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

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

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

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

出了剧院。

没来由想起了甘肃,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

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

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

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

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

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

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

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

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

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
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

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

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

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

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

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

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

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

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

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

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

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

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

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

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

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

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

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

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介绍小崆峒的秦腔演出时,展现了一老一少两个武生的形象,作者借小武生演戏失误的情节批评
当今年轻艺人的不思进取。

B. “我”观看赣剧《白蛇传》中小青与法海的表演,发出“正如生活中的对抗”“既认真,又厌倦”的感慨,意在表现演出的生动真实。

C. 与别的戏剧里的关云长不同,作者看到的徽剧《单刀会》里的关云长,不再是一种面具化的形象,而是反映了真实复杂的人性。

D. 文章用“黑铁”比喻没有受到修饰篡改的《单刀会》之类的古剧留存,又引用“自将磨洗认前朝”之句,希望人们用心去发现。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谁要看这般的戏?”开头,表明了“我”的对古剧新编的态度,表达了传承传统戏剧的由衷愿望,情感率真而激昂。

B. 文章对白素贞和许仙的表演进行了描摹,整句的运用,细腻地表现了“我”随剧情变化的紧张心理,意在表现“我”的如痴如醉。

C. 最后一段反复运用“反正我有声光电”,表达了“我”对戏剧粗暴改编的反感,但没有退场说明“我”的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

D. 文章回忆了《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场戏剧的演出,表达目的同中有异,写法也不尽相同,但都摇曳生姿,令人神往。

3. 作者在叙述看戏的过程中用较大篇幅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 文章记叙、回忆了五次看戏的情景,你认为标题“枪挑紫金冠”能统摄全篇内容吗?请从内容方面说明你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金希普
莫言
每年春节前,我们县的领导,会带上家乡的特产来北京设宴,招待老乡。

说心里话,我对这样大张旗鼓的聚会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每年都去参加,因为那家乡小麦磨粉后蒸出来的大馒头,总能引发我的乡情。

去年的聚会在宏都大饭店。

大厅里熙熙攘攘,欢声笑语,工作人员引导我进入,县里胡书记正与几位退休将军谈话。

正在此时,东北乡著名诗人金希普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金希普与我表弟是同学,我这表弟起初学习还不错,后来参加了金希普的女神诗社,学习便一落千丈,高考落榜后,游手好闲,成了村里的怪物。

我对金希普这人的印象很差。

他一进门,就直奔胡书记而去,握手、送名片,一遍遍地重复着:“对不起,来晚了,刚从北大那边赶
过来,堵车实在令人头疼……”
他在我身边落座。

“三哥,好久不见!”他递给我一张名片。

“诗人,最近忙什么?” 胡书记问他,同时向几位将军介绍,“这是我们的诗人,金希普,俄国有个普希金,中国有个金希普。


在众人的笑声中,他说:“今年,我在全国一百所大学做了巡回演讲,我要掀起一个诗歌复兴高潮,让中国的诗歌走向世界。


我看到他名片上赫然印着: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诗人:金希普。

大家开怀畅饮时,金希普说:“各位领导,各位老乡,我即席创作了一首诗歌,献给你们!”
我有些烦,但还是为他鼓掌。

“请允许我先做个自我介绍。

我从小就热爱诗歌,三年级时写的一首诗被编进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材,初中时我成立的女神诗社,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学生诗社。

我已出版诗集五十八部,荣获国际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一百零八个。

我去美国访问时,曾与克林顿在林肯中心同台演讲……尽管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家乡父老的期望还相差甚远。

我深知,一个诗人,离不开乡亲的提携帮助……”
有将军悄悄说:“咱们县竟然出了这么伟大的人物!”
“我知道很多人以为我在吹牛,我不辩解。

喜马拉雅山有8882米高,有人不相信,但喜马拉雅山从不辩解,有人劝我低调些,不要张扬。

但大海,浩瀚的大海,从不低调,它卷着巨浪呼啸而来……”
宴会厅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有人要我修改我的诗歌,我说,闪电是不能修改的!领导们,老乡们,”他激昂地说,“现在,把即席创作的诗歌献给你们!”
他清清喉咙,念道:
“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家乡土地生长出来的大馒头,凝结着爱情的大馒头,象征着纯洁的大馒头,形状像十二斤重的西瓜拦腰切开的大馒头,远离家乡的游子啊,一见馒头泪双流……”
具委宣传部马副部长站起来大喊:“各位乡亲,现在请品尝家乡的大馒头!”
四十多个服务小姐,用金色的盘子,每人托着一个白生生的大馒头,鱼贯而入,欢声笑语为诗人的朗诵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半年后,二哥跟我说:“咱姑父被普希金给骗了。


“金希普,”我说,“别糟蹋那个光辉的名字。


“他说跟县里领导是拜把子兄弟,要帮表弟谋个事儿。

咱姑父一听就动了心。


“谋个什么事儿?”
“说是可以安排到电视台当副台长。


“这不是说胡话吗?”
“咱姑父说他当场拿出手机,拨通了胡书记的电话,胡书记骂他添乱,说不可能一下子就安排当副台长,起码要跟着扛半年机子,增加点业务知识,才可以就职。


“接下来就该要钱了。


“要钱就不是金希普了,”二哥说,“他说,叔,以我这样的身份地位,只要我愿意去,中国所有的五星级饭店都会热情接待我,但我哪儿都不去,跑到这里来,睡土炕,吃农家饭,为的就是考验你们。

