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相见欢 练习【精品】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理解背默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理解背默练习题

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_ ,_

《雁门太守行》中:
41. 诗中运用比喻 ,夸张手法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
锐 ,严阵以待的情形 : _ ,_

4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_ ,_

43.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 : _
,_
44. 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_

29.中通过 狐狸、兔子 的侧面描写 ,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写海民妻子和儿女的
诗句是:


陶渊明《饮酒》中:
30. 写诗人虽身处尘世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的句子是:
_ ,_
31. 用 问 答 形 式 表 明 内 心 清 静 就 能 远 离 喧 嚣 之 意 的 句 子 是 :

32. 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本文的主旨句 )的诗句: _ , _
2017 年教育部编人教版 八年 级语文 上 册 古 诗 文 默 写 训

《野望》中:
1.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2. 运用典故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怅惘的诗句是:


3. 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诗句是:


《黄鹤楼》中:
4. 崔 颢 在 以 起 伏 辗 转 的 文 笔 表 现 缠 绵 的 乡 愁 的 诗 句 是 :
_


《渡荆门送别》中:
9.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角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饱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
诗句是:


10. 运用拟人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的诗句是: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4.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45.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46.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47.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48.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49. ,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5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5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52.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53.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5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55. ,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二、古诗词理解性填空1. 《行路难》表现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2. 《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饮酒》中描写傍晚山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悠闲、恬静、自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使至塞上》诗人借两种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 李煜的《相见欢》中用丝缕比喻愁思的千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剪不断,理还乱7.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抒发诗人归思难禁的愁绪的句子:,。

8. 《黄鹤楼》极写黄鹤楼远处环境之美的句子,。

9.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两句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部编八年级上《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

部编八年级上《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2021年同步练习卷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8小题,共80.0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问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本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请结合词句赏析“悲风”蕴含着作者怎样的“色彩”。

3.欣赏古诗,回答问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甲乙两首诗词写作背景各异,甲诗写于唐代由盛而衰的①______ (历史事件)之后,乙词写于北宋末年②______ (历史事件)之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写1.王维,字,有“”之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

”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唐代诗歌的代表。

2.李白,字,号,又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与杜甫并称“李杜”。

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世称“”。

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

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4.杜甫,字子美,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5.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之称。

6.李清照,号。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7.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按要求填写(一)《野望》王绩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诗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诗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黄鹤楼》崔颢1.诗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2.诗人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3.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4.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1.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3.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4.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5.诗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解析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练习题

相见欢练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3分)(2)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3分)(3)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4分)(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4分)(8).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9)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10).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11).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

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12).“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1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4).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3分)(15) 下列诗句与“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分)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6.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46.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苏轼
品味赏析
有人评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 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 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 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 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相见欢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洛阳人。著有《岩 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 词集《樵歌》(也称《太平 樵歌》),《宋史》卷四四 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 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 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 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 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 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赠品可以删除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 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 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 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 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常建
作者介绍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word练习题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word练习题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word练习题金陵城上西楼,倚___。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___悲风吹泪、过扬州。

1) 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远离故土、孤独凄凉的意境。

夕阳垂落,江水奔流,凸显出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沉重,给人以深沉的感受。

(3分)2) “试___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拟人手法,将风吹泪的动作赋予了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离愁。

这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3分)3) 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更加细腻动人,通过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家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的深情厚爱和不舍之情。

(3分)4)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夕阳西下、江水奔流的壮美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分)5) 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4分)6)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江水奔流的壮美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强调了历史的沉重和时间的无情。

(4分)7) 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的不舍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情厚爱和不舍之情。

通过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家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的深情厚爱和不舍之情。

(4分)8)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江水奔流的壮美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全词中,这句话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强调了历史的沉重和时间的无情,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铺垫了基础。

(5分)9)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借代手法,指代士人的头饰,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文化的忧虑和对乱世的不安。

