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doc2

合集下载

第2章 毛坯及余量

第2章  毛坯及余量

第2章 毛坯及余量2.1毛坯的加工余量2.1.1加工余量的基本概念加工余量是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去的材料厚度。

加工余量主要分为工序余量和加工总余量两种。

(1)工序余量工序余量是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即在一道工序中从某一加工表面切除的材料厚度。

对于非对称的加工表面(如图2-1a 、b 所示的平面),加工余量是单边余量,它等于实际切除材料的厚度。

对于外表面: Z i =l i -1-l i 对于内表面: Z i = l i -l i -1 式中 Z i ——本工序的加工余量; l i -1——上工序的工序尺寸; l i ——本工序的工序尺寸。

对于内孔、外圆等回转表面(如图2-1c 、d 所示),其加工余量是双边余量,即相邻两工序的直径差。

对于外圆表面: 2Z i =d i -1-d i 对于内圆表面: 2Z i = D i -D i -1 式中 2Z i ——本工序直径上的加工余量; d i -1、D i -1——上工序的直径尺寸; d i 、D i ——本工序的直径尺寸。

a) b)c) d)图2-1 加工余量(2)加工总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之差称为表面的加工总余量。

加工总余量与工序余量的关系为:n012n i i 1Z Z Z Z Z ==+++=∑式中 Z 0——加工总余量;Z i——工序余量。

(3)最大余量、最小余量、余量公差由于毛坯制造和各工序尺寸都有误差,各工序实际切除的余量值是变动的,所以加工余量又分为公称余量、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

相邻两工序的基本尺寸之差即是公称余量。

为了便于加工,工序尺寸都按“入体原则”标注极限偏差,即按被包容面取上偏差为零;包容面取下偏差为零。

毛坯尺寸则按双向布置上、下偏差。

工序余量与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关系见图2-2。

余量的公差为:T z=Z max-Z min= T i+ T i-1式中Z max——工序最大余量;Z min——工序最小余量;T i——本工序尺寸的公差;T i-1——上工序尺寸的公差。

