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苦”为“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苦”为“乐”
――浅谈作文教学
成都美视国际学校王萍
从事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许多孩子兴趣不高,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使,讨厌作文,惧怕作文。
只有少部分孩子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
对作文“十分厌恶”的学生在主观上放弃了作文练习,敷衍了事,有消极对待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的学生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主动练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问题,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我有了以下的认识。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
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因、动力的源泉。
古今中外不少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发现了并非常重视兴趣的认知价值,他们都十分强调利用兴趣去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地肯定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样的名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
”学生的作文练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地开掘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所以,我认为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创造成功机会,获得成功体验。
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
学生作文是有成功的机会的,关键是要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及时加以肯定。
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绝对一无是处。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
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
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产生焦虑、自卑,因而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
为了创造成功的机会,可以为学生发表文章提供“园地”,如定期编辑优秀作文选,在班级墙报、学校校刊上刊登学生作文,或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发表,或让学生参加作文竞赛,使之获奖。
这样就能使学生受到更大的鼓舞,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作文的亲近感。
这种成功会引发积极的多元的效应,对学生今后有意识地加强作文练习,发挥自身特长也有着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对那些文学素质好的学生来说,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在一家颇有名气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作文,拿到了稿酬和“发表证书”后,激动不已,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万万没有想到我的文章能发表,我的劳动成果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成功的喜悦……我决心以百倍的努力来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做生活的歌手,时代的骄子……”这就是成功的体验所获取的良好效应。
这种体验会使学生从中尝到写作升腾的喜悦,从自己的劳动成果里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又反过来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激
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的投入感。
(二)。
发展阅读兴趣,促进有效迁移。
阅读与写作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实现迁移。
对此,前人早有认识,还留下了许多传之千古的大同小异的名言——“能读千赋则善赋”(扬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由阅读典范作品去领悟“应该怎样写”的要领。
但是,为什么往往收效甚微呢?是读得不够多吗?由小学到中学,仅从课文来说,名篇佳作的阅读量也相当惊人,更何况教师往往还布置、推荐了大量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
是指导不够吗?每一堂讲读课都不啻于一次精细的阅读指导,而且学生也大都由教师指导训练而掌握做阅读卡片、笔记、摘记的方法。
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理性”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往往忽略了兴趣的调动,没有以兴趣作为开启知识、能力大门的钥匙。
所以,作为教师应善于从课文的精读延伸到课外的博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激起他们的情感涌动,使他们真正有所“会心”,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理解理解再理解的阅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写作就有源头活水,否则,搜索枯肠也难为无米之炊。
阅读,只有当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兴趣,才能激起他“心向往之”的写作动机,由阅读兴趣向作文兴趣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起步阶段要注意引发学生模仿的愿望,唤起仿写兴趣。
关键是仿写的课文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学生的感情。
随着阅读兴趣的扩展和深化,则应从阅读
范文、例文中积极探索写作的奥秘,让学生体验作者创作的欢乐,从而强化写作的诱因,发展作文的兴趣。
观察表明,有些中学生的作文兴趣特别浓厚,一般都是由阅读兴趣积极迁移而来的,他们平时喜欢阅读,有读书嗜好,对文学欣赏很感兴趣,注重从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经常写读书笔记,用各种形式练笔。
多读促多写,阅读兴趣促进作文兴趣,这正是发展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所以,我校的文学欣赏和兴趣作文的有效结合正是我校的一大亮点。
(三)。
多方引导,让学生写出个性。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应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写作中,应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
在表达中不说空话,不说套话。
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有闻,写出自己有特色的文章。
这也是张校长在给高年级的孩子上作文课的最大一个特色。
张校长曾经说过:“作文是什么?作文其实就是想象。
”的确,没有想象,心灵就没有思维。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特点。
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让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作品能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孩子作品的个性,有助于让孩子们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逐渐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
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地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阳光,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一定能培养孩子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让他们由“苦”变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