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18 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蹇叔为什么预测到儿子“必死是间”? 答案 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会成功。②崤山是秦军袭击郑国的必 经之路,有南北两座山头,地势险要,适合打伏击。
参考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 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 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 一定会获得全胜。”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 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
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 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 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满足
)之有?既东.
(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郑,又欲肆.( 延伸,扩张 )其西封,若
不阙.( 侵损,削减,扩张)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连词,表目的 )利晋,唯.
( 表示希望、祈请 )君图.( 考虑,谋划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 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答案 B 解析 B项理解有误,原文“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意思 是,(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 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 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 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1)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4)既东封.郑 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6)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4.古今异义
答案 B 解析 B项,“其谁不知”中的“其”意思是“难道”,“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意 思是“大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 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 送秦师。 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 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 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 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 灾难。 D.晋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 上天送给晋国攻打秦国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 之”相呼应。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 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 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 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 叛逆念头。况且行军千里,难道有谁不知道吗?”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 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 代词,这件事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增加
)邻?邻之厚.
( 变得雄厚 ),君之薄.( 变得薄弱 )也。若舍.( 放弃 )郑
以.为.( 把它作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
君尝.( 曾经 )为.( 动词,给予 )晋君赐.( 恩惠 )矣,许.
( 答应 )君焦、瑕,朝济.( 渡河 )而夕设.版.( 筑防御工事 )
武见.(⑧ 拜见
)秦君,师.(⑨ 秦国军队 )必.(⑩ 一定
)
退。”公从.( 听从
)之。辞.( 推辞,拒绝 )曰:“臣之壮.
( 壮年
)也,犹.( 尚且
) 不如示确定
)。”公曰:“吾不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这
)寡人之过也。然.( 然而 )
链接高考
判断下列对文化常识词语解说的正误。 (1)(2019·全国Ⅱ卷)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 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 ) (2)(2019·全国Ⅲ卷)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 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 ) 解析 “三晋”是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称。春秋末,晋国被韩、 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各立为国,史称“三家分晋”。
(1)行.李.之往来
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把……作为。 今义:认为。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个人,指秦穆公。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共其乏.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形容词,见识短浅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动词,答应 (4)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名词,表处所
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约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 (5)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在那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从哪里
3.词类活用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2)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2.一词多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动词,没有 (1)微 则名微而众寡 形容词,细小、细微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副词,稍微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动词,把……当作边邑 (2)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名词,边远的地方
古义: 缺少的资粮。 今义:精神不佳。
5.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 这是我的过错呀。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译文: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译文: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文本精读透解字词
通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晋侯.、秦伯.(① 侯、伯,古代爵位名称 )围郑,以.(② 介词,因为 )
其无.礼.于.晋.(③ 对晋国无礼 ),且贰.(④ 同时亲附,从属二主 )于楚
也。晋军.(⑤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 如果 )使.(⑦ 派遣 )烛之
郑亡,子.( 您
)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肯定语气 )。”许.
( 答应
)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已经
)知亡矣。
若.( 假使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自言冒昧的谦辞
)以.
( 介词,用
)烦执.事.(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 越过
)国以鄙远.( 远地,指郑国 ),君知其.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
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
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
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
(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6)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6.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
由:“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
(2)烛之武被求着出使时,说的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满的话是
戍守
)之,乃.
( 于是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没有
)夫.人.
( 那个人,指秦穆公 )之力不及此。因.( 依靠
)人之力而
敝.( 损害
)之,不仁.(
仁义
);失其所与.
( 结交,同盟 ),不知;以乱易.( 取代
)整,不武。吾其.
( 表示祈使 )还也。”亦去.( 离开
)之。
梳理整合知识归类
教考衔接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
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 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 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 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 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 尔墓之木拱矣。”
“ 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 ; 今老矣 , 无能为也已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的句子
是“ 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子 , 是寡人之过也 ”。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 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
”。
7.文化常识 (1)爵位: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 周代实行分封制,以周天子为至尊,以下分封五等诸侯,即公、侯、伯、子、 男。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执事: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大夫:①爵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又有上、中、 下之分。战国秦至汉代实行二十等爵,大夫为第五级。此外有官大夫、公 大夫等。②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 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 大夫等,至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皆废。
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
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
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
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答案 A 解析 “秦师”是“轻而无礼”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秦师轻而无礼”是 “必败”的依据,所以“礼”后面停顿,排除B、C两项。“又”是连词,一般用于 句首,前面停顿;“谋”是“谋略”的意思,“不能”修饰限制“谋”,中间不需要断开, 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字含义相同。 B.“其谁不知”与“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超乘者三百乘”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D.“未报秦施”与“今王发政施仁”(《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施”字含义 不同。
(节选自《左传·僖公》,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8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下册
语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透解字词 梳理整合知识归类 教考衔接拓展运用
《左传》 作家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 《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通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 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 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