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临考冲刺试题(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历史临考冲刺试题(4)
1、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2、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
"
这反映了( )
A.唐代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D.唐代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
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4、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C.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5、“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
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
“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
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7、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
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
A.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B.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C.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D.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8、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C.普鲁士在帝国拥有特殊的地位
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9、1940年8月,日本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拟将日本与伪满洲国、中国建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2005年,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明确提出:“东亚共同体必须符合日本人的价值观,必须以增大日本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
”
两次主张均反映出日本( )
A.要主导地区政治经济秩序
B.主张东亚经济共赢共同体
C.谋求全球政治经济的霸权
D.最早提议亚太区域的合作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任职期间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
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
”
克林顿所说的“那种福利”( )
A.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
B.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C.必然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
D.—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11、1970年,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以其描写苏联劳改营中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遭到了苏联政府的驱逐而移居美国,成为苏联侨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
这一现象说明( )
A.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
B.东西方文学的碰撞与冲突
C.美苏“冷战”在文化上的表现
D.苏联主流文学被西方认可
12、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7年,俄罗斯成为第八个成员国,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13、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
年做一个比较。
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
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
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
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
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做了哪些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14、【原创】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
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的心灵。
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
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
”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
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记录,指出它所反映的一种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记录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
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
戴高乐表示,“国家的最高使命在昨天是作战,而今天是生产。
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天能否强盛取决于经济。
……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
”
1946年,法国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
”此后,法国国有经济继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渗透,创建了大量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等。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宏观调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指导更有力。
从194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
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
法国的国有企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编自唐逸如《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棉纱统购;1953年10月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以后统购统销扩大到粮、棉、食油、糖、烟、茶、生猪、
桐油、木材等农副产品。
……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
——摘编自王橙宇《60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法国经济“国有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并指出中法两国经济建设的不同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对坊市有明确的法规,界限分明,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严格。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表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领域废除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这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塑造与民国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让广大民众参与政权的措施,故得不出A项结论; C项中没有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措施和政策,故也得不出C项结论;尊孔复古逆流发生于袁世凯复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恢复帝政”反映专制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回潮,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排除A,选B;材料中复辟帝制是开历史的倒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体现,排除C;材料中复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健全完善民主法制的同时,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是解决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方针政策,与问题“政治上发展民主”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1954年第一部宪法确立的,故D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B
7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陪审法庭”的成员可以以公民的身份直接参与司法审判,没有职业法官,这不利于审判过程的公正、公平,故排除A项,“陪审法庭”有利于民众参与雅典民主政治,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故B项正确。
习惯法是罗马成文法形成之前罗马人调整社会关系的依据,故C项不符合题意。
“陪审法庭”对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等同于有直接影响,故D项不符合题意。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9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两次主张都凸显出日本在该计划中的领导地位,是要主导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秩序,故A 项正确;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是为了实现对东亚的侵略控制,与经济共赢无关,故B
项错误;两次主张均反映出日本谋求东亚政治经济的霸权,故C项错误;材料2005年日本提出亚太区域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故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包袱沉重,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而经济不景气又使庞大的福利开支难以为继。
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对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试图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救火”为“防火”。
因此,D 项正确。
A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C项的表述不符合克林顿执政时期“经济高增长与低赤字、低贸易逆差、低失业率”的史实,故排除。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索尔仁尼琴描写苏联劳改营中生活的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遭到苏联政府驱逐后移居美国,反映出美苏在文学领域也存在对抗,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文学体现了人民的巨大苦难和对压迫的反抗,表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与“描写苏联劳改营中生活”不符,A项错误;“描写苏联劳改营中生活”体现的是苏联文学,B项错误:“遭到了苏联政府的驱逐”“苏联侨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表明被西方认可的不是苏联的主流文学,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两极格局解体后,因俄罗斯的加入,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七国集团发展为八国集团,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八国集团因中国、巴西、印度等国的加入,发展为二十国集团!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的信息,B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本就处于世界体系之中,C项错误;从七国集团到八国集团再到二十国集团,均不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庶族崛起);选官、赋税等制度改革;汉学衰弱(理学兴起或新儒学出现);市民阶层崛起。
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制度变革。
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示例:历史记录:在巴黎先贤祠,卢梭墓碑上刻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
”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历史现象:这一历史记录反映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概述与评价: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其影响深远:①思想: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法国: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③世界:对欧美: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亚洲:鼓励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改造旧社会的斗争④人权: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1.特征:国有经济向更多行业和领域渗透;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益。
背景:法国面临迅速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的迫切要求;二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建设;吸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性。
2.评价:增强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生产发展缓慢。
不同点:法国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政府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调节者,促使国家强盛;中国是实行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直接管理,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解析:1.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从国有经济的规模、管理与计划指导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背景,从二战后面临的任务、经济大危机教训、苏联的经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等角度分析。
2.第2问,第一小问评价:积极方面从对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等角度分析,消极方面从对农民利益、农业发展等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不同点:从中国与法国的社会性质、国家在管理经济中的作用等方面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