第2章 2.2 2.2.2 反证法

第2章 2.2 2.2.2 反证法

2.2.2反证法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易混点)2.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数学问题.(重点、难点)通过反证法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反证法1.反证法的定义由证明p⇒q转向证明:¬q⇒r⇒…⇒t,t与假设矛盾,或与某个真命题矛盾,从而判定¬q为假,推出q为真的方法,叫做反证法.2.常见的几种矛盾(1)与假设矛盾;(2)与数学公理、定理、公式、定义或已被证明了的结论矛盾;(3)与公认的简单事实矛盾(例如,导出0=1,0≠0之类的矛盾).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问题的方法.()(2)反证法的证明过程既可以是合情推理也可以是一种演绎推理.()(3)反证法的实质是否定结论导出矛盾.()[答案](1)√(2)×(3)√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假设正确的是()A.假设三个内角都不大于60°B.假设三个内角都大于60°C.假设三个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D.假设三个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解析]根据反证法的定义,假设是对原命题结论的否定,故假设三个内角都大于60°.[答案] B3.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直线b⊂α,直线c⊂β,b∩a=A,c∥a,求证:b与c是异面直线,若利用反证法证明,则应假设__________.[解析]∵空间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3种:异面、平行、相交,∴应假设b与c平行或相交.[答案]b与c平行或相交利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数,则方程没有整数根”,正确的假设是方程存在实数根x0为() A.整数B.奇数或偶数C.自然数或负整数D.正整数或负整数(2)已知三个正整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不成等差数列.[解析](1)要证明的结论是“方程没有整数根”,故应假设:方程存在实数根x0为整数,故选A.[答案] A(2)证明:假设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即a+c+2ac=4b.又a,b,c成等比数列,所以b2=ac,即b=ac,所以a+c+2ac=4ac,所以a+c-2ac=0,即(a-c)2=0,所以a =c ,从而a =b =c ,所以a ,b ,c 可以成等差数列,这与已知中“a ,b ,c 不成等差数列”相矛盾.原假设错误,故a , b , c 不成等差数列.1.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的适用类型结论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称为否定性命题,此类问题的正面比较模糊,而反面比较具体,适合使用反证法.2.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1.设数列{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S n 是它的前n 项和.求证:数列{S n }不是等比数列.[证明] 假设数列{S n }是等比数列,则S 22=S 1S 3,即a 21(1+q )2=a 1·a 1(1+q +q 2), 因为a 1≠0,所以(1+q )2=1+q +q 2,即q =0,这与公比q ≠0矛盾.所以数列{S n }不是等比数列.利用反证法证明存在性命题于14.[思路探究] “不能都大于”的含义为“至少有一个小于或等于”其对立面为“全部大于”.[解] 假设(1-a )b ,(1-b )c ,(1-c )a 都大于14. ∵a ,b ,c ∈(0,1),∴1-a >0,1-b >0,1-c >0.∴(1-a )+b 2≥(1-a )b >14=12.同理(1-b )+c 2>12,(1-c )+a 2>12. 三式相加得(1-a )+b 2+(1-b )+c 2+(1-c )+a 2>32, 即32>32,矛盾.所以(1-a )b ,(1-b )c ,(1-c )a 不能都大于14.应用反证法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当命题中出现“至多”“至少”等词语时,直接证明不易入手且讨论较复杂.这时,可用反证法证明,证明时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如下:2.已知a ,b ,c ,d ∈R ,且a +b =c +d =1,ac +bd >1,求证:a ,b ,c ,d 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证明] 假设a ,b ,c ,d 都是非负数,因为a +b =c +d =1,所以(a +b )(c +d )=1.又(a+b)(c+d)=ac+bd+ad+bc≥ac+bd,所以ac+bd≤1,这与已知ac+bd>1矛盾,所以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利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反证法解题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否定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结论正确.【例3】已知直线m与直线a和b分别交于A,B两点,且a∥b.求证:过a,b,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思路探究]“有且只有”表示“存在且唯一”,因此在证明时,要分别从存在性和唯一性两方面来考虑.[解]因为a∥b,所以过a,b有一个平面α.又因为m∩a=A,m∩b=B,所以A∈a,B∈b,所以A∈α,B∈α.又因为A∈m,B∈m,所以m⊂α,即过a,b,m有一个平面α,如图.假设过a,b,m还有一个平面β异于平面α,则a⊂α,b⊂α,a⊂β,b⊂β,这与a∥b,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矛盾.因此,过a,b,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的一般思路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唯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唯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可先证“存在性”,由于假设“唯一性”结论不成立易导出矛盾,因此可用反证法证其唯一性.3.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连续,且f(a)<0,f(b)>0,且f(x)在[a,b]上单调递增,求证:f(x)在(a,b)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证明]由于f(x)在[a,b]上的图象连续,且f(a)<0,f(b)>0,即f(a)·f(b)<0,所以f(x)在(a,b)内至少存在一个零点,设零点为m,则f(m)=0.假设f(x)在(a,b)内还存在另一个零点n,即f(n)=0,则n≠m.若n>m,则f(n)>f(m),即0>0,矛盾;若n<m,则f(n)<f(m),即0<0,矛盾.因此假设不正确,即f(x)在(a,b)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1.“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的否定正确的为()A.a,b,c都是奇数B.a,b,c都是偶数C.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D.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解析]自然数a,b,c的奇偶性共有四种情形:(1)3个都是奇数;(2)2个奇数,1个偶数;(3)1个奇数,2个偶数;(4)3个都是偶数,所以否定正确的是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答案] D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多有一个钝角”时,反设正确的是()A.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B.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个内角都不是钝角D.三个内角都不是钝角或至少有两个钝角[解析]“至多有一个”即要么一个都没有,要么有一个,故反设为“至少有两个”.[答案] B3.“x=0且y=0”的否定形式为________.[解析]“p且q”的否定形式为“¬p或¬q”.[答案]x≠0或y≠0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________.[解析]“x≠a且x≠b”形式的否定为“x=a或x=b”.[答案]x=a或x=b5.若a,b,c互不相等,证明:三个方程ax2+2bx+c=0,bx2+2cx+a=0,cx2+2ax+b=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证明]假设三个方程中都没有两个相异实根,则Δ1=4b2-4ac≤0,Δ2=4c2-4ab≤0,Δ3=4a2-4bc≤0.相加得a2-2ab+b2+b2-2bc+c2+c2-2ac+a2≤0,(a-b)2+(b-c)2+(c-a)2≤0,∴a=b=c.这与a,b,c互不相等矛盾.∴假设不成立,即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

第2章 对偶问题

第2章  对偶问题

第2章 对偶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一定是原问题;根据对偶问题的性质,当原问题为无界解时,其对偶问题无可行解,反之,当对偶问题无可行解时,其原问题具有无界解; 已知*i y 为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的最优解,若*i y >0,说明在最优生产计划中的i 种资源已完全耗尽;已知*i y 为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的最优解,若*i y =0,说明在最优生产计划中第i 种资源一定有剩余;若某种资源的影子价格等于k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改种资源增加5个单位时,相应的目标函数值将增大5k ;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如某一变量j x 为非基变量,则在原来问题中,无论改变它在目标函数中的系数j c 或在各约束中的相应系数ij a ,反映到最终单纯形表中,除该列数字有变化外,将不会引起其它列数字的变化。

