光斑,分别是______(填颜色)。

14.如图所示为汽车的后视镜。

为了扩大视野范围,汽车的后视镜都采用___________(选填“凸面镜”、“凹面镜”或“平面镜”);在雨雪天气后视镜的表面极易产生水雾而影响驾驶,为了消除水雾的影响,有的汽车后视镜具有加热功能,用加热的方法消除水雾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现在汽车中普遍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的汽车发出的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15.在用手机拍照时,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手机镜头实际上是凸透镜,这类透镜在生活中用于矫正______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16.如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如图体温计的示数是 ______。

17.晴朗的夜晚看到星星在“眨眼”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夜晚的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月亮,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___________像。

18.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或“>”),甲车的速度为______m/s,当
t 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m。

40s
三、作图题
19.(1)如图,AB、CD是同一光源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请作出光源S和它的像S′;
(__________)
(2)如题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0.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1)如图,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______的幅度(选填“相同”或“不同”)。

能够听出声的______(响度/音调/音色)发生了变化。

重复上述实验;
(3)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______,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就越______;
(4)实验时,让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

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21.某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
(2)该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_____min,此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_状态。

(3)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22.小明同学发现一个现象,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冰。

于是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了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比纯水的凝固点低。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在盛有适量纯水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搅拌均匀,把烧杯放入冰柜中,观察盐水的凝固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盐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

(1)分析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盐水在凝固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此证明了小明的猜想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根据实验结论,小明联想到在严寒的冬天,下雪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路政部门在道路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样可以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实验后小明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加入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后放入冰柜中,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______是否有关。

23.实验中小文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最好在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位置进行;最好选择_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玻璃板做实验;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文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所成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法。

(3)请在图乙中画出
..一条眼睛能看到的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______。

24.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EF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 折转,ON垂直于镜面。

(1)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______;
(2) 如果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硬纸板的右半面
F______;
(3) 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_____度;
(4) 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______。

25.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某次实验在图乙观察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_
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段距离。

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将小志的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让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小志的眼睛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在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

26.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cm。

(1)观察汽车行驶的频闪照片可知:OA<AB=BC。

由此可以得出汽车从O到C过程中,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m/s。

(2)为了从表格的信息中计算出汽车从O行驶到C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

照片中O到C的长度
①②汽车的平均速度v/m·s-1
L/cm
12.0
(3)在如图(a)s-t图像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能大致描述汽车从O到C整个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填序号)。

(4)如图(b)是汽车“行车记录仪”中APP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汽车行驶得最慢的时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歌声嘹亮”指的是声音大,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歌声传入人耳的速度约是340m/s,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
A.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光的三原色,点唱机屏幕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混合组成,故A错误;
B.玻璃亭可以减弱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耳机收听声音时其内部一定在振动,故C错误;
D.麦克风自带“修音”功能,使声音更加优美,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故D错误。

故选B。

3.B
【详解】
A.露珠是液化现象,春天,冰雪融化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液化现象,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
C.露珠是液化现象,太阳出来,大雾逐渐消失,是雾的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露珠是液化现象,屋顶上出现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cm左右。

由图知,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所以在2cm左右。

故选D。

【详解】
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
从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情形可知,ABC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是凹透镜;而D的折射光线是会聚的,所以是凸透镜,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
晶状体太厚,远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之后形成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如图甲;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如图丙。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
A.加油过程中加油机、战斗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加油机、战斗机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即相对静止,故所选的参照物是左边战斗机,故A符合题意;B.物体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B 不符合题意;
CD.加油机与地面、天空的白云都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详解】
由图可知,此时透镜使课本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块透镜是一个凸透镜,此时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当凸透镜远离课本至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继续远离课本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1.振动频率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乐音是管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3]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1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详解】
第一空.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人眼,所以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空.硬币反射的光经过平面镜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子的后面射来的,这便是硬币的虚像,所以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第三空.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硬币反射的光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13.白黑透明 2 蓝,蓝
【详解】
[1][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所以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看起来是透明的。

[4][5]蓝色的玻璃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蓝光,红光和绿光不能透过,蓝光经过玻璃折射后在白纸上会形成蓝色光斑,白光是复色光,其中只有蓝光能透过蓝色玻璃,白光中的蓝光透过玻璃后也会形成一个蓝色光斑,所以纸上会有两个蓝色光斑。

14.凸面镜汽化超声波
【详解】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面镜能扩大视野,应用于汽车观后镜。

[2]用加热的方法消除水雾,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进行回声定位的。

15.实像远视
【详解】
[1]在用手机拍照时,镜头实际上是凸透镜,物体位于2倍焦距之外,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因成像位于视网膜后的远视眼。

