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系列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自觉实践、大胆创新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万能胶水发明记》。
(板书课题)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自由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讲谁发明万能胶水?他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他是
怎样做的?
三、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学提纲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聪聪是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想到万能胶水的,他为此
做了深入的研究,收集了很多的资料,设计了很多方案并精心地做了不少实验。
启发学生认识到聪聪在发明过程中,十分认真。
3.讨论: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而电视新闻却说: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
这是怎么回事?
(小组议答一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弄清:尽管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但这只是无法解决到它自身出的问题,这正说明这种胶水是万能的,而且效果极好,因此,电视新闻这样报道。
四、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想到些什么?你认为聪聪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篇2
电报发明以后,自然有许多人想到,能不能用电流传递声音呢?但在技术上这比传递电报信号要困难得多。
传递电报基本上是一个电的过程,发送和接收的都是电码,也就是长短不同的电脉冲;而传递声音则需要声电转换和电声转换过程,发送时先要将声音转换成连续的电信号,接收时还要再将电信号还原为声音。
最早进行用电传声实验的是法国科学家布素尔。
1854年巴黎博览会期间,布素尔用一根导线将远在两地的两块容易颤动的薄板连接起来,并通以电流。
这时,他在一块薄板的近侧发声,使声浪振动薄板,薄板的振动又使导线上的电流断断续续地传到远处的另一块薄板上,这块薄板就会得到同样的振动而发声。
他的实验虽没有完全成功,却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并向我们揭示了用电传声的基本原理。
声音的本质是空气的振动,用电传声就是要把这种空气的振动转变成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再通过电线传送出去,接收时再把电流或电压的变化转变回和发送时同样的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1860年,德国科学家李斯仿照人耳的结构成功地制作了一套送话装置,并且用它发送了一段音乐。
这套送话装置在美国纽约展出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李斯教授把他的装置命名为Telephone,英语中电话一词由此而来。
但这种电话机还很不完善,由于送话器产生的电流是不连续的,所以传过来的声音也就断断续续,听不清楚。
尽管如此,李斯的尝试仍然是电话发明史上跨时代的重要一步,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仍可以看到一座为表彰李斯对于电话发明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建立的纪念碑。
在李斯之后,电学领域涌现了两个杰出的发明家,一个叫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另一个叫伊利沙格雷。
这两个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发明家并不相识,他们各自独立地发明了电话机,并为发明权的归属问题打了十几年的官司。
贝尔1847年出生在英国北部城市爱丁堡。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从事聋哑儿童的教育工作,所以对声学很有研究。
受他们的影响,贝尔从小就迷恋上了语音学。
贝尔23岁那一年,全家移居到了加拿大,以后又移居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定居。
在这里贝尔继承了父业,在波士顿大学里担任语言生理学教授,
继续从事对聋哑人的教育工作。
后来他和父亲一起开设了一所聋哑学校。
在学
校里那些聋哑儿童有耳朵却听不见声音,这使善良的贝尔感到很难过,于是他
产生了发明一种仪器的念头,他希望这种仪器能使聋哑人看到别人在说什么。
贝尔的设想并没有取得成功,可是他在实验时却发现了其它一些东西。
他
在许多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开启或关断铜线圈中的电流时,线圈
由于振动就会发出声音。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现象,许多人在实验中都曾经遇
到过,但谁也没有对它做进一步的思考,只有贝尔敏锐地感觉到了它的价值。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贝尔头脑中产生:电流可以使线圈振动而发出声音,那么能
否利用电流来传递人说话的声音呢?尽管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但贝尔却把
它牢牢抓住了,再也没有放走它。
于是贝尔改变了研究方向,开始进行电话的实验。
开始时,实验并不顺利,尽管贝尔反复改进他的装置,却仍然一无所获。
这是因为贝尔只是个语音学教师,虽然他有着丰富的声学知识,对电磁学却所知甚少。
这时候,一些讽刺、
挖苦的议论也出来了,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就曾用嘲笑的口吻对贝尔说:阁下
真是异想天开,电线怎么能传递声音呢?只要稍微懂点电学常识,就不会有这
种想法,我看你还是先学点电学知识吧。
就在贝尔感到最困难并且自己都有些动摇的时候,一位电学大师给予了他
热情的鼓励和坚定的支持,贝尔才得以沿着自己的发明道路继续走下去。
这个
人就是约瑟夫亨利,高频电磁振荡现象的发现者。
1875年3月的一天,贝尔带
着他的设想来到了华盛顿,登门拜访了大名鼎鼎的亨利。
贝尔向亨利介绍了自
己的想法,亨利听过后很为这个年轻人的热情所感动,他鼓励地说:贝尔先生,你有一个伟大的设想,干吧!贝尔又问:但是先生,我缺乏电学知识,机械知
识也不很精通。
学吧!亨利教授拿出李斯的电话机模型给贝尔看,鼓励贝尔去
发明一个更完善的电话机来。
