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形谱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图形谱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图形谱被广泛地运用,特别是在小学低段的
音乐课堂中,因为低段孩子学习音乐需要借助直观的、显性的载体来了解和体验
音乐,图形谱的运用能让孩子更直观地领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不仅如此,图形谱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学习专注力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也
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感知能力。
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
本文我将通过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案例来阐述图形谱的这些优点。
关键词:小学音乐图形谱音乐课堂
图形谱是一种将听觉艺术视觉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它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图画、符号等方式予以表现。
图形谱的种类各异,其表现的音乐内容也不同,它通常用各种线条、色块、符号和形状来描绘抽象的音乐。
那么,图形谱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有哪些质的帮
助呢?
一、巧用图形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案例一】:学生是否在一堂音乐课中有收获,收获多少,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学生在
课堂上的专注力程度。
而在教唱课堂上,节奏是歌曲的灵魂,如果学生掌握了一首歌曲的难
点节奏,那么这首歌曲就相当于学会了一大半。
但往往节奏难点是学生成功感受、体验、演
唱的绊脚石。
如果在节奏难点部分巧用图形谱,学生通过观看图形谱,节奏难点迎刃而解,
学生学习的专注力、积极性就会高出许多。
刘志华老师在执教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歌曲《牧场
上的家》时运用精巧的图形谱,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掌握歌曲的节奏难点。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优美而抒情的歌曲,歌曲描绘了美国温馨、宁静的田园风格。
歌曲的第一乐段弱
起小节以及长音时值的把握,是教学的难点。
为解决弱起小节起唱的难点,刘老师跟随音乐,在黑板上画出与歌曲意境相符合的“小草”的简易图形谱。
使学生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地认
识了弱起小节,学生在跟随教师画图形谱中,无形地掌握了弱起小节的演唱。
而在之后的长
音教学上,教师用“山丘”的数目加以区别,让学生边唱边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二】:如果说让低年级的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聆听长达五分多钟的乐曲,几乎是
不可能的。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动,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通过聆听在脑海
中浮现具体形象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时候视觉性的图形谱就派上大用场了。
王乐怡老师在
执教三年级欣赏课《同伴进行曲》时将枯燥的管乐器演奏的旋律,用具体的动画形象来描述。
这首乐曲是复三段体结构,在一、三乐段欢快活泼的旋律下,创设了两个同伴的形象,一个
是名为“丁丁”的小孩子,另一个是与他一起长大的小狗的形象。
在乐曲第二乐段平静温和的
旋律下,王老师采用了形象的图形谱来展现丁丁与小狗玩耍的地点——“小溪边”。
在画笔的
带领下,学生听完全曲,但却意犹未尽。
二、妙用图形谱,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案例一】:在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够妙用图形谱,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乐曲旋律
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但有时候,我们不妨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
幅音乐图形谱,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参与着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四
年级欣赏乐曲《打字机》是一首管弦乐小品,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的。
乐曲形
象地描绘出使用打字机打字、换行等音响,在急速的演奏中表现繁忙、快捷的都市生活。
在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若加上这样一“神来之笔”:教师在前面两行共十小节处运用简洁明了的画
作清晰阐释了音乐的变化,(圆圈代表打字声音,√代表换行声音),而空缺了最后四小节的图
形谱,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聆听音乐,将空缺处补上自己觉得恰当合适的图形谱。
这样的设
计学生既能够轻松听辩乐曲的主题旋律,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力,又能够增强课堂的趣
味性,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案例二】:曲式结构的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已有很大的难度,但如果还想要用一节课
的时间让学生达到快速理解,就更难上加难了。
倘若教师仅仅只用言语来描述解析乐曲的曲
式结构,最终结果就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枯燥乏味”,如此一来,学生对于
课堂的关注度就消失地无影无踪。
二年级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
管弦乐乐曲,描绘了一只活泼好动的小猫随着优美的圆舞曲音乐欢乐跳舞。
乐曲A段主题旋
律优美抒情,B段主题旋律欢快活泼。
教师在学生初次聆听全曲时就出示部分图形谱,学生
通过观察图形谱与聆听音乐相结合,指出已有的图形谱与乐曲的关系,并通过这层关系,让
学生自发讨论去补齐整首乐曲的图形谱。
最后呈现的图形谱会将用言语难以说清楚的抽象知
识点轻松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得乐曲的结构更加直观化、浅显化,学生一目了然,大大加
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学生参与度。
三、精用图形谱,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感知能力
【案例一】:在小学音乐课本上有不少二声部卡农演唱的歌曲,例如三年级歌曲《美丽
的黄昏》是一首轮唱歌曲,在轮唱部分又有比较严格的三度叠置的和声效果,因此节奏和音
准的把握是唱好这首歌曲的难点。
教师很难把这样抽象的音乐知识通过讲授、示范传达给学生,但通过简单的图形谱,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廖佳佳老师的“神来之笔”是如何做的呢?她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石头,分别代表两个声部的旋律,接着通过自己随伴奏带范唱,将
这两种石头摆在黑板上。
学生通过横纵双方面观看图形谱,对音乐的音高、旋律走向、节奏
时值都一目了然,使得学生在低年级段就开始建立多声部的感知能力。
如果长期这么做下去,通过图形谱来训练学生的多声部感知能力,小学六年下来,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
也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图形谱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教学手段,不论在教唱课、欣赏课还是合唱课上,都能很好
地运用起来,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体验、表现音乐。
然而,教师运用图形谱的前提是
要准确找出作品的典型特点,分析作品的基本元素,才能设计出符合作品本身的,具有新颖
独特特点的图形谱,成为音乐教学领域上拥有“神来之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
课堂变得更加绚丽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