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篮球”传切配合”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息烽县第二中学:王安伦
一、指导思想
1.本课遵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互动。
2.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纽带,积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学
和不断进取的活动平台,挖掘学生潜能,展示学生运动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体育锻炼同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密结合;以活动发展为背景,不断
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合作等热点问题,在合作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二、教学目标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最终把球送入固定篮圈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篮球赛攻防频繁,技术动作多样,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
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的“传切配合”。
“传切配合”
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初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传切配合”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
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传切配合”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8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传切配合”战术的动作形式,并在教学比赛中得到运用。
2.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把握时机,灵活运用,以提高战术成功率。
3.通过小组间的自主学习与展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现欲。
4.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能力;遵守团队规则,在充分享受健身乐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之间的服从与合作意识。
5.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6.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切配合”战术的运用时机。
难点:“传切配合”战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率。
四、教材和学情分析
1.本课选自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教材114页。
2.高二年级“小三门”选项班的学生,本班人数48人,30个男生,18个女生。
本班已有一定的篮球基础,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传切配合”是蓝球战术配合比赛中运用的最多的基本战术之一,是学生参加篮球运动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加大学生学生练习要求,提高学生练习热情。
3.初中中生争强好胜,在此课中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传切配合”,特别是在有防守队员的情况下,如何摆脱防守队员接同伴传回的球并能投篮得分,赢的全队的胜利,这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五、教学效果预计
1.学生体验到个人在集体练习中的乐趣、作用与价值,体会到完成学习目标的成就感。
2.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赋予更多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学习、团结合作,能够体验团队协作、把握全局的学习活动园地。
这是本课努力追求和力求体现的一种教学理念。
3.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潜质,如何让“学生学而不厌”而“教师教而不累”,是本课的又一亮点。
4.加强团队意识、追求艺术品味;感动学生心扉、忘我真情投入;走进娱乐天地、享受运动快乐。
“生活运动、我们同在”------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乡土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采取分组不轮换的形式,教学程序如下:身心准备(课堂常规)→→身心激活(准备活动)→→身心发展(传切配合)→→身心愉乐(游戏)→→身心调节(放松、评价与小结)
八、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二个;
2、篮球48只,球筐4只
九、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第二十、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45%,运动负荷为:中等。
十、教学反思:提高球类基本技术及反应能力,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合作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并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原地、行进间、急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发展灵敏、协调的体能并采用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比赛带来的紧张、兴奋等心理感受,并表现出与同伴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的意识和行为,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在附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