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
【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
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土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释】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鸟儿殷勤招唤诗人,门前水池里的水像鱼鳞似的泛起波纹,描绘出早春时节鸟儿清脆啼鸣、池塘冰消水动的画面。

B.诗中“红裙”一词所用的修辞手法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红巾翠袖”相同。

C.“惊”字写出诗人发现新增白发的震惊,“空”写出诗人面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和无奈。

D.虽仍卧病在床,但听到友人邀约寻春的鼓角声便毅然起身,可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以“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为例分析这首诗歌的扣题艺术。

(2)在《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

请结合本诗分析。

7.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归洛道中
(宋)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

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

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3)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A.踏莎行
B.青门引
C.诉衷情
D.如梦令
(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指天上仙宫。

【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

【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多情只有春庭月。

(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

(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
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②,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③,飞霞佩④,切云冠⑤。

漱冰灌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⑦更骖鸾⑧。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

②白银阙:月宫,借指金山寺。

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
物,这里指像表一样。

④飞霞佩:以飞霞为玉佩。

⑤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

⑥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⑦翳凤:以凤羽作华盖。

⑧骖鸾:用鸾鸟来驾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二句,点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从不同角度写登高的感受。

B.上片后七句以月为姊,写自己借月姊的珍贵的玉镜以瞭望雄奇的江山。

C.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又暗写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所感、幽远清晰之所见及登仙而去之所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本词是怎样在虚实融合之中创造出令人“泠然洒然”的雄奇、缥缈的意境的?
15.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诉衷情
(宋)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

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

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1—2句描写春风吹衣,杨花飞舞的美好景象。

B.上阕3—4句写水波荡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

C.下阕1—2句描写晚上刚回寺院看到的清幽寂静的院落屋子。

D.下阕第3句描写月亮朗照的背景下作者撞钟、焚香的情景。

(2)对本作品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清婉自然
B.深沉含蓄
C.凄清落寞
D.空灵深沉
(3)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晚”(春晚/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
A.苍凉萧索
C.旷达豪迈
D.宛转低回
(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

请对此加以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B.清幽质朴
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3)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

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

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

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D
(2)先写暮春时节意兴索然,无心赏景。

再感叹年迈体衰,渴望归隐。

最后想象在春水泛舟、柳丝低垂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解析:(1)D
(2)先写暮春时节意兴索然,无心赏景。

再感叹年迈体衰,渴望归隐。

最后想象在春水泛舟、柳丝低垂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理解错误,“春涨动”应该是春水涨动,对应后文的“小舟”。

故选D。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荒园萧瑟懒追随”,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写出诗人懒于欣赏荒芜之景的心情,而由标题“春晚”又知这是暮春时节的荒芜景色。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意为“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可见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年迈体衰,“钓丝”隐含归隐之意,体现作者的隐居之意。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想象春水泛舟、柳丝低垂的静谧之景,又有第二句燕子翻飞黄莺欢叫的愉悦景象,结合“窗下日长多得睡”,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流露出诗人在想象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故答案为:⑴D;
⑵先写暮春时节意兴索然,无心赏景。

再感叹年迈体衰,渴望归隐。

最后想象在春水泛舟、柳丝低垂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