干吧!学吧!这两个字给了贝尔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心。
贝尔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亨利先生的鼓励,我恐怕早已经支持不下去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亨利这位伟大学者的高尚品德,他不因贝尔只是一个对电磁学缺乏了解的年
轻人,就认为他的想法荒唐可笑,而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如果亨利对
贝尔的想法不加思索地加以否定,那么世界通信史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实际上,世界上曾有许多有才华的青年,就是因为没有遇到象亨利这样的
名师的指点,因而没能充分展现他们的才能,并最终湮没在了芸芸众生之中。
贝尔满怀信心地回到了波士顿,他找来了一位名叫托马斯.沃森的青年电
学技师来做他的助手。
两个人一边学习,一边实验,又开始了电话机的研究工作。
两个人在两间简陋的小屋里,一边画草图,一边制作样机,每天都不停地
干到很晚。
几个月过去了。
他不知试过了多少种方案,效果仍然不理想。
1875
年6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事故为他们打开了胜利之门。
事情是这样的:这一
天他们分别在两个屋子里进行实验,沃森那间屋子的机器上一根弹簧突然被粘
在了磁铁上,沃森过去把弹簧拉开,这时贝尔发现另一间屋子的机器上的弹簧
也跟着振动起来,并发出了声音。
这个偶然事件象流星划破夜空一样,一下子
照亮了贝尔困惑多时的头脑,他产生了一个新的构想:如果对着铁片说话,声
音就会引起铁片的振动。
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绕有线圈的磁铁,铁片振动时就
会在导线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
这个振动电流顺着导线传到另一端,会使一
块磁铁同样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
这样,一方的话音就可以传到另一方去了。
贝尔将他的想法告诉了助手沃森,于是两个人开始制作起新的电话装置来。
1876年3月10日,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贝尔和沃森象往常
一样,早早地来到实验室,进行他们新的一天的工作。
他们刚刚把线路拉好,
贝尔一不小心,浸泡设备的硫酸溅到了腿上,他痛得忍不住大叫起来:沃森,
快来帮我!另一个房间中的沃森竟从电话中听到了贝尔的喊声,他简直不敢相
信自己的耳朵,急忙跑过来向贝尔报告了一这情况。
贝尔忘记了腿上的疼痛,
亲自跑到另一房间试听,果然听见了沃森发出的声音。
贝尔万分激动,他们终
于获得了成功。
成功来的是那么的突然,却又是那么的必然,坚持不懈的努力
终于获得了回报。
一时间,所有的苦恼、所有的艰辛、所有的痛苦在这巨大的
喜悦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沃森,快来帮我!就是这句求助声成了人类利用
电话所传递的第一句话。
贝尔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
重大的日子,朋友们各自留在家中,不用出门也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1876年5月,美国在费城举办纪念独立一百年博览会。
贝尔把他刚刚发明
出来的电话机带到了博览会。
开始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直
到博览会的最后一天,巴西国王彼德罗应邀前来参观,国王对贝尔的发明很好奇,就拿起听筒放在耳朵上,国王陛下,欢迎您来参观。
当他从听筒里听到声
音后不禁大声惊呼:啊!我的上帝,它说话了!国王的喊声一下子惊动了整个
博览会上的人们,电话机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
经过专家们的鉴定,电话机成
了这届博览会最重要的成果。
博览会的评委之一威廉汤斯森爵士写道:有了这
种设计精巧、功效显著的装置,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贝尔先生将给
我们带来传送话音的方法,可以将欢声笑语尽情地通过导线送入数英里之外的
千百只耳朵里。
通过这届博览会,贝尔和他的电话机一下子名声大噪,但仍有很多人对电
话机存有偏见和疑虑,以为电话只不过是和儿童玩具差不多的东西。
电报公司
怕害电话机的出现会影响电报的地位,对贝尔的发明竭力诋毁。
面对种种非难,贝尔毫不气馁,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让事实来说话。
为了推广他的发明,贝
尔在美国各大州以及世界各地奔走宣传,巡回表演。
甚至新婚的蜜月旅行期间
也不忘带上他的发明去给英国女王演示。
在他不遗余力的努力下,人们终于逐
渐认识到了他的发明的巨大作用。
到了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与纽约之间架设了世界上第一条320公里长的长途电话线,电话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为广大民
众服务。
1880年,贝尔电话公司成立了,电话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到19xx 年,仅在美国电话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700万部。
在世界各地,我们到处都可
以听到电话铃声。
正如贝尔自己所说,电话是永不间断的歌声。
贝尔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和高尚的品格,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敬仰。
19xx年
8月2日,75岁的贝尔去逝了。
在为贝尔举行葬礼期间,全美国2000万部电话全部沉默了,人们以此来表示对这位伟大发明家的哀悼和怀念。
直到今天,在
波士顿司法大街109号当年贝尔发明电话的房间门口,还钉着一块铜牌,上面
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此诞生。
贝尔电话机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能说明清楚,我们先来谈一谈声音
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无时无刻、无处无地不
存在着声音。
弹奏乐器可以发声,机器发动可以发声,物体碰撞也可以发声,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振动。
如果我们用手去摸正在发声的物体,比如刚刚敲过的铜锣或正在响着的电铃,我们就会感觉到它的振动。
可见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是靠空气作为媒介。
