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局战略意义

合集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区域。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教育、就业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的产业基础。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还体现在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区域间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建设。

京津冀三地可以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和标准,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还体现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

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能力。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三地间的教育合作和人才流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还表现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流动和就业问题一直存在。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就业机会的共享和平衡发展,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减少城市间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差距。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的意义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民生改善方面。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的民俗风情。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三地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了提高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在国家层面上推出的一项综合性发展战略。

该战略旨在通过实现区域间资源协调、经济共同繁荣、环境资源保护与改善以及政策协调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深入理解该战略,以下从战略重要性、实施目标、主要举措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战略重要性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融合。

京津冀地区具有重要的国家地域位置和经济发展基础,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战略价值的地区之一,发挥着对中国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优化区域空间环境等,促进整个地区又快又好地发展起来。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以增强区域内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该战略提出了“共同繁荣”这一目标,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能够夯实全国竞争力。

此外,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有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从而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人口、产业和城市间的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差距、地域差别较大,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而增加社会矛盾。

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城市等各方面的均衡,进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区域内的竞争力,实现共同繁荣。

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共享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宣传京津冀的形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等,众多前提内容。

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构建京津冀产业分布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多元发展。

促进互联、高端制造、传统、现代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3. 建设城市群,提高区域城市的功能和吸引力。

通过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城市规制,减少城镇人口密集度,为未来城市化和人口流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源于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瓶颈。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集中的城市群之一。

这一地区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非突然的举措,而是在长期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北京、天津和河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间联系紧密,互相依存。

促进这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也将推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

通过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可以让京津冀地区发展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目的和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协同发展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政府推动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

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的意义、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方案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京津冀地区资源禀赋各异,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京津冀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三地紧密相连,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二、方案目标1.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协同发展,优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形成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促进人才流动:打破行政边界,促进京津冀地区的人才流动,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

三、方案实施路径1.加强政策协调: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政策协调机制,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推动产业对接: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对接,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3.搭建平台机制:建立京津冀地区合作的平台机制,如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等,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面临的挑战1.行政障碍:京津冀地区行政边界明显,行政管理体制不一致,可能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2.产业差异: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协同发展面临产业差异调整的挑战。

3.环境压力: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4.人才流动:京津冀地区人才流动存在一定的制度和文化障碍,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流动的政策与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2015年08月23日10:38来源:新华社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就此,记者采访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题1】请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大思路、大战略,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意义重大,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围绕科学定位抓紧规划编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接续、区域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把这项战略工程抓实抓好。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大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发展中心。

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何在呢?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科技力量,而天津作为直辖市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区域,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将三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有效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非首都功能压力巨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一些非政治和文化功能可以逐渐向津冀地区转移,减轻北京的压力,优化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质量。

同时,津冀地区也有机会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和人才的流动,促进城市间的互补。

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尤为重要。

目前,这一地区的交通状况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不畅等。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优化,提高区域内的快速交通网络,实现快速便捷的区域交通连接。

这不仅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

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高科技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上取得突破。

这不仅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最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凸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环境治理的统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指中国政府在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之一。

为了协同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下面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一战略的内涵和重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区域合作。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协同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地区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可以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连接,使得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共建生态文明。

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共性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是什么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之一,而且三地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使得整个地区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改善区域环境。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促进人口流动。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流动,实现人口资源的有机转移和配置,使得人口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地区的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政府重点推进的一个重要战略,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改善区域环境、促进人口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范文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范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篇一京津冀协同发展_挑战与困境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其协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挑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区域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挑战1.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2. 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滞后,如何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尽管京津冀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难度。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 体制机制问题: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机制差异可能成为阻碍协同发展的因素。

如何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区域内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对策1.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同时,加强跨区域的环境治理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2. 推动区域均衡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4.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协调。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范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其协同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文将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加强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其次,有助于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再次,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最后,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一)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要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二)区域政策研究区域政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其次,要完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产业、人才等各方面政策。

此外,还要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督,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四、具体措施与实施路径(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

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实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同时,要加强城市内部交通设施建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促进地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发展中心之一,其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和基础1.1 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优势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中心位置,北邻燕山,东北依京津唐平原,南临太行山脉,西接太行山麓,是中国较为集中的地理区域之一。

其地理位置在全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而愈发凸显,京津冀一体化将大幅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1.2 区域协同作用的明显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多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非常重要。

要想实现区域协同效应,必须要建立可行的合作机制,实现相互联动,进一步加强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2.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局限和挑战2.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75.3%,这一数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7.3个百分点。

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一些城市却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高端产业容易集中在北京,过去一直以石家庄、唐山为中心的河北中南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中低端产业过剩等问题。

2.2 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虽然京津冀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铁路、市域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但是交通拥堵情况依然较为突出。