叔,你把热炕头让给我,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炖给我,我深受感动,我一定要报答你们。

叔,你大概也知道现在办事的规矩,没有这个,他捻了一下手指,那是万万不行的。


“嗨,”我说,“骗术高明呀!”
“咱姑父七借八凑,弄了两万元,悄悄塞到金希普的提包里。

”二哥说,“表弟和咱姑父,过了年就在家等信儿,至今也没等着。


金希普许给我表弟的“副台长”自然是个骗局,我姑父曾到县派出所报过案,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

前不久,我去济南观看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歌剧《檀香刑》,入场时遇到了金希普。

他热情地与我握手,一口一个三哥,叫得十分亲热,他拿出手机,要跟我扫微信。

我犹豫着,他说:“三哥,我有很多话要跟你说,我要告诉你许多事情的真相。


他在微信中,毫不避讳地谈到了那两万元的问题,他说如果不是反腐败,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他是真心实意想帮表弟,那两万元他迟早会还的。

他对我说:
“三哥,我知道您对我有很深的成见,您也许认为我就是一个骗子,我不解释,就像高山从不解释,就像大海从不解释。


(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参加老乡会有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无法割舍乡情,一方面又对聚会颇感不屑。

B. “金希普”这一名字是对“普希金”的荒诞模仿,作者对主人公的命名颇具讽刺意味。

C. 金希普愿意主动加“我”微信,且毫不避讳地解释“骗局”真相,显现出他坦诚的态度。

D. 小说结尾处,“高山从不解释”形成了前后照应,显现出作者艺术构思的严密性与精巧性。

6. 小说中的金希普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7. 请结合全文,从“我”、县里干部、姑父对待金希普的态度来分析作品的讽刺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学术不断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追求“高精尖”对学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文化科学普
及工作显得有些简单。

无论在学者的科研项目里,还是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普及都是一个不那么“高大上”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却空前强烈——他们期待了解科技新发展,希望掌握经济、法律、心理相关知识,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界的“高冷”和大众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出当前我国学者撰写的科学普及读物缺乏。

在科学领域,以天文学为例,在近年译介的普及读物中,我们看到包括引力波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名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方面,近年来我们取得不小进步,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比如,目前学者撰写的汉字普及读物中,影响较广的是瑞典学者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国作者在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文化科学普及是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关乎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的树人大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一个领域上,亟待中国当代学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

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

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朱光潜、李长之、陆宗达,他们笔下的科普读物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教育热忱。

朱自清《经典常谈》,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与坚持;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从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的方法与世界观……无论“常谈”“故事”还是“纵横谈”,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在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科学普及,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

这对学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知识,需要透彻的本体研究,一针见血指向关键之处,否则容易在知识海洋中徘徊打转;想充分吸引初阶读者,不仅要有优美清晰的文笔,还要把握时代文化脉搏,不断尝试新颖多元的表现形式。

有学者提出一个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学标准,小学趣味。

”在为孩子讲解古诗词时,既要保持大学教学标准,知识准确、思想端正、审美纯正,又要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

既保持学术品质,又放下学者架子,这种心态尤为可贵。

从一定程度上说,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本。

让人欣喜的是,在社会需求带动下,大批专业人士尤其青年学子走向文化科学普及领域。

他们受过严格学术训练,又适应普及话语方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优质的创作队伍。

近年来,普及读物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质量水平和原创性都明显提升。

有专家指出,学术普及是教育和科研单位重要社会职能,能否在学科设置、职称评定等机制层面有所安排有所鼓励,同样关系这项事业的发展前景。

期待中国当代学者能以别样方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大文章。

(孟琢《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大文章(书里书外)》)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科学普及工作相比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学术而言,不太受部分学者欢迎。

B.文化科学普及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树人大计有重要影响,中国学者需拿出好作品。

C.朱自清、王力等名家笔下科普读物讲解科学的方法和世界观,有着深厚的积淀。

D.大批专业人士走向文化科学普及领域,使得近年来普及读物数量繁多、质量更高。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证做好文化科学普及必要,最后提出呼吁。

B.文章以瑞典学者《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为例,说明了西方对我国科普作品的影响。

C.文章使用举例论证,来说明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D.文章论证了要把学术讲给青少年绝非易事,既要保持学术品质又要放下学术架子。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空前强烈,是受到了学者对高精尖热烈追求的影响。

B.科学领域和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普及的对比,突显出学界和大众的鲜明反差。

C.学术大家从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良传统。

D.学术普及是教育单位的重要职能,也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关系教育事业的前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
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诸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改吏部传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B.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C.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D.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等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B. 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C. 节度使,唐代始设,是总揽道或数州军、民、财政大权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

北宋沿用为虚衔,辽、金沿用,元代废止。

D. 元和,是采用了帝王年号纪年,这是古代通用的纪年方法。

如《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十年春”,《游褒禅山记》中“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 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

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 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落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D. 元和十五年,韩愈奉朝廷命令前往镇州宣读谕旨。

言辞威厉,震慑当地军民,王廷凑十分畏惧而不敢面对。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紧张气氛。

B. 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 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 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6. 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介绍了谪居之地的地理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突出了环境之恶劣,为在那里只听到杜鹃与哀猿作铺垫.
(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篮球场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20来年的历史,各种设施设备都太旧了。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打算8月8日开始施工。

施工期间正碰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各位师生不要来施工区域。

望大家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