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②凡是到他这里喝过茶或吃过饭或歇过晌的人,都会听到他对队里各种人和事的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要言不烦的批评。
③近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家电下乡活动大大刺激了农村百姓消费的增长,这使原来趋于滞销的家用电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④针对失眠症,中医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已有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应用的中药擢发难数。
⑤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⑥从“引资”到“选资”,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我国双向投资开启并驾齐驱的新航程,奏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的“共赢曲”。
A . ①②⑥
B . ②③⑤
C . ①④⑤
D . ③④⑥
2. (2分) (2018高一上·广西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注韩国棋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阿尔法的围棋大战,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关心围棋,而是关心智能化时代人类在未来的命运。
B . 主场作战的中国男足在幸运地以2:0击败卡塔尔后,全国球迷陷入了狂欢,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男足首次打入亚洲区世界杯预选赛的决赛阶段。
C . 她用灵活自由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形成略带伤怀而又充满温情的迷离意境,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抒情性。
D . 所谓“生态觉醒”,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3. (2分) (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 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 . 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C . 太升南路一家手机经销店在搞让利促销,我去垂询了一下几款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没有便宜多少。
D . 潘昊出院了,小魏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7分)
4. (6分) (2017高三上·滨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
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
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
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
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
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
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
”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
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强调古代书院教育的启发意义,旨在引起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关注。
B . 宋代的官学成了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大儒朱熹曾经对此提出过严厉的批评。
C . 陆九渊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D . 不只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当代教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义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B . 文章二至四段在论述书院“成人”教育的启发意义时,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 . 文章末段以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勇于“见危授命”为例,有力地证明了书院“成人”教育的成效。
D . 文章全文运用了由总到分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结构严谨完整。
(3)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B . 不只是现在,在古代,中国同样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C . 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我国人文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今部分中外教育专家学者的共识。
5. (36分) (2015高二上·安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
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
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呼得喷了一口烟气,不说什么。
那烟气成一个小圈,往上面消失了。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
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夭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
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
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注1]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当五叔同他说到去守碾房时,他身子似乎早已在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我不要这个。
……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囍”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
里去。
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
“我不要。
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
满天通黄,像一块其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
“不得。
(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
“小孩子怎不听话?”
姨婆那副和气样子养成了他顽皮娇恣的性习;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
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
一切皆渐次消失在夜的帷幕下。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
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
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
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
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
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
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着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
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末冒失慌张呢?”“老大!得了,得了!……”“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
……”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龋[注2]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
”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
我们就守着罶罢。
”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
(本文有删改)
注:[1]罶(liǔ):捕鱼的竹篓子。
[2]龋(qǔ):张开。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头描写了丰收后的景象,茂林家一家人围坐桌子前吃晚饭,呈现出一种大家庭的和睦景象和苦尽甘来的喜悦。
B . 小说里,出场了一堆人,虽笔墨不多,但鲜活的人物形象凸显出了各自的特点,满溢出一股真实的气息。
C . 小说中茂儿爹是一家之主,他的地位和权力是不能侵犯的,因此,茂儿答应五叔一起到碾坊后有点后怕。
D . 小说描写一家人说话温柔,老少都没火气,脾气也就没有了,这一顿黄昏饭写得有滋有味,都是因为丰收带来的喜庆。
E .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茂林一家吃晚饭的情景以及茂儿跟随五叔到碾坊看人们夜晚捕鱼的情景。
(2)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头描写了丰收后的景象,茂林家一家人围坐桌子前吃晚饭,呈现出一种大家庭的和睦景象和苦尽甘来的喜悦。
B . 小说里,出场了一堆人,虽笔墨不多,但鲜活的人物形象凸显出了各自的特点,满溢出一股真实的气息。
C . 小说中茂儿爹是一家之主,他的地位和权力是不能侵犯的,因此,茂儿答应五叔一起到碾坊后有点后怕。
D . 小说描写一家人说话温柔,老少都没火气,脾气也就没有了,这一顿黄昏饭写得有滋有味,都是因为丰收带来的喜庆。
E .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茂林一家吃晚饭的情景以及茂儿跟随五叔到碾坊看人们夜晚捕鱼的情景。
(3)
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
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茂儿的形象特点。
(6)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茂儿的形象特点。
(7)
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的描写有一种柔和的自然之美,有种唯美之情流露在他的湘西作品中,因而,他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
你认为本文是否也有这种“平和”之美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的描写有一种柔和的自然之美,有种唯美之情流露在他的湘西作品中,因而,他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
你认为本文是否也有这种“平和”之美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15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
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
“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3)
结合原文,说说作者为什么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7. (22分) (2016高一上·扬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
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许多人
B .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
C .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D . 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态度严正
(2)
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许多人
B .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
C .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D . 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态度严正
(3)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其皆出于此乎环顾其中
B . 由魏晋氏以下愈以是得狂名
C . 而耻学于师又挈挈而东
D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幸见取
(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其皆出于此乎环顾其中
B . 由魏晋氏以下愈以是得狂名
C . 而耻学于师又挈挈而东
D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幸见取
(5)
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B . 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C . 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
望。
D . 韩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柳文则主要使用例证法。
(6)
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B . 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C . 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望。
D . 韩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柳文则主要使用例证法。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7高三下·贵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二上·湖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
”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不想与廉颇争列,根本的原因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