简答题、试述对偶单纯形法的优点及其应用上的局限性。

、试述对偶单纯形法的步骤。

、试解释对偶解的经济含义和影子价格在市场决策中的作用。

、什么是资源的影子价格?同相应的市场价格之间有何区别?以及研究影子价格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a )如果线性规划的原问题存在可行解,则其对偶问题也一定存在可行解; (b )如果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存在可行解,则其原问题也一定无可行解;(c )在互为对偶的一对原问题和对偶问题中,不管原问题是求极大或极小,原问题可行解的目标函数都一定不超过其对偶问题可行解的目标函数。

若某种资源的影子价格等于k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该种资源增加5个单位时,相应的目标函数最大值将增加5k 吗? 已知*i y 为某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最优解中的第i 分量,若*i y =0,能否肯定在最优生产计划种第i 种资源一定有剩余?写出对偶问题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max 102Z x x x =++123123123420,,0x x x x x x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4max 23Z x x x x =+++12341231341324252341,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无约束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4min 3234Z x x x x =+-+1234234123414232343345237420,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无约束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min 567Z x x x =---123123123123531556102050,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无约束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max 25Z x x x =++12312313123235237365,,0x x x x x x x x x x x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max Z x x x =++1231312327664,,0x x x x x x x x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min 423Z x x x =++123123131232562742,0,0x x x x x x x x x x x ++≤++=+≥≤≥无约束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1231231231232242352373..465,,0MinZ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12312312312323231325..34,,0,MinZ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无限制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123123131232423134..40,0,MaxZ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无限制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34512345123451~45275354625..232690,MaxZ x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x =++++++++=⎧⎪++++=⎨⎪≥⎩无限制写出下面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max 52z x x =-+1212123235,0x x x x x x -+≤-+≤≥写出下面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12max 56z x x =+12122553x x x x +=-+≥1x 无限制2,0x ≥设有原始问题123max 325z x x x =++约束条件:12313121232560324204400,,0x x x x x x x x x x ++≤+≤+≤≥写出以上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

第2章 外部效应

第2章 外部效应

第2章外部效应一、习题1.填空题(1)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____或____。

(2)外部效应按照结果来分类可分为____和____。

(3)负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____。

(4)政府用于矫正外部效应的财政措施有_____和____。

(5)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税额同____相等。

2.判断题(1)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产品的买者,还是卖者,都会在其决策中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会给其他人带来益处。

()(2)所有的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影响都可称作外部效应。

()(3)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会同社会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

()(4)在存在负的外部效益的情况下,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5)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下的产量水平总是缺乏效率的。

()3.单项选择题(1)下面关于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的四项论述中,正确的有()。

①正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②负的外部效应是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③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往往会出现供给不足④具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往往会出现供给过多A.1个B.2个C.3个D.4个(2)关于“金钱的外部效应”的论述,正确的是()。

A.因某种物品或服务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而以价格上涨或下降形式给现有消费者带来的影响,称作“金钱的外部效应”B.那些对第三者所造成的无法通过价格或者说不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影响,就是“金钱的外部效应”C.“金钱的外部效应”同样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D.“金钱的外部效应”也在政府要采取措施加以矫正的外部效应范围之列(3)下面对负的外部效应的分析,四种情况中发生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A.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可能也随之增加一倍,外部边际成本保持不变B.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的增加可能大于一倍,外部边际成本递增C.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的增加可能小于一倍,外部边际成本递减D.随着年产量增加一倍,外部总成本的增加可能小于一倍,外部边际成本递增(4)在负的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下列公式成立的是()。

第2章、解析函数

第2章、解析函数

第二章 解析函数本章介绍复变函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解析函数,并给出一个重要的判定方法:柯西黎曼条件。

最后分别介绍一些重要的单值初等解析函数及多值初等函数的分支解析。

第一节 解析函数的概念与柯西-黎曼条件1、复变函数的导数:设()w f z =是在区域D 内确定的单值函数,并且,0z D ∈。

如果极限()000()lim z z f z f z z z →-- 存在,为复数a ,则称)(z f 在0z 处可导或可微,极限a 称为)(z f 在0z 处的导数,记作0()f z ',或0z z dw dz =。

2、解析函数:定义:如果)(z f 在0z 及0z 的某个邻域内处处可导,则称)(z f 在0z 处解析;如果)(z f 在区域D 内处处解析,则我们称)(z f 在D 内解析,也称)(z f 是D 的解析函数。

