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文本解读的“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文本解读的“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学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概念和实践目标,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可我在教学实践中,好像对文本解读的“度”越来越模糊了。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现在更强调“一课一得”“精准精练”“海量阅读”。
拿“一课一得”来讲,这“一得”应该指向哪一面?是以语用主线为主,还是以人文主线为主?说到这里,有的老师会认为我的认识偏颇,会告诉我要依据文体兼顾多方面,以一个点为主。
这样的道理是正确的,可是实践中我切实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邻校执教送课,那是一所乡镇学校,客观地讲,孩子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
我当时讲的是群文阅读《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我本着“一课一得”,将课时目标设定为: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具体课堂我以三个环节展开:宏观看文章骨架——中观识段落铺展——微观鉴句内逻辑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在单篇文本解读及整本书阅读中,我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行文思路是模糊的,即对文本的“气脉”不了解。
而说明文文体在行文思路方面是比较好的“梯子”。
上这节课前,我与跟班老师联系,预习任务就是把三篇文章读熟
了,三篇文章接近5000字,45分钟的课堂如果要深度解读文本是有难度的。
课堂伊始,我与学生聊天中发现他们并没有精心去读三篇文章,我就根据三篇文章的长度拿出11分钟让学生去读,并以问题“快速勾画文中的关键句,进行微本创作”驱动他们去读,也就是完成任务“宏观看文章骨架”,可就这一个环节已经用掉了32分钟。
今天的目标肯定是达不成了,我就当机立断,以《大自然的语言》的第7段为例,段落与句内逻辑同时进行,就这样勉强结束。
如果您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处理呢?
还是回归刚才的话题,文本解读的“度”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呢?
昨天听余映潮老师讲《小说阅读欣赏课——〈孔乙己〉》,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在这儿简单呈现一下环节一:
环节一: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
知识1:《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清末。
(文体、故事背景)
知识2:《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作品……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人文背景)
知识3:运用“儿童视角”,以小伙计口吻塑造人物(线索人物)。
知识4:“场景设置”——咸亨酒店(故事地点)
知识5:看客——“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犯”(次要人物)
知识6:长衫、语言、手——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道具)
……
余老的这节课40分钟,就环节一的处理用掉7分钟,大家可以看到其中的知识量是相当可观的。
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的课堂,也包括一些大型公开课,前7分钟的“预热”阶段,可能选择要么跟学生聊天聊文本,要么就是很用心的设置一个故事或者一段话,以期待“带入”,期待“共鸣”。
余老设计的环节二是重点:课中比读——妙点揣摩。
由孔乙己的“出场”到“退场”,集中在剩下的33分钟,很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
案例呈现到这儿,对于文本解读的“度”,是不是有了一些依稀的想法?
基于学情和文本特质,选择一个核心知识点,可以是语用也可以是人文,放在课堂重点解决。
课堂前十分钟,最大可能地传递给学生一些高效知识,一些学生可能不了解的内容。
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必需品。
有些知识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无需点拨、发问。
“教什么”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