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觉:(英intuition)哲学术语。

指直接察觉或把握真理。

古希腊柏拉图所理解的直觉接近于天赋的直接知识。

中世纪奥卡姆认为人对偶然事实的判断由直觉作出,因而直觉有感性与理性两种不同的来源。

法国笛卡儿、英国洛克、德国莱布尼茨比较着重对直觉与推理作相对的理解,提出感性直觉与理智直觉。

莱布尼茨更提出理性的直觉真理与事实的直觉真理,认为感性直觉或事实的直觉真理从人的知觉而来,理智直觉或理性直觉真理是人的推理中的普遍原则。

荷兰斯宾诺莎提出直觉知识,并把它与次于直觉知识的理性知识放在一起,称为真知识,即具有确定性与必然性的知识,这种观点把感性直觉与理智直觉,或直觉与推理结合起来,以说明真理的认识来源。

德国康德从先验唯心主义考察直觉,区分经验直觉与先验直觉。

认为经验直觉是由自在之物刺激人们感官而来的印象与观念,是对象的直觉;先验直觉,即空间与时间,则是感性形式,两者结合成为感性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出发说明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它的特征是能动的、变化的、直接的认识,它不是被动的或僵死的。

列宁认为直觉也是处于永恒的运动的过程中,它是通过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而实现的。

法国柏格森把直觉与推理相对立。

认为直觉可以在生命冲动的意识流动性中把握世界,而推理则使意识的流动性陷于凝固,陷于错误,使时间空间化。

德国胡塞尔把经验直觉与本质直觉相对立。

认为人在认识中,开始是用经验直觉,但它的内容逐渐本质化,表现出其纯粹本质,然后还原到观念,不再歪曲实在。

这就是把存在放在括弧中和本质还原的理论。

意大利克罗齐的美学把直觉放在主要地位,认为美学的核心是个体性,而个体性产生于艺术家的想像力,想像力则依据于直觉。

现代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认为伦理的词“善”是单一的属性,不能用非伦理的词来加以定义,因此把正确与善区别开来。

数学的直觉主义把数学的基础放在直觉而不是推理上,限制排中律与归纳法的运用,拒绝间接证明。

观念:(英idea)哲学术语。

指人心中的感性形象。

该词源于希腊语idea,原意是直观、形象。

这种感性形象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因各哲学体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

原子论者强调从感觉形象中形成观念,认为观念带有感性性质。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认为理性由感性认识而来,强调了感觉形象的重要性。

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观念不在现象世界,它是事物的本质,感觉只起一种刺激作用,使人回忆到心灵在理念世界中所已认识到的东西,形象不是从感觉中形成,而是从理念中得来,观念是理性的(柏拉图的idea也因此常被中译为“理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调和原子论与柏拉图的观念,认为思想起源于感觉材料或形象,由于抽象的作用而从感觉材料中分离出形式的因素,抽象的作用包含了人的主观的能动作用,对原子论与柏拉图的观念学说有所发展。

古罗马斐洛和奥古斯丁认为永恒形式是在上帝的心灵中的形式,就像是画家的设计,这是后来唯实论者共相先存在于上帝头脑中的观点的来源。

唯理论者按照柏拉图的理解,认为观念的形成是以观念(理念)作为感觉材料的判断者,因而把柏拉图的回忆说即天赋观念说作为唯理论的基础,法国笛卡儿从这种观点出发,把观念分为天赋观念、外来观念与虚构观念,并以天赋观念说为依据,提出真理的标准是清楚明白。

荷兰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方法称为反思的认识或观念的观念,认为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认识的对象。

德国莱布尼茨改造了天赋观念说,认为观念与真理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于人的心中。

经验论者大多保持感觉形成观念的观点,但进一步探讨了在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如何保持其观念的问题。

英国霍布斯认为观念来源于感性形象,观念即形象或现象,它由于外界事物作用感觉器官而产生,并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洛克广泛使用观念一词,认为它是人思考时理解的对象,该词包含了形象、意念、类的涵义,感觉材料被包含于观念之中。

提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又
把复杂观念区分为样式的、实体的、关系的三类。

认为一切认识均由观念而来,因而拒绝天赋观念的存在。

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而观念由心灵所产生,但又认为精神实体不是这样的观念的集合,而是“意念”,没有否定精神实体的存在。

休谟提出印象与观念的区别,但认为观念来源于印象,认为观念的联想而形成事物的形象,事物并非实在的。

德国康德试图把唯理论与经验论对观念的观点结合起来,其《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提出的经验演绎,强调经过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像力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识的综合三个阶段,达到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较多的经验论因素。

在同书的第二版中提出的先验演绎,强调由统觉给予经验材料以形式因素,把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所产生的印象与观念,看成知识中的没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因素,因而康德的知识论偏于唯理论。

康德在其理性理论中,把精神现象的最高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物理现象的最高最完整的统一体宇宙,以及两者的统一上帝看成理念,指出它超出经验范围之外,因其没有经验材料,是不可知的,这是柏拉图对观念一词的用法的继续。

黑格尔继承康德知性观念与理性观念的区分,并认为绝对观念是理性观念与现实的统一,其理性也包含有感性的成分,因而对观念一词的用法基本上是唯理论的。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出发继承了对观念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批判其唯心主义理解,认为观念不过是通过人的认识过程而移入人的头脑中的,并经过人的头脑加以改造过了的客观事物。

列宁则强调观念与实践的关系,认为观念是人的主观的观念,但它经过实践和技术的具体活动而达到,人们也通过它而取得客观的真理。

实用主义从效用来看观念,美国皮尔斯认为观念是认识的效用的总和,W.詹姆斯强调观念的效用就是观念的意义,杜威则认为观念是行动的工具和计划。

德国胡塞尔的现象学主张通过直观而达到观念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