解析函数的导(函)数一般记为)('z f 或z z f d )(d 。

注1、 此定义也用εδ-语言给出。

注2、 可导必连续注3、解析必可导性,在一个点的可导不一定解析,可导性是一个局部概念,而解析性是一个整体概念;解析函数的四则运算:()f z 和()g x 在区域D 内解析,那么)()(z g z f ±,)()(z g z f ,)(/)(z g z f (分母不为零)也在区域D 内解析,并且有下面的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f z g x f z g z '''±=±[()()])()()()()f zg x f z g z f z g z ''=+2()()()()()()(()0)()()f z f z g z f z g z g z g z g z ''-'=≠复合求导法则:设)(z f =ζ在z 平面上的区域D 内解析,)(ζF w =在ζ平面上的区域1D 内解析,而且当D z ∈时,1)(D z f ∈=ζ,那么复合函数)]([z f F w =在D 内解析,并且有z z f F z z f F d )(d d )(d d )]([d ζζ=求导的例子:(1)如果()f x a =(常数),那么;()0df z dz= (2)z 的任何多项式 n n z a z a a z P +++=...)(10在整个复平面解析,并且有 121...2)('-+++=n n z na z a a z P(4)、在复平面上,任何有理函数,除去使分母为零的点外是解析的,它的导数的求法与z 是实变量时相同。

第2章(2)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第2章(2)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3 由控制系统的方块图求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系统方块图是经典控制中常用的一种用来表示控制系统中各环节、各信号相互关系的图形化的模型,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常为人们采用。

要将系统方块图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表达式,一般可以由下列三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在系统方块图的基础上,将各环节通过等效变换分解,使得整个系统只有标准积分器(1/s )、比例器(k )及其综合器(加法器)组成,这三种基本器件通过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形式组成整个控制系统。

第二步:将上述调整过的方块图中的每个标准积分器(1/s )的输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状态变量i x ,积分器的输入端就是状态变量的一阶导数dtdx i。

第三步:根据调整过的方块图中各信号的关系,可以写出每个状态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从而写出系统的状态方程。

根据需要指定输出变量,即可以从方块图写出系统的输出方程。

例2-5 某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如图2-6所示,试求出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解:该系统主要有一个一阶惯性环节和一个积分器组成。

对于一阶惯性环节,我们可以通过等效变换,转化为一个前向通道为一标准积分器的反馈系统。

图2-6所示方块图经等效变换后如下图所示。

我们取每个积分器的输出端信号为状态变量1x 和2x ,积分器的输入端即1x和2x 。

图2-6 系统方块图从图可得系统状态方程: ()⎪⎪⎩⎪⎪⎨⎧+--=-+-==uT K x T x T K K x K u T K x T x x T K x 112111311311212222111 取y 为系统输出,输出方程为:1x y =写成矢量形式,我们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x y u T K x K K T K x 010********例2-6 求如图2-7(a )所示系统的动态方程。

解:图2-7(a)中第一个环节21++s s 可以分解为⎪⎭⎫ ⎝⎛+-211s ,即分解为两个通道。

第2章 货物垫板

第2章 货物垫板

2. 货物垫板2.1 使用垫板的目的2.1.1 货物垫板一般用于单件重量较大,底面积较小的货物。

使用垫板可以有效扩大货物的接地面积,其目的在于:2.1.1.1 使货物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飞机货舱地板上,从而使货物对飞机货舱地板的压力控制在飞机地板承受力的范围内,保证飞机货舱结构的安全(如图示2-1)。

2.1.1.2 当超重货物装在集装板上时,使用垫板可以保证货物重量均匀的分布在集装板上,保持集装板平展、坚挺不变形,从而避免在装卸飞机过程中因集装板变形造成货舱内的集装器传动系统损坏。

2.1.1.3 保护集装器不受损坏。

2.1.1.4 保证装卸作业顺利进行。

图示2-12.2 有关数据的计算2.2.1 确定是否需要加垫板2.2.1.1 装载每一件超重货物前,必须计算货物对飞机货舱地板的压力,然后将计算结果与飞机货舱的地板承受力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需要加垫板。

当计算结果大于飞机货舱地板承受力时,表示需加垫板,小于则不需要。

飞机货舱地板承受力是指飞机货舱每平方米地板所能够承受的最大重量。

(1)首先计算货物的接地面积。

接地面积是指货物底部与集装器或飞机货舱地板接触部分的面积。

(2)根据货物的接地面积和货物重量计算出单位面积的飞机货舱地板所承受的货物重量。

计算公式为:货物重量(kg)= 货物对飞机的压力强度(kg/m2)。

货物的接地面积(m2)例如,一件重量为5000kg的货物,其底面尺寸为180cm×100cm,由于该件货物底部无任何支撑物,所以其接地面积为1m×1.8m =1.8m2。

从货物的尺寸上判断,该货只能装在飞机的主货舱。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每平方米飞机货舱地板所承受的货物压力为:5000kg= 2778kg/m2 。

(见图示2-2)1.8m×1.0m图示2-2备注:飞机货舱地板承受力的单位为“kg/m2”(千克/平方米),所以计算货物尺寸时应使用“m”(米)作为单位,计算面积时使用m2(平方米)作为单位。

