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秦岭北麓隧道洞口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2
然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隧道洞口发生视觉冲击强烈的交通事故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隧道口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除了有对隧道建设规范的忽视外,还有驾驶员本身心理和生理造成的安全隐患,如“黑洞效应”“白洞效应”和疲劳驾驶等[2],以及外部因素对行车的干扰,例如天气变化、生物入侵、地理环境等因素 [3]。

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秦岭北麓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是为隧道景观安全性研究补充了一项重要的因子,具有重要意义且有充足的代表性。

1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概述
1.1隧道洞口类型
综观我国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从工程技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角度将隧道洞口结构分为墙式、延长式、框架式、翼式、特殊式门洞等基础形式。

它们适应不同环境,可结合其他基本样式组合变化,其景观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1.2隧道洞口不同类型的美学特点
公路隧道洞口景观是区域地标之一,具有承载城市形象的门户功能。

隧道洞口景观尺度虽小,但对行车人来说是接触频繁、决定行车体验的重要景观节点。

隧道洞口常见类型及美学特点分析如表1所示。

2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原则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不是单纯的造型观赏,其最基本的条件还是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满足其运输通行的功能性。

在此基础上创造景观环境的形式美,必须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摘要 本文以秦岭北麓隧道洞口景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角下,总结和思考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方法。

首先对不同类型的隧道洞口及其视觉美学特点进行研究归纳;其次提出了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六个基本原则;最后对秦岭北麓隧道洞口地域文化进行概述,提取该地区特色文化符号,进而总结秦岭北麓的隧道洞口的在地性设计手法。

关键词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秦岭北麓中图分类号 U459.2;TU986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02.55
Abstract Taking the landscape of the tunnel entrance at the northern foot of Qinling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nsiders the design methods of tunnel entranc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Firstly, different types of tunnel entrances and their visu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Secondly, six basic principles of tunnel entrance landscape design are put forward. Then it summarizes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tunnel entrance at the northern foo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extracts the cultural symb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local design techniques of the tunnel entrance at the northern foo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Key words tunnel entrance; landscape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s
隧道是公路景观营造的重要节点,洞口是隧道重要的文化景观的载体,是一种象征。

近年来,我国隧道洞口的景观建设快速发展,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并愈来愈注重与文化的融合[1]。

秦岭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

秦岭山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的文化资源足以贯穿中华文明史。

秦岭北麓有丰富的隧道资源,其中终南山公路隧道举世闻名。

近年来,秦岭北麓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依
作者简介:陈盟(1998-),女。

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通信作者:刘丽丽(1978-),女,副教授。

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地域文化视角下秦岭北麓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研究
Study 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unnel Entrances in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s under Regional Culture
陈 盟 刘丽丽 娄媛蓉
Chen Meng , Liu Lili , Lou Yuanrong
205
2023.02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园林与景观规划
表1 隧道洞口常见类型及美学特点
类型工程特点美学特点
墙式端墙式易施工,壁面大压抑感强
柱式地形复杂处使用雄伟庄严
台阶式山地处使用,壁面大压抑感强
城堡式造型独特,多用于风景区有文化性、观赏性
延长式削竹式平坦处或陡坡处使用与环境协调
喇叭式在开阔、环境好的场地使用形状优美
直筒式地形平坦处使用造型简单
环框式稳定性好造型美观
棚洞式遮光且通风形式多,有标志性
框架式
箱式独立于山体高大雄伟
网格式隐蔽处理,固定山体高大雄伟
空间构架式洞口山体上做构架造型多,有个性
挂牌式洞口山体设置标识牌形式多样,有标志性翼式具有工程和美化双重作用造型多样,与环境协调特殊式—造型多样,个性突出
(1)以人为本原则:洞口景观设计应注重驾驶者的体验,在满足安全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满足人精神层面的审美要求。

(2)多样性统一原则:设计应考虑道路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各组成元素应体现规范有序又不失多样性的秩序美。

(3)景观舒适性原则: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应遵循城市相关规范,考虑周边整体环境,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设计。

(4)节奏与韵律原则:在隧道全线的整体景观形象上塑造艺术表现的变化规律,形成驾驶员视觉及心理感受上的绝对对称或相对平衡,设计尺度张弛有度,进而使驾驶行为趋向积极。

(5)生态适应性原则:反对一刀切的工程和景观做法,应具有整体意识,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建议选取抗逆性、水土保持性强,管理粗放的品种。

(6)交通安全性原则: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安全性,忌舍本逐末。

规范有效的设计可减少安全威胁,一定程度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隧道洞口景观文化意境设计
3.1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
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公路隧道景观建设中用来强调文化氛围的抽象符号。

文化符号是复杂多样文化类群的简单化、抽象化、具象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本研究中,将秦岭北麓的文化符号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3.1.1民俗文化符号的运用
秦岭北麓公路隧道沿线地域文化丰富多彩。

比如周至积淀深厚的“楼观道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丝路唱响了新时代下“长安情结”的文化赞歌;独具特色的斗牛虎民间舞蹈反映人民群众邪不压正、敢于斗争的精神;鄠邑皮影、锣鼓、社火、刺绣等民间艺术,关中忙罢、白鹿原民俗等民风民俗,是关中人民文化智慧的体现。

将这些民俗文化符号进行抽象提取,便可成为独具特色的装饰元素。

3.1.2色彩符号的运用
色彩可以给驾驶员一定的心理暗示,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时,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物体的颜色,不同的色彩面积、色相、明度、饱和度不仅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氛围,也对驾驶员行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4]。