特别是在京津城际铁路贯通后,出现了大量通勤者,人口迁移加速,地区交通难度也在不断加剧。

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建议3.1 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强政策协调,推动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需,建设更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全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

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首都自身发展关系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本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题和主线“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源头和主题。

2014年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这一主题的首位度和管总作用。

从正面看,我们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从反面看,就是怎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三地解决各自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主题,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内在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这一变革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演进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会贯通,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以贯之的主线,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紧扣主题、围绕主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绿色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1. 京津冀协同发展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呀!就好比一个团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赢得比赛不是吗?比如北京的科技优势、天津的港口资源、河北的广阔腹地,它们相互配合,能创造出多大的能量啊!这意义简直太大了!2. 京津冀协同发展难道不是给咱老百姓带来超多好处吗?你看,交通更便利了,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去三地就跟在一个城市里转悠似的。

就说现在去天津吃个小吃,去河北度个假,多方便呀!3.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是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啊!想想看,就像飞机有了强大的动力,能飞多高多远。

三地的产业协同发展,会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带来多少发展机遇呀!4. 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太深远了,就像为未来种下了一棵参天大树!比如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让我们能享受更美的蓝天绿水,这多棒啊!5.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就是让三地紧密相连吗?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河北为京津提供资源支持,京津带动河北发展,这多和谐呀!你说意义大不大?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么了不起的战略呀!简直就像给区域发展注入了神奇的魔力。

像一些新兴产业在三地之间流动发展,那发展速度简直了!7.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不容小觑啊!它就像一艘大船,带着三地一起驶向繁荣的彼岸。

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8.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还用说吗?那简直是显而易见的呀!就像一个拼图,把三地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想想那些因为协同发展而兴起的产业园区,多厉害呀!9. 京津冀协同发展真的是太关键了呀!就好像给区域发展安上了翅膀。

你看那些因为协同发展而实现跨越的企业,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10.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那可是杠杠的呀!这是在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呀!就像建房子,三地一起努力,把这个大房子建得稳稳当当、漂漂亮亮的!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重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和好处,我们要全力支持和参与呀!。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及路径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及路径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及路径作者:刘书怀来源:《前线》2016年第02期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规划纲要”确立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相关政策,为京津冀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完善以及市场一体化等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刻领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为时不多。

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极,以期辐射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京津冀是我国东部地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完全应当而且也有条件积极发挥增长极的作用。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内涵式和集约型发展、推动整个京津冀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战略重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拉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我国国内经济形势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与旧常态主要表现在四个变化:一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模式由主要追求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增长型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发展型模式转变。

同时还将显现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趋势性变化。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共同协作,形成高效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在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当前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而来。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了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为了集中资源、优化布局、改善环境、提高效益,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升级、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理论研究、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等工作,确保战略顺利落实。

要求各地方政府克服短视行为和地方利益,纵观全局、统筹规划,共同协商决策、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为了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工作之一。

京津冀地区各自具备着不同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比如北京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港口城市,河北则是工业大省和农业重镇。

要推动各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交易和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交通枢纽,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建设,打造成为连接京津冀各地的便捷通道和良好的城市群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产业升级转型是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

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首都自身发展关系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本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题和主线“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源头和主题。

2014年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这一主题的首位度和管总作用。

从正面看,我们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从反面看,就是怎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三地解决各自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主题,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内在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这一变革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演进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会贯通,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以贯之的主线,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紧扣主题、围绕主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绿色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京津冀一体化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意义LT域,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京津冀要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三地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是唯一选择。

认识来源于现实,先看北京:一个大城市病治理了多年,越治越严重。

就人口而言,按2004年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人口不能超过1800万,结果呢?2012年就突破了2100万。

再看污染,全国雾霾最严重城市前10名中总少不了北京。

于是北京市民戏称他们长期陷入“十面霾伏”,出门最好是“自强不吸”;还有交通拥堵,更是名声远扬,许多人称北京是世界级“首堵”。

更有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生活服务等一系列巨大压力,北京自身已无释放压力的空间。

北京市委书记每谈及此,总以“令人揪心”来表达无法释怀的感慨。

他表示,跳出北京,站在京津冀全局协同发展空间上看,北京的许多现实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再看河北,地域辽阔,是京津面积总和的6.3倍,但经济实力却很薄弱,年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60元是北京的17.8%、天津的22.9%、全国的63.1%。

同样是村支书,北京那边月薪3000多元,河北这边月薪400多元。

一路之隔,差距之大,恍若两个世界。

再看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区域经济:京津冀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5%,是珠三角的63.6%。