第2章-叠前时间偏移

第2章-叠前时间偏移

第二章叠前时间偏移地震波成像在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位置。

它的作用是使反射波或绕射波返回到产生它们的地下位置,从而得到地下地质构造的精确成像。

从二十世纪60年代偏移过程由计算机实现以来,已从常规偏移即叠后时间偏移发展到了目前的叠前深度偏移。

偏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受油气勘探的实际需求驱动的,同时它又受到人们对偏移成像的认识程度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制约。

常规偏移(即叠后时间偏移)在以往的油气勘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勘探难度的提高,在构造较为复杂或/和强横向变速的地区,基于常规偏移的处理方法再也难见成效。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常规处理是先叠加后偏移,水平叠加过程受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制约,在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这种叠加过程很难实现同相叠加,这样会对波场产生破坏,所以用这种失真了的叠后数据去进行偏移处理难以取得好的成像效果就很自然了。

为了克服非同相叠加给后续偏移带来的麻烦,人们提出使用叠前偏移,即先偏移处理使波场归位,再把同一地下点的偏移波场相叠加。

这样,在横向速度中等变化的较为复杂构造成像中叠前时间偏移可以弥补常规偏移的不足。

另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偏移是建立在均匀介质或水平层状介质的速度模型的基础上的,当速度存在横向变化,或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的情况下,常规偏移不能满足Snell定律,因此不能进行正确的反射波的偏移成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深度偏移。

这样,在强横向变速的一般构造成像中,叠后深度偏移可以弥补常规偏移的不足;而在强横向变速的复杂构造成像中,叠前深度偏移可以弥补常规偏移的不足。

迄今为止,人们已对叠前时间偏移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工作,而对叠前深度偏移也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本章重点讨论叠前时间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将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

近年来,随着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与之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实现叠前时间偏移已成为现实。

目前,国内外有多家地球物理处理公司和计算中心已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部分公司还把叠前时间偏移作为常规处理软件加入到常规处理流程中,使之成为常规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2章 平稳随机过程2

第2章 平稳随机过程2

2.4平稳过程相关函数的性质 2.4.1平稳过程自相关函数的性质1. 0)]([)0(22>==X X t X E R α2.)()(ττ-=X X R R ,自相关函数是偶函数。

)()(ττ-=X X K K ,自协方差函数是偶函数。

证明:3.)()0(τX X R R ≥,即自相关函数在0=τ时具有最大值。

同样)()0(τX X K K ≥,即自协方差也在0=τ时具有最大值。

证明:4.若随机过程)(t X 满足)()(T t X t X +=,称)(t X 是周期平稳过程,其中T 为过程的周期。

周期过程的自相关函数)(τX R 必为周期函数,且与周期过程的周期相同。

证明:5.若)(t X 含有一个周期分量,则)(τX R 也含有一个相同的周期分量。

设)()()(21t X t X t X +=,)(1t X 为周期分量,)()(11T t X t X +=,)(1t X 与)(2t X 相互独立。

))]()())(()([()]()([)(2121T t X T t X t X t X E T t X t X E T R X ++++++=++=+ττττ))]()()(([)]()([()(212211T t X T t X t X E T t X t X E T R X ++++++++++=ττττ )()(11ττX X R T R =+是周期分量。

6.若平稳过程中不含有任何周期分量,则有2)()(lim 11X X X m R R =∞=∞→ττ,0)()(lim 11=∞=∞→X X K Kττ证明:当τ增大时,)(t X 与)(τ+t X 的相关性会减弱,当∞→τ时,有)(t X 与)(τ+t X 相互独立,2)]([)]([lim )]()([lim )(lim X X m t X E t X E t X t X E R =+=+=∞→∞→∞→ττττττ7.2)()(11X X X m K R +=ττ 证明:2)()])()()([()(X X X X X m R m t X m t X E K -=-+-=τττ8.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必须满足0)(≥⎰+∞∞--ττωτd eR j X2.4.2相关系数与相关时间1.相关系数:22)()0()()(XXX XX X m R KK r στττ-==2.相关时间:当τ很大时,)(t X 与)(τ+t X 不相关。

第二章习题解答.doc

第二章习题解答.doc

8第二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典型例题分析与计算例2-1 图2-18所示电路为一等效电路,其中L =0.8uH,Q 0=100,C =5pF,C 1 =20pF,C 2 =20pF,R =10k Ω,R L =5k Ω,试计算回路的谐振频率、谐振电阻。