16.15 热胀冷缩 37.6℃
【详解】
[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物体A的长度是
l=5.15cm-3.00cm=2.15cm
[2]常用温度计中装的是液体,温度计是跟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3]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是37.6℃。

17.折射反射实
【详解】
[1]
当星光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也要发生折射,一般说来,空气相对于地面不是静止的,总是在流动,随着空气的流动,在观察者注视的区域内,空气的密度会时大时小,因此穿过该区域的星光被折射,会有所不同,于是,折射光线就会不停的颤动、摇摆。

所以晴朗的夜晚看到星星在“眨眼”是光的折射现象。

[2]夜晚的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月亮,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3]小孔成的像,光屏能够承接,所以“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18.> 20 200
【详解】
[1][2]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5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00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700m,甲车的速度
v甲=
1000m
=
50s
s
t


=20m/s
v乙=
700m-200m
=
50s
s
t


=10m/s v甲>v乙
[3]由图可知,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当t=4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
s′甲=800m-400m=400m
乙车行驶的路程
s′乙=600-400m=200m
Δs=s′甲-s′乙=400m-200m=200m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反向延长反射光线,交与平面镜左侧的S′,然后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S′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光源S到平面镜的距离,由此可作出光源S,平面镜左边的线都是虚线,S′与S的连线垂直平面镜,连线是虚线,还要作出垂足;另一种作法,分别过A、C作法线垂直平面镜,然后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用量角器作出入射角,两条入射光线交于S点,这就是光源S,然后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作出像S′,两条法线和S与S′的连线是虚线,还要作出垂足;如下图所示;
(2)根据题意,先作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用量角器作出反射光线O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由此大致作出折射光线OC,如下图所示;
(3)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法,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根据上述作图即可,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快慢相同音调长低大
【详解】
(1)[1]根据题意要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要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2)[2]在实验中改变了伸出桌边的长度,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所以将钢尺按下的幅度要相同。

[3]可以听出声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3)[4]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

[5]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

(4)[6]当钢尺伸出桌面长度长度相同时,钢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1.4 固液共存快
【详解】
(1)[1]因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图像可知,该晶体在B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为80℃,故该晶体的熔点80℃。

(2)[2][3]因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图像可知,该晶体在B点时开始熔化,C点时晶体完全熔化,此过程持续了
7min-3min=4min
此时即有固体也有液体,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3)[4]通过观察图像,该晶体在AB段时3分钟升高20℃,即每分钟约升高6.7℃,CD段2分钟升高10℃,即每分钟升高5℃,故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快。

22.-2 放出正确不变降低变多含盐量
【详解】
(1)[1]从图像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2][3][4]盐水是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所以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2)[5]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

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尽快熔化。

(3)[6]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4)[7]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加入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此时盐水的质量不同,然后放入冰柜中,其他条件不变,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含盐量是否有关。

23.较暗较薄反射等效替代
【详解】
(1)[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

所以最好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故最好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做实验。

(2)[3][4]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判断物像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5]眼睛看到蜡烛S点的像S',将眼睛与像S'连接,玻璃板前的即是反射光线,同时画出入射光线。

如图所示
24.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沿ON向后折 0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详解】
(1)[1]实验时,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要让光贴着纸板入射。

(2)[2]如果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硬纸板的右半面F向后折,让F和E不在同一平面。

(3)[3]当光与法线NO重合时,入射角为0°,故反射角也为0°。

(4)[4]为了使结论根据有普遍性,应当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

25.0 (10)投影仪(幻灯机)左(前)变小近视眼前方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f =40.0cm-30.0cm=10.0cm
(2)[2]由图乙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要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像距变小,像变小。

(3)[5] 让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所以眼镜是凹透镜,小志的眼睛是近视眼。

[6]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径太长,对光的折射能力过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6.先加速后匀速 20 汽车从 O 到C 实际运动的距离 s /m 汽车从 O 到 C 实际运动的时间 t /s ③ t 1 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最长
【详解】
(1)[1][2]因为相邻两段时间相同,距离OA <AB =BC ,所以先加速后匀速,OC 路程为
12.0cm 4m 24m 2.0cm
s =⨯= 汽车从O 到C 的平均速度约为 24m 20m/s 0.4s 3s v t =
==⨯ (2)[3][4]计算汽车从O 行驶到C 点的平均速度,需要汽车从O 行驶到C 实际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3)[5]先加速后匀速,所以开始图像的斜率小,之后斜率大,故选③。

(4)[6][7]配速定义是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t 1,t 2和t 3三个时刻中,t 1配速最大,所以通过相同路程时间最长,速度最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