当物体
振动时会不断推动周围空气运动,也就是说物体把振动传递给了周围空气,于
是这种振动就在空气中传播开去,就象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一粒石子,水波就
会以石子的落点为中心向四周湖面传播开去一样。
当空气的振动传到我们耳朵
里时,耳内的鼓膜也随着振动起来,周围的神经感受到这种振动并把它传到神
经中枢,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为什么不能直接利用声音进行通信呢?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能量损耗很大,不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我们有体会,当说话人距离较远时,他的声音也
就模糊不清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贝尔电话机是怎么工作的。
贝尔的电话机可以分成两部分:送话器和受话器。
送话器上面盖有一片薄薄的有弹性的金属膜片,膜片下面是装有导电粒子
的金属盒,金属盒并不直接与导电粒子接触,而是通过中间的导电粒子才能接通。
导电粒子有一个特性:当他们之间的接触比较疏松时,导电能力就减弱,
对电流的阻力增大。
我们对着送话器说话时,声波产生的压力使金属膜片产生
振动,膜片下面的导电粒子也就随着膜片的振动时紧时松,它所呈现的电阻也
就时小时大。
如果在送话器两端加上恒定电压,根据欧姆定律I=V/R,I是电路
中电流,R电阻,V是电压,那么流过导线的电流就会随着导电粒子电阻的变
化而变化,也就是随着膜片的振动而变化。
从根本上说,就是随着我们人说话
声音的强弱声调的高低而变化。
这种电流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导线传递到较远的
地方。
受话器内部也有一个金属膜片,安置在一块马蹄形电磁铁上。
当送话器产
生的振动电流沿导线传递过来后,就要流过电磁铁上的感应线圈,变化的电流
就会使电磁铁产生变化的磁场。
由于受到电磁铁变化的吸力,金属膜片会产生
和电流振荡频率相同的振动,并激起周围空气振动,因而还原出说话人的声音。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5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了,联系的发生有很多种,你觉得最普遍的是哪种?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电话的发明。
3、板书课题:《电话的发明》(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偶、沃、舍、艰、检、效、导、端、另、应、悦、启、配、拆、硫
(4)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偶然、肥沃、农舍、艰苦、检验、效果、导线、
一端、另一端、反应、悦耳、启发、器配、拆掉、硫酸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①齐读第1自然段。
②介绍亚历山大贝尔
(3)在小组中学习:
①指名接读课文28自然段。
②在小组中接读28自然段,讨论: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③指名说说。
④齐读28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自由说说: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②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1、通讯
热爱科学
电话的发明
勇于探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11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难点:
1、书写偶、艰、检、效、导、另、悦、启、配、拆11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电话的发明》。
2、出示11个生字,学生认读。
(开火车)
偶、沃、舍、艰、检、效、导、端、另、应、悦、启、配、拆、硫3、出示生词,男、女同学接读。
偶然、肥沃、农舍、艰苦、检验、效果、导线、
一端、另一端、反应、悦耳、启发、器配、拆掉、硫酸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偶、艰、检、效、导、另、悦、启、配、拆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偶然、检验、悦耳、启发、欣喜若狂、()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11、通讯
电话的发明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篇4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
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
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这些木
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
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
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
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
粉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
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
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
具的一大进步。
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
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
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
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建筑和雕刻
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
《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
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