题意分析 此题是基本等效电路的计算,其中L 为有损电感,应考虑损耗电阻0R (或电导0g )。

解由图2-18可画出图2-19所示的等效电路。

图2-18 等效电路 图2-19 等效电路(1)回路的谐振频率0f由等效电路可知L =0.8H μ,回路总电容C ∑为12122020515(pF)2020C C C C C C ∑⨯=+=+=++则0f ==45.97(MHz)=(2)R L 折合到回路两端时的接入系数p 为211212121112C C p C C C C C C ωω===++则9()2233110.50.0510s 510L P R -=⨯=⨯⨯ 电感L 的损耗电导0g 为0660011245.97100.810100g LQ ωπ-==⨯⨯⨯⨯⨯ ()643.3010s -=⨯总电导 23-3031110.0433100.05101010L g g P R R ∑-=++=+⨯+⨯⨯ ()30.193310s -=⨯谐振电阻 ()P 1 5.17k R g ∑==Ω例2-2 有一个RLC 并联谐振电路如图2-20所示,已知谐振频率f 0=10MHz,L =4μH ,Q 0=100,R =4k Ω。

试求(1)通频带20.7f ∆;(2)若要增大通频带为原来的2倍,还应并联一个多大电阻?题意分析 此题是一个RLC 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计算,了解通频带的变化与回路电阻的关系。

解 (1)计算通频带电感L 的损耗电导0g 为 图2-20 RLC 并联谐振回路066001121010410100g LQ ωπ-==⨯⨯⨯⨯⨯()639.810s -=⨯回路总电导6031139.810410g g R ∑-=+=+⨯⨯ ()6289.810s -=⨯10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L Q 为666011g 21010410289.810L Q L ∑ωπ--==⨯⨯⨯⨯⨯⨯13.74=回路通频带()()6600.7101020.72810Hz 0.728MHz 13.74L f f Q ∆⨯===⨯= (2)若通带增大一倍,即20.71.456MHz f ∆=,计算应再并多大电阻R '根据题意要求通频带增大一倍,则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应减小一倍,即16.872LL Q Q '== 对应的'g ∑应该增大一倍,即 ()6'2579.610s g g ∑∑-==⨯ 因为0'11g g R R∑=++' 所以0''11g g g g R R ∑∑∑⎛⎫=-+=- ⎪'⎝⎭()6289.810s -=⨯则 3.45k R '=Ω图2-21 单调谐放大电路11例2-3 单调谐放大器如图2-21所示。

第2章 力系的简化

第2章  力系的简化

第2章 力系的简化2-1 三力作用在正方形上,各力的大小、方向及位置如图示,试求合力的大小、方向及位置。

分别以O 点和A 点为简化中心,讨论选不同的简化中心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答: 45,N 66.5N 24===x R θ︒,合力作用线过A 点。

题2-1图 题2-2图 2-2 图示等边三角形ABC ,边长为l ,现在其三顶点沿三边作用三个大小相等的力F ,试求此力系的简化结果。

答:力偶,Fl m 23=,逆时针。

2-3 沿着直棱边作用五个力,如图示。

已知F 1=F 3=F 4=F 5=F ,F 2=2P ,OA =OC =a ,OB =2a 。

试将此力系简化。

答:力偶,191),cos(,193),(cos ),cos(,19-=-===k M j M i M P a M 。

题2-3图 题2-4图2-4 图示力系中,已知F 1=F 4=100N ,F 2=F 3=1002N ,F 5=200N ,a =2m ,试将此力系简化。

答:力,R =200 N ,与y 轴平行。

2-5 图示力系中F 1=100N ,F 2=F 3=1002N ,F 4=300N ,a =2m ,试求此力系简化结果。

答:力螺旋,R =200 N ,平行于 z 轴向下,M =200 N ⋅m题2-5图 题2-7图 2-6 化简力系F 1(P ,2P ,3P )、F 1(3P ,2P ,P ),此二力分别作用在点A 1(a ,0,0)、A 2(0,a ,0)。