而从国土面积看,京津冀总面积比长三角总面积大0.8万平方公里,比珠三角总面积大5倍。

如果用国际视野来比较,差距则更明显:东京、巴黎经济圈占全国GDP的30%左右、首尔占全国GDP 的60%左右、伦敦占80%以上,我们的京津冀经济圈仅占全国GDP的10.9%,差距之大令人震惊,但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曾被人称之为“北方经济中心”,但与北京相比仍感到缺乏首都北京那种大得惊人的吸引力。

比如航空客运,去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完成1000万人次,而北京的首都机场同期客运量却高达8371.2万人次,三条跑道均已饱和。

再比如金融中心这个天津人为实现心中多年梦想,付出了所有的招数去邀约,可那些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却依然稳稳地坐镇北京,没有一点去天津落户的迹象……怎么办?发展中的京津冀各有各的坡和坎,独立前行,进展缓慢,惟有抱团取暖方能攻坚克难、快速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意义首先,京津冀一体化有助于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大以及制度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一体化促进了三地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其次,京津冀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区域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效率。

随着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凸显,给区域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

一体化可以强化三地之间的交通衔接和协同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提高区域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效能,为居民与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推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

第三,京津冀一体化对于促进区域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和规划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如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用地不合理等问题。

一体化将加强三地的城市规划协调和统一,推动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此外,京津冀一体化也有利于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通过一体化,可以加强三地之间的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合作,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区域间环境质量的协调提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综上所述,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价值。

通过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推进城市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一体化可以实现三地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摘要】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引言部分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其在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着,在正文部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沿革、目标规划、政策措施、推动机制和成效展望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意义、重要性、历史沿革、目标规划、政策措施、推动机制、成效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梦、重要意义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由于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问题,京津冀地区仍然存在许多瓶颈和挑战,需要通过协同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京津冀地区交通互联、产业互补、人口流动等特点,使得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京津冀三地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互补性,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

作为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天津和河北作为重要的支撑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是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对区域不平衡不协调发展问题的战略性解决方案,具有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英文回答: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Jing-Jin-Ji)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1.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Jing-Jin-Ji region comprises three of China's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and provinces. Coordinating their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economic integration,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reate a more competitive regional economy.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region has been plagued by air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oordinated efforts can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duce emissions, and improve air and water quality.3. Social Equity: Disparities in income and development exist between the three jurisdictions. Coordinateddevelopment can help bridge these gaps, ensuring that all residents have equal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4.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he region needs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water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its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expansion. Coordinated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can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nd interconnected infrastructure network.5.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Jing-Jin-Ji region isa gateway to China's northern regions and a hub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n enhance the region'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6. National Security: The region is home to major transportation nodes, military installations, and critical industr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n improve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response to potential security threats.中文回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1. 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地区包含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城市和省份之一。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发言材料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发言材料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向大家介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布局之一。

本次发言,我将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目标与意义、推进的重点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首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具有最大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发达的城市群。

然而,由于发展不平衡、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京津冀地区发展存在着诸多瓶颈。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京津冀地区整体竞争力,中央政府决定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其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推动京津冀地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市发展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通过打破行政边界、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其次,要深化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等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联动的新格局。

再次,要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交通物流的高效便捷性,打造京津冀地区的交通枢纽。

此外,还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好的有机结合。

然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资源投入,需要解决行政体制机制的问题,加强各级政府合作与协同。

其次,京津冀地区资源禀赋不均,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还需要解决好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为了顺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形成合力,解决好行政体制机制的问题,制定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局战略意义作者:周京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04期[摘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有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有助于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型区域经济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有助于基于产业层面和机制创新层面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有助于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建成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非核心功能大城市病经济增长极生态环境治理[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根治“大城市病”北京作为多功能首都城市,在经济发展领域拥有极强的“虹吸效应”,并进一步增强了首都经济功能,再加上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紧张、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问题,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和首都的国际形象。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消除首都“虹吸效应”导致的“大城市病”。

“虹吸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效应的极端表现形式。

所谓极化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向某一城市或地区单向流动的集聚效应。

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其本身产生的极强的集聚效应的结果。

北京作为我国超大城市的代表,其所拥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正是在这两种功能的推动下,北京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得到了强化,并最终形成对周边区域的“虹吸效应”。

首都的“虹吸效应”包括产业的“虹吸效应”和人口领域的“虹吸效应”。

产业“虹吸效应”或称产业发展领域的“虹吸效应”,它是指受首都地位影响,其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对企业投资具有极大吸引力,从而使区域产业向北京集聚的产业极化效应。

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末,北京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63.1万个,比2008年未增加25.3万个,增长67.0%。

2013年末,北京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资产总量为122.1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加57.4万亿元,增长88.8%。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资产总量中,金融业资产总额最大,达到87.3万亿元,占71.5%,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比分别为9.7%、3.9%、3.3%。

