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活化石是哪个剧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活化石是哪个剧种
燕歌戏是北京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不仅戏曲题材丰富,同时有着九腔十八调,雅俗兼备。

燕歌戏已于2006年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加以宣传和保护。

同时为了实现进一步传承,老艺人们也成立剧团,并尝试着不同形式的创新,为燕歌戏注入新的活力。

有资料显示,柏峪燕歌因当地口音之故,也俗称“秧歌”、“燕乐”。

而“燕乐”始见于《周礼·春宫》,指天子与诸侯宴饮宾客使用的传统民间俗乐。

而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同时《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分文、武,舞于太庙。

称“燕乐”,民称“燕歌”,雅俗兼备。

但另有资料称,燕歌戏起于明代中叶,有可能是受江西“弋阳腔”影响下而产生的“高腔”。

而据《门头沟区志》记载,柏峪燕歌戏始于明代,是由河北省易州传入柏峪村,并经长期的演化与发展,同当地语音、民歌、小调融汇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尽管燕歌戏最初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燕歌戏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背景已不可撼动。

据了解,在清代、民国时,燕歌戏经常应邀外出“卖台”,曾到过天桥、矾山、怀来、涿鹿、蔚县和周边村落,而据《清史》记载,乾隆帝庆祝60大寿时还调过燕歌戏。

燕歌戏非遗传承人陈永禄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老辈人口中,斋堂镇柏峪村从古至今曾有过很多种戏曲,但保留下来的只有两种,其一就是燕歌戏。

燕歌戏是非常珍贵的戏种,全国独一份,别的地方都没有,因此一定要将燕歌戏继续传承下去。

燕歌戏以文戏为主,并以“四股子”胡琴为文场主奏乐器,其角色行当、人物服饰、行头、脸谱与京剧大致相同,同时也有生、旦、净、末、丑。

但燕歌戏的道白用的是门头沟斋堂方言,且燕歌戏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曲调悠扬。

公开资料显示,燕歌戏属板腔戏,历史悠久,唱腔曲牌丰富,包括娃娃腔、水胡儿等,极具特色。

曲调委婉平和,声情并茂。

伴奏乐器以四弦胡为主,戏文以杨家将戏、民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燕歌戏的题材极为丰富,并被认为是“无事不记,无事不唱”,大到皇帝,小到平民小偷,死鬼赃官,从小草到太阳、从狼虎到天神,均能成为燕歌戏的题材,与此同时燕歌戏的戏词也雅俗兼备,既有诗人的名句,也有百姓心里话,或是俚语番情,之乎者也,可谓南北九腔十八调,颇具雅俗共赏的综合性,代表剧目则有《木鱼》、《黄昏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