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1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

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

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

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
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

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替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

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

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

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2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__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

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

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

__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

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

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

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

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
学习空间。

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麦哨》教学反思3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

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__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

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

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上次在舟嵊小学听了姜茗芳老师的对自己课的评价后感触很深,她说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给出对或错,学生回答问题时才是一个老师最紧张的时候。

于是在平时教学中自己开始注意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在《麦哨》这
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

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这堂课可能由于没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自己也比较放松,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也比较多,整堂课比较自然融洽。

但毕竟自己经验有限,很多地方不能很好的应变。

如让学生读的时候每一个环节要求还是没能做到层层递进,想到该让学生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感悟乡村美景时,学生找出的句子和自己预设地不一样时,没能很好的衔接,只是读一读带过,直到找到自己所需的句子为止,这样显得有点为教而教,不够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己也会牢牢抓住机会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

《麦哨》教学反思4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

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入情入境。

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组乡村田园景色的图片,配上《茶园春色》的音乐播放,这样纯美的田园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

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

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

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

我也创造了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教学中在游戏中吹响麦哨,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中懂得乡村孩子的麦哨声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悠远,绵长。

并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为了让学生体会吹麦哨的欢快,柔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吹响“呜卟,呜卟,呜……”
并拓展吹响以下三支麦哨:
麦哨1:“呜——卟,呜——卟……”
麦哨2:“呜卟——,呜卟——……”
麦哨3:“呜——卟——,呜——卟——……”
孩子们在欢快的吹响声音里体验到吹麦哨的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的感觉和效果。

三、品味美的语言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

设计了三个层次感悟,一是感悟田野的色彩美,先是通过圈画表示颜色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想象画面,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二是感悟田野丰收美,找出表现丰收的语句,如:“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结出了秘密的嫰荚”“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懂得田野奏响了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

三是感悟语言美,描写田园的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__内涵的好__。

最后让学生懂得作者描写的这几种作物生长都是有顺序的,写作的顺序不能颠倒,体会到一切作物都是在自然生长中,和谐有序。

四、读出美的境界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引读等,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乡村孩子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充满了向往。

整节课,孩子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我稍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同时这也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五、存在问题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

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

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城里的孩子不同。

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

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翻个跟头,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问到: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时,全部孩子中喜欢吹麦哨这部分的寥寥无几,问及原因是没见过麦哨。

看来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麦哨》教学反思5
《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以麦哨为线索,前后呼应,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风光的美好,重点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

这里需要重点落实的是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上完后,我细细的回味了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如下感受: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

学生在自读自悟,做批注,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提升了感悟能力,能抓住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

通过读将孩子们比喻成月季花,感受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品读描
写孩子们游戏情景,从游戏内容上感受他们的活泼与顽皮;用具体情境中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比较,体会了乡村孩子不一样的率真与自然。

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欢快!这份欢快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去。

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

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缩短了学生实际与文本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我原本是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读书解决问题,欣赏感悟语言,但是,自己在课堂中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好,因此使得课堂容量太大,个别环节又没有落实到位:
1、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

开始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捉泥鳅》的歌曲、画面,启发学生谈话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占用了后面学生读中感悟,汇报交流的时间。

其实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只抓住了一些重点句段。

如果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充分的想,放开说,美美的读,我想学习目标中的感悟积累语言就更有实效性了。

2、教学环节有重复、不精练的现象。

在让学生初读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基础上,我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品读其他段落中优美的句子,不应该再出示阅读思考题,禁锢了学生思维,也为夯实这一教学内容赢得足够的时间。

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也会对“麦哨”由开始粗浅的认识到是大自然风吹麦浪发出的一种美妙的声音的深入认识。

3、如果课后再能拓展一篇和课文内容相似的小短文让学生阅读,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想这会深化本课课文内容,也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本单元习作也打下了基础。

长时间这样坚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我在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还没有把学生放开,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6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

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

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

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

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

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__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__表达顺序,领悟__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__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__基本的表达方法。

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__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__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__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

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

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

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

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__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

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

写__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

“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

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

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

写__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的__大家才喜欢读。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

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

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__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

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