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5篇
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篇1)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班级平凡物理课的是擅长试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班级电磁学课的是有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有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常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
”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
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特别胜利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
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
”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始终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留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特别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
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篇2)
杨先生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中国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多年来和他相处,我深深感到他对中国的关心,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培养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
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扶助。
不仅我们这批学问分子,就是在华侨社会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忙。
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于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处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来看一看。
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许多报告。
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由于他在学
术上的地位,他常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同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特别之大的。
杨先生还花了不少时间,尽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做些事情。
譬如,在美国有一些华裔认为美国的华人不够团结,于是组织了一个全美华人协会。
杨先生做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对他个人做学问来说这是一个牺牲。
这个协会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华人协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极力主张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杨先生为主席的全美华人协会还尽力去促进美国华人的团结。
他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设法来把华侨社会团结起来,一方面能为华侨自己争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为中美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篇3)
黄文秀,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人,20xx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
本科就读于山西省长治学院。
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20xx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
化镇百坭村担当驻村第一书记。
20xx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受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黄文秀是20xx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xx年担当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有,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乐观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
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欢乐。
” 20xx 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受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篇4)
在比赛中捧回的一个又一个奖杯,大大增加了苏炳添的自信念,也让他更执著于短跑这条道路。
但是,教练说苏炳并添没有短跑运动员的天赋。
他个子只有172cm,短跑运动员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当年中国另一飞人刘翔身高在189cm,短跑项目中,个子矮要失去许多先天优势。
再加上我国短跑事业相比其它国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选择短
跑作为终身事业的运动员少之又少,国际短跑赛事上我们从来没有进入过决赛。
年轻气盛的苏炳添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暗暗下定决心,肯定要在短跑运动上制造出奇迹,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的实力。
为了这个抱负,苏炳添想去专业的体校进行学习和训练,但他去了几家体校,都因为他个子矮、年龄大被婉拒,现实将他打回原型。
刘翔从七岁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而想入体校的苏炳添,这时已经15岁了。
眼看苏炳添的田径之路就要画上句号,这时候他人生中的伯乐消失了。
中山体校教练宁德宝看中苏炳添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想把他收为麾下弟子。
宁教练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体校的领导,破格把苏炳添招进来,然而,训练刚刚开始不到半月,苏炳添就吵着要回家。
中学时的训练和现在专业体校的训练相比,从运动量、技术上都简洁许多。
体校要求学生6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一上午的高强度练习,在中午短暂午休后,下午还要接着练,苏炳添被体校辛苦的训练吓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来父母想要退学,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带回家,宁教练实在舍不得这个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劝说苏炳添和他的家人。
苏炳添的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从宁教练的态度上,他们觉得
是真心为孩子好,于是妈妈许诺给苏炳添100元零花钱,把他留在宁教练身边。
从此,苏炳添如开挂般,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飞人时代”。
感动中国的事迹600字(篇5)
通过这段时间学校组织的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学习,同是一名人民老师,我自感惭愧。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老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宏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宏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呈现了新时期人民老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张桂梅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喜爱和忠诚。
她工作30余年来,爱生如子,对待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即使被病魔纠缠也没有一丝懈怠,仍旧带病忍受着猛烈的痛苦站在讲台,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仍旧牵挂着她最喜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老师,许多无法做到的在张桂梅看来像是举手投足的小事,其实不然,正因为对她来说是小事,是她心系学生,心系她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她始终始终坚守,不但自己做好,还要树立榜样,带动同事一起做好教育。
从她教学取得的成果证明了她对教育事业的衷心。
尽管现实残酷,她先是丧夫,然后自己几经病魔熬煎,但她始终
“不忘初心”,坚持将自己的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奉献,她忘我的精神,爱学生如子,爱教育事业赛过爱自己生命的精神让我非常崇敬。
作为一名党员的老师,尽管我始终以来也在喜爱教育事业,专心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我所做的一切好像很渺小。
今后的工作,我会连续努力,像张桂梅同志,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学习她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教育岗位,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教育尽一份力,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