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多种,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主要有:
(1)机封。
《礼记檀弓》记他设计出机封,用机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
其技巧令人信服。
但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被采纳。
(2)农业机具。
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采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
《世本》说鲁班制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说他制做了砻、磨、碾子,
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另外,《古史考》股市靠记鲁班制做了铲。
(3)木工工具。
古代的许多器具是木制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对木匠来说十
分重要。
《物原器原》说鲁班制做了■、钻、■括(矫正木材弯曲的工具)。
《鲁班经》还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称为鲁班尺,说明古代工匠认为曲尺是鲁班发明的,但这只是传说,曲尺在鲁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4)锁钥。
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
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
蠡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能代替人的看守。
(5)兵器。
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
《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
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
船进攻就推拒它。
《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
攻城。
(6)仿生机械。
《墨子鲁问》又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可以飞三天。
另据
《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
《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
说他制做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7)雕刻。
《述异记》记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大概是最早的石
刻地图。
此外,古时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8)土木建筑。
《事物纪原》和《物原室原》都说鲁班创制铺首,即安装门
环的底座。
古时民间还传说他主持造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
淋而发明了伞。
当然,有些传说可能与史实有出入,但却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篇5
贝尔发明的原始电话机,技术还非常粗糙,听筒里传来的话音很不清楚。
因此,这种电话机很快就得到了改进。
首先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和休斯改进了导电粒子的成份,他们采用的是从烟
煤中提取的碳精粉。
碳精粉是导电体又具有良好的弹性,很适合用来做导电粒子。
采用了这种新材料碳精粉后,电流对声音的变化变得更加敏感了,因此,
用电话交谈时语音也就清晰了许多。
语音变成电信号后,就由电信号来传播,但电信号经过长距离传送会不断
地损失能量。
当传送距离较长时,受话器收到的电信号已经相当微弱,由此微
弱的信号转变的声音就模糊不清,怎么办呢?很明显,要设法减少电路中信号
的衰减。
人们在早期采用的办法是给电路增加电感。
增加电感的想法最早是在1887年由英国人奥利弗.亥维赛提出的,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增加电感会
影响信号的传输效果,但亥维赛不拘泥于传统的观点,大胆创新,这种精神是
难能可贵的。
纵观科学发展史,许多伟大成就都是对那些似是而非而人们又习
以为常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陈旧观念的反叛而取得的。
亥维赛建议的实践者美国科学家普平在电话电路上每隔大约一公里串接一
个加感线圈,这样经过无数次加感,电信号的衰减明显减少了。
而且,电缆也
可以做得细一点了。
19xx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就是将电信
号进行放大,因此也就找到了一种更好的解决线路中信号衰减问题的办法在线
路中安放电话增音机。
因为加感是有副作用的,信号经过加感电路时,频带的
边缘会发生变化,结果是语音变得失真,但增音机的出现使得这种现象得到一
些改善。
早期的电话机属于磁石式电话机,主要由送话器、受话器、手摇发电机、
电铃、干电池等几部分构成。
通信的电能是由自备的干电池提供,而振铃电能则由手摇发电机提供。
我
们在许多古老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镜头。
在打电话时,先取下话机,然后用
力摇动手柄,之后再进行通话,这就是用手摇发电机摇响受话方的振铃。
因为
这种手摇发电机上有两块永久磁铁,所以把它称作磁石式电话机。
这种电话机
由于不需要外接电源,所以在那些没有交流电的偏远地区或者在军事上的用途
还是很大的。
后来,美国科学家安德斯设计了一种新的电话机,这种电话机不用自带电池,也没有手摇发电机,所用电源由电话局统一供给,我们称这种电话机为共
电式电话机。
共电式电话机和磁石式电话机相比,结构简单,成本也相对降低。
电话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无论在其性能、结
构以及外型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找不到始祖电话机的影子啦。
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案篇6
无线电话主要是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
如果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位置是固
定的,那当然很好办,只要发射的功率足够大,能够覆盖接收机所处的区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