上述数据表明,受首都地位影响,产业发展资金迅速向北京集中,同时也带动了北京非核心产业的快速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产业发展“虹吸效应”的推动下,北京市人口领域的“虹吸效应”也日趋严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为704.5万人,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

此外,2014年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比2010年增长16.21%。

由于北京的首都优势,再加上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所带来的较高的就业承载能力,使得北京人口“虹吸效应”呈现增强的态势。

产业“虹吸效应”引起的产业过度集聚,尤其是非核心产业过度集聚,不仅导致北京市低端产业人口占比过大,加重了人口拥挤程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环境压力,使北京市“大城市病”问题更加突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的重点是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消除北京的产业与人口的“虹吸效应”,这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所面临的“大城市病”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消除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大城市病”。

特大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在形成城市中心的同时,也将随着集聚经济扩散效应的增强而在城市中心外围形成多个产业集聚中心,从而推动人口向外围扩散,特大城市也因此从单中心城市转变为多中心城市。

由此可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具有显著的多中心结构特征,以此来分散人口和就业,降低人口拥挤度和交通拥堵水平。

在就业空间结构方面,目前北京除了城市中心区外,在其周边共有5个就业次中心,说明北京具有多中心城市特征。

然而,从就业次中心的区位来看,4个就业次中心分布在三环路和四环路沿线,位于远郊区的就业次中心只有1个。

这意味着就业次中心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近,就业人口仍然集中在二环到四环之间,其在缓解人口拥挤和交通拥堵方面没有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公共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也极为突出。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北京市教委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高校在校学生和教职工数为102万人,分功能区看,中心城区为85.3万人,占全市总量的83.6%;分隶属关系看,央属高校为63.5万人,占62.2%。

央属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为58.4万人,占中心城区高校人数的68.5%,占央属高校人数的92%。

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北京市卫计委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医院共有647个,从业人员21.5万人。

其中,中心城区医院数为438家,占全市总量的67.7%,医院从业人员为17.1万人,占全市的79.5%。

驻京部队的15家三级甲等医院全部位于中心城区,涉及从业人员3.6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有近一半的三级医院分布在三环以内,这些医院的就诊人数占北京市比重超过7成。

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公共资源配置空间结构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中心城区人口过度拥挤、交通流量过大等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北京的首都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意味着那些高污染、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将被疏解到北京周边或其他地区。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指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该纲要的指导下,北京市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这将极大优化北京空间结构。

为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京津冀三地正在探索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津冀均衡配置的机制。

上述推动北京就业空间结构、公共资源配置空间结构优化政策的落实,将极大地缓解北京市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对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有助于解决产生“大城市病”的体制机制问题。

“大城市病”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建立疏堵结合的体制机制,包括政府激励机制和市场推动机制两个方面。

政府激励机制是指地方政府要有动力实施解决“大城市病”的疏堵结合的政策,如产业疏解政策、公共资源的共享政策等。

市场推动机制是指在人口流动、交通拥堵和环境治理方面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尚未建立完善的疏堵结合的体制机制。

在政府激励机制方面,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偏重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即GDP增长率,这使得地方政府及官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上,其结果是北京城市中心区集聚了大量的非核心产业。

此外,虽然北京拥有大量的高质量公共资源,但相对于来自全国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的需求,北京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尚有不足。

在缺少政府激励机制下,北京市公共服务供给只能在本地区小规模扩展,无法通过公共服务机构的扩散来疏解北京市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市场推动机制方面,北京市在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尚未将价格机制引入治理体系中。

如,在人口拥挤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为降低人口拥挤水平,可按照家庭及企业对人口密度值的贡献度缴纳人口拥挤费。

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正是由于缺少市场推动机制,现有的经济政策难以阻止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中心城区,同时市场主体没有动力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其他地区疏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构建区域产业链、协调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上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区域之间的协调与互补,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条块分割、各省市各自为政的格局,建立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和市场推动机制。

上述机制实施的一个核心目标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这相当于在北京城市发展领域构建了疏堵结合的机制,有助于各类经济要素在北京地区实现有效配置,在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方面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

城市群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联合一体,并通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共同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会生活空间网络。

几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可进一步构成国家层面的经济圈,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京津冀城市群处于首都经济圈内,是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缺少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条件下,京津冀城市间经济活动的竞争大于合作,京津冀城市群竞争力和影响力严重不足,使其难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体系。

城市群结构体系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产业结构按照协同发展机制而构成的有机体系。

其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城市群内社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空间反映,由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组成;城市群规模结构是指城市群内的城市规模按照互补性原则进行配置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群内各城市按照承载力水平、要素禀赋水平及产业发展潜力所确定的产业结构。

近些年,京津冀城市群一直处于持续发展中,但没有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那样迅速崛起,更没有形成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都市区城市群比肩的环北京都市区城市群,其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城市群结构体系不完善,使得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没有形成互为推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