此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乱世的不安。

(5分)10) 上片通过夕阳西下、江水奔流的景象描写,营造出远离故土、孤独凄凉的意境。

夕阳垂落,江水奔流,凸显出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沉重,给人以深沉的感受。

相见欢 练习

相见欢  练习

实用文档....相见欢... 练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3.分)..(.2.)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3.分)..(.3.).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4.分)..(.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4.分)..实用文档....(8)....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9)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10)......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2·相见欢 课件公开课精品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2·相见欢 课件公开课精品课件
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
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
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
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
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谢谢
《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
诗九首。
诗词解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 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Leabharlann 吹泪过扬州。诗词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
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
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西风把自己的泪到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R·八年级上册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 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 “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 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 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 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 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 则是一致的。
走近作者
朱敦儒 (1081-1159),字 希真,洛阳人。著有《岩壑老 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
名句赏析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 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 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 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 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看金的前线重镇、国防 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写作特色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
名句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 “败”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 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如梦令》李清照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表达一个女子对远行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3、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是哪一句?答:“馨香盈怀袖”。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可贵。

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答:“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6、这首诗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答:“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相见欢》朱敦儒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相见欢》朱敦儒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相见欢》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B.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营造了本词的氛围。

C.词人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由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联想到国家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D.面对眼前秋高气爽,夕阳垂地,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词人也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答案解析】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相见欢》朱敦儒【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三、赏析简答题: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3名篇名句默写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3名篇名句默写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专项训练三名篇名句默写1.《三峡》文中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 ”。

2.《答谢中书书》文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3.《记承天寺夜游》文中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

4.《与朱元思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 , ”。

5.《野望》(1)诗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

(2)诗中“, ”两句与王维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意境相似。

6.《黄鹤楼》诗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诗句是“, ”。

7.《使至塞上》(1)诗中运用比喻,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激愤和抑郁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

(2)诗中表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暗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8.《渡荆门送别》(1)诗中“, ”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

(2)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的诗句是“, ”。

9.《钱塘湖春行》(1)诗中的“, ”描绘了一幅鸟儿在早春的阳光中嬉戏忙碌的画面。

(2)诗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10.《庭中有奇树》诗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11.《龟虽寿》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壮志犹存、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是“,; , ”。

12.《赠从弟》(其二)诗中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意态从容、志向坚贞的诗句是“, ”。

13.《梁甫行》诗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从侧面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以及他们内心的恐惧与凄苦的句子是“, ”。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15.《富贵不能淫》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具备的道德操守是“, ,”。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的中心句是“”。

《相见欢》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相见欢》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相见欢》朱敦儒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B.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营造了本词的氛围。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相见欢》朱敦儒【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三、赏析简答题: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 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 薄西山的感伤意境。
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4.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 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喜 悦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 魄心情。 B.词的下片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C.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 “悲”字,注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D.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的凄惨情景的回忆, 表达了他期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 廷的不满情绪。
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们流散, 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试请悲风 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结构图解】 登楼远眺 回首中原
触景生情 亡国之痛
深切怀念 悲愤交集
【主旨点睛】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 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色】
景中藏情,情景交融。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 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 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 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 心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一句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收复 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偷安旦夕、不图光复的 愤慨;后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求“悲风” 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 的情感。
4.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词人回忆中原沦陷,士 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期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 无奈(或:怛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 州”,词人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 线,发了对战事的关心之情(或:词人要请悲 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 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练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3分)
(2)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3分)(3)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4分)
(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4分)
(8).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9)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11).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

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12).“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
(1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4).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3分)
(15) 下列诗句与“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分)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D.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
(16) 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这首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2分)
A.国家灭亡之悲痛 B.收复中原之渴望
C.壮志难酬之愤激 D.怀念故土之深切
相见欢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景物,“秋色”“夕阳流水”1分;特点,“冷落萧条”1分;感情1分。

共3分)
【解题思路】抓住景物“秋色”“夕阳”“流水”,分析特点“冷落萧条”,结合注释,点明情感“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答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 “拟人”1分,分析及感情2分,共3分)
【解题思路】“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几时收?”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风悲、景悲、人悲,词人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托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 【答案】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题思路】“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几时收?”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风悲、景悲、人悲,词人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托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4)寓情于景。

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5)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6).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2分)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2分)
(7).“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2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
(8).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9).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10)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写出景色2分,营造意境2分,作用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在上片诗句中筛选所描写的景色。

答题时可先叙述诗句内容,再回答所写景色。

至于“作用”,则应主要从市局所描绘的画面和所抒发的感情方面入手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①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②“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③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手法答出一个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关于扬州的提示,在这里,“扬州”是沦丧国土的代名词,含有收复失地的思想。

答题时要紧扣题中“如何抒发内心情感”一语,结合下片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词牌
(13).B
(14).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15)C(2分) (16) C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