3.1.3材质符号的运用
地域有不同的材料,根据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应顺应自然,适合当地气候环境。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石材给人敦实可靠之感,木材给人朴实温暖之感,玻璃给人纯净的体验,钢材给人未来感。

应根据设计环境、设计风格进行材料的灵活组合搭配,完成隧道洞口的设计。

3.1.4建筑文化符号的运用
建筑作为民众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是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其中民居聚落景观最具有特色。

设计时,可添加乡土建筑构筑元素到隧道洞口景观装饰中去。

例如,将当地艺术形式多样的拴马桩、山墙、抱鼓石应用于隧道洞口前的分隔带设计和景观组景,增加安全性、功能性的同时也增加观赏性。

20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2
3.1.5动植物符号的运用
自然环境重要的部分是动植物资源。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动物,体现不同的精神,如秦岭四宝是“中华聚宝盆”的最佳注脚,是汉中生态环境优越的见证。

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可在植物种植方面全面地展现,如南方植被品种和习性与北方植被不同,山地植物品种与平原植物品种不同。

同时,也可利用植物随季节和气候变化的特性,营造动态的洞口景观[5]。

3.2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手法
3.2.1建筑式装饰手法
建筑式装饰的做法有现制、粘贴、装配、综合技法四种,常用于柱式、城堡式、特殊式门洞。

秦岭北麓地区的建筑以古城墙、关中民居为代表,多采用砖石结构。

建筑式装饰手法可以选择建筑部分构筑物做局部的装饰,或整体做造型的模仿和演变,也可在材料上加以创新,体现与时俱进。

设计时宜选择坚固安全、美观经济且易于维护的材料,如抗老化、景观效果好的仿砖石材料。

以建筑式装饰做法完成门洞的设计,构筑风格大多雄伟庄严,与秦岭北麓地区人居环境的精神风貌相协调,美观安全,契合自然。

3.2.2雕塑式装饰手法
雕塑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创作形式分为圆雕和浮雕,雕刻艺术包含了木雕、石雕和砖雕等。

为直观表达代表地域文化的典型场景,通常采用雕塑设计进行场景的模仿和再现,如选取该地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产生活场景等用雕塑的形式表现。

自古以来,关中雕刻俑塑艺术发达,在隧道洞口将此艺术形式作为雕塑小品展现出来,成为区域地标式构筑物;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闻名中外,可在洞口生动再现他们的感人故事;华阴老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之取材于洞口景观雕塑设计,既是宣传也是保护。

3.2.3造型式装饰手法
造型式装饰手法在保障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造型装饰进行修饰,结合意象的隐喻和象征,从视觉上让人产生联想,获得情感体验,深入诠释地域文化。

造型设计灵感从地域文化中提取,例如提取半坡遗址元素,将最鲜明的石具、彩陶器、刻画符号融入当地的隧道门洞设计中。

根据隧道洞口整体环境,饰面风格也需进行丰富的选材与纹样设计,例如选用色泽多元、纯净的玻璃,或是具有科技感、便于塑形、质感多样的钢材。

利用丰富的材料设计打破隧道洞口沉闷单调的色彩,在行车过程给予驾驶员一定的视觉和心理刺激,进而提升隧道行车安全性。

3.2.4植物式装饰手法
植物景观设计的变化给驾驶员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影响驾驶员的情绪,有效缓和驾驶者出入隧道的紧张心理[6]。

隧道洞口绿化设置越完善,驾驶者心率变化越稳定,行驶越安全。

植物设计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顺应洞口结构,在不影响结构稳定和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做洞口周边翼墙的绿化设计,植物类型一般选择草本植物,品种以当地草种为主;另一种是在隧道洞口前做绿化设计,通过道路两边的植物品种、颜色、形式等的变化,给行车人即将驶入隧道的预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隧道行驶安全性。

洞口前的植物景观主要由乔灌草组合搭配,根据洞口环境和洞前预留场地大小采用阶梯式、行列式、花坛式、垂直立面式、棚洞式种植,塑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选取品种时,多选松柏、绿篱类,可吸附粉尘,降低噪声,减少洞内洞外行车差异性。

设计植被层次时,考虑植被高矮对行车人的视线的影响。

考虑植被色彩时,利用植物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色彩和质感营造植物景观,注重赋予其指示、引导、警示、减缓冲撞的作用。

4结语
本文在前人对隧道洞口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学、洞口结构学、驾驶心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归纳不同隧道类型的美学特点,挖掘秦岭北麓的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总结提出实用、安全、舒适又因地制宜的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手法。

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文化符号,以及选取适当的装饰手法,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隧道洞口景观,以提升隧道行车过程的舒适性,进而提升驾驶员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燕梅.基于地域文化下城市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研究[D].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2018.
[2] ANJUMAN T, HASANAT-E-RABBI S, et al. Road traffic
accident: A leading cause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public health injuries and fatalities[C]. Proc Int Conf Mech Eng Dhaka Bangladesh, 2020.
[3] 仲鑫.隧道口安全景观设计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6,46
(2):69-71,50.
[4] 尚婷,陶盼盼,徐志祥.隧道洞口景观色彩安全性研究[J].公路工程,
2016,41(03):28-30,105.
[5] 李国锋,马国民,李文辉,等.公路隧道洞口动态景观设计问题研
究[J].公路,2018,63(12):325-330.
[6] 杨鑫.公路隧道景观对驾驶心理调适作用规律研究[D].重庆:重
庆交通大学,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