答: 力螺旋,3,34aP M P R ==。

2-7 求图示平行力系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求平行力系中心。

图中每格代表1m 。

答:力,R =25 kN ,向下,平行力系中心(4.2, 5.4, 0)。

2-8 将题2-8中15kN 的力改为 40kN ,其余条件不变。

力系合成结果及平行力系中心将如何变化?答:力偶。

无平行力系中心。

2-9 用积分法求图示正圆锥曲面的重心。

答:h z y x C C C 31,0===。

第2章 2 简谐运动的描述

第2章 2 简谐运动的描述

2.简谐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了解相位. 2.[科学思维]能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描述简谐运动.☆阅读本节教材,回答第35页“问题”并梳理必要的知识点.教材第35页问题提示:根据简谐运动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物理学引入了振幅、周期和频率描绘简谐运动.一、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1.振幅(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作振动的振幅.用A表示,国际单位为米(m).(2)物理含义:振幅是描述振动范围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反映了振动的强弱和振动系统能量的大小.2.周期(T)和频率(f)内容周期频率定义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物体完成全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单位秒(s)赫兹(Hz)物理含义都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联系f=1T注意:不管以哪个位置作为研究起点,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总是相同的.3.相位:在物理学中,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用不同的相位来描述. 二、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表达式: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可以写成 x =A sin ()ωt +φ或x =A sin ⎝ ⎛⎭⎪⎫2πT t +φ 2.表达式中各量的意义(1)“A ”表示简谐运动的“振幅”.(2)ω是一个与频率成正比的物理量,叫简谐运动的圆频率.(3)“T ”表示简谐运动的周期,“f ”表示简谐运动的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T =1f .(4)“2πT t +φ”或“2πft +φ”表示简谐运动的相位.(5)“φ”表示简谐运动的初相位,简称初相.说明:1.相位ωt +φ是随时间变化的一个变量.2.相位每增加2π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全振动.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振幅就是振子的最大位移. (×)(2)从任一个位置出发又回到这个位置所用的最短时间就是一个周期.(×)(3)振动物体的周期越大,表示振动得越快. (×)(4)简谐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与计时时刻物体所在位置无关.(×) 2.(多选)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 点为平衡位置,在B 、C 间振动,则( )A .从B →O →C →O →B 为一次全振动B .从O →B →O →C →B 为一次全振动C .从C →O →B →O →C 为一次全振动D .B 、C 两点关于O 点对称ACD [O 点为平衡位置,B 、C 为两侧最远点,则从B 起经O 、C 、O 、B 的路程为振幅的4倍,即A 正确;若从O 起经B 、O 、C 、B 的路程为振幅的5倍,超过一次全振动,即B 错误;若从C 起经O 、B 、O 、C 的路程为振幅的4倍,即C 正确;因弹簧振子的系统摩擦不考虑,所以它的振幅一定,故B 、C 两点关于O 点对称,D 正确.]3.(多选)物体A 做简谐运动的振动位移x A =3sin ⎝ ⎛⎭⎪⎫100t +π2 m ,物体B 做简谐运动的振动位移x B =5sin ⎝ ⎛⎭⎪⎫100t +π6 m .比较A 、B 的运动( ) A .振幅是矢量,A 的振幅是6 m ,B 的振幅是10 mB .周期是标量,A 、B 周期相等,为100 sC .A 振动的圆频率ωA 等于B 振动的圆频率ωBD .A 的相位始终超前B 的相位π3CD [振幅是标量,A 、B 的振幅分别是3 m 、5 m ,A 错;A 、B 的圆频率ω=100 rad/s ,周期T =2πω=2π100s =6.28×10-2 s ,B 错,C 对;Δφ=φAO -φBO =π3为定值,D 对.]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提示:(1)振子的振幅在数值上与振子的最大位移相等.(2)10 cm.1.振幅与位移、路程、周期的关系(1)振幅与位移:振动中的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在数值上,振幅与振动物体的最大位移相等,在同一简谐运动中振幅是确定的,而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2)振幅与路程:振动中的路程是标量,是随时间不断增大的.其中常用的定量关系是: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为4倍振幅,半个周期内的路程为2倍振幅.(3)振幅与周期:在简谐运动中,一个确定的振动系统的周期(或频率)是固定的,与振幅无关.2.对全振动的理解(1)全振动的定义:振动物体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叫作一次全振动.(2)正确理解全振动的概念,还应注意把握全振动的四个特征.①物理量特征:位移(x)、加速度(a)、速度(v)三者第一次同时与初始状态相同.②时间特征:历时一个周期.③路程特征:振幅的4倍.④相位特征:增加2π.【例1】一个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它的振幅是4 cm,频率是2.5 Hz,该质点从平衡位置开始经过2.5 s后,位移的大小和经过的路程为() A.4 cm10 cm B.4 cm100 cmC.024 cm D.0100 cm思路点拨:根据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路程为4A,求路程.B[质点的振动周期T=1f=0.4 s,故时间t=2.50.4T=614T,所以2.5 s末质点在最大位移处,位移大小为4 cm,质点通过的路程为4×4×614cm=100 cm,选项B正确.]振幅与路程的关系振动中的路程是标量,是随时间不断增大的.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半个周期内的路程为2倍的振幅.(1)若从特殊位置开始计时,如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14周期内的路程等于振幅.(2)若从一般位置开始计时,14周期内的路程与振幅之间没有确定关系,路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振幅.[跟进训练]1.弹簧振子以O 点为平衡位置在B 、C 两点间做简谐运动,BC 相距20 cm ,某时刻振子处于B 点,经过0.5 s ,振子首次到达C 点.求:(1)振子的振幅;(2)振子的周期和频率;(3)振子在5 s 内通过的路程大小.[解析] (1)设振幅为A ,则有2A =BC =20 cm ,所以A =10 cm.(2)从B 点首次到C 点的时间为周期的一半,因此T =2t =1 s ;再根据周期和频率的关系可得f =1T =1 Hz.(3)振子一个周期通过的路程为4A =40 cm ,则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s =t T ·4A=5×40 cm =200 cm.[答案] (1)10 cm (2)1 s 1 Hz (3)200 cm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式中x 表示振动质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t 表示振动的时间;A 表示振动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即振幅.2.各量的物理含义(1)圆频率:表示简谐运动物体振动的快慢,与周期T 及频率f 的关系:ω=2πT =2πf .(2)φ表示t=0时简谐运动质点所处的状态,称为初相位或初相.ωt+φ表示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在t时刻处在一个运动周期中的哪个状态,所以表示简谐运动的相位.3.做简谐运动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对称性(1)瞬时量的对称性:各物理量关于平衡位置对称.以水平弹簧振子为例,振子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大小相等,动能、势能、机械能相等.(2)过程量的对称性:振动质点来回通过相同的两点间的时间相等,如t B C =t C B;质点经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等长的两线段的时间相等,如t B C=t B′C′,如图所示.4.做简谐运动的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周期性简谐运动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的运动,按其周期性可做如下判断:(1)若t2-t1=nT,则t1、t2两时刻振动物体在同一位置,运动情况相同.(2)若t2-t1=nT+12T,则t1、t2两时刻,描述运动的物理量(x、F、a、v)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若t2-t1=nT+14T或t2-t1=nT+34T,则当t1时刻物体到达最大位移处时,t2时刻物体到达平衡位置;当t1时刻物体在平衡位置时,t2时刻物体到达最大位移处;若t1时刻物体在其他位置,t2时刻物体到达何处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2】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运动,振幅为8 cm,频率为0.5 Hz,在t=0时,位移是4 cm,且向x轴负方向运动,试写出用正弦函数表示的振动方程,并画出相应的振动图像.思路点拨:简谐运动振动方程的一般表达式x=A sin(ωt+φ),读出振幅A,由ω=2πf求出ω,将在t=0时,位移是4 cm代入即可求解振动方程,便能画出振动图像.[解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x=A sin(ωt+φ),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得A=8 cm,ω=2πf=π,所以x=8sin(πt+φ) cm,将t=0,x0=4 cm代入得4=8sin φ,解得初相φ=π6或φ=56π,因为t =0时,速度方向沿x 轴负方向,即位移在减小,所以取φ=56π,所求的振动方程为x =8sin(πt +56π) cm ,画对应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答案] 见解析用简谐运动表达式解答振动问题的方法(1)明确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可直接读出振幅、圆频率、初相.(2)ω=2πT =2πf 是解题时常涉及到的表达式.(3)解题时画出其振动图像,会使解答过程简捷、明了.[跟进训练]2.一位游客在千岛湖边欲乘坐游船,当日风浪较大,游船上下浮动.可把游船浮动简化成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振幅为20 cm ,周期为3.0 s .当船上升到最高点时,甲板刚好与码头地面平齐.地面与甲板的高度差不超过10 cm 时,游客能舒服地登船.在一个周期内,游客能舒服登船的时间是________.[解析] 由于振幅A 为20 cm ,振动方程为y =A sin ωt (平衡位置计时,ω=2πT ),由于高度差不超过10 cm ,游客能舒服地登船,代入数据可知,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临界时刻为t 1=T 12,t 2=5T 12,所以在一个周期内舒服登船的时间为Δt =t 2-t 1=T 3=1.0 s. [答案] 1.0 s1.物理观念: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初相位.2.科学思维:简谐运动的表达式.3.科学探究:探究弹簧振子运动的特点.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通过的位移是4个振幅B.物体在14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1个振幅C.物体在1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4个振幅D.物体在34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3个振幅C[在一次全振动中,物体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故通过的位移一定为零,A错误;物体在14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不一定是1个振幅,与物体的初始位置有关,只有当物体的初始位置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时,物体在14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才等于1个振幅,B错误;根据对称性可知,物体在1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4个振幅,C正确;物体在34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不一定是3个振幅,与物体的初始位置有关,只有当物体的初始位置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时,物体在34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才是3个振幅,D错误.]2.如图所示,m为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弹簧振子,弹簧形变的最大限度为20 cm,图中P位置是弹簧振子处于自然伸长状态的位置,若将振子m向右拉动5 cm 后由静止释放,经过0.5 s后振子m第一次回到P位置,关于该弹簧振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为1 HzB.在P位置给振子m任意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初速度,只要最大位移不超过20 cm,总是经过0.5 s速度就降为0C.若将振子m向左拉动2 cm后由静止释放,振子m连续两次经过P位置的时间间隔是2 sD.若将振子m向右拉动10 cm后由静止释放,经过1 s振子m第一次回到P位置B[将振子m向右拉动5 cm后由静止释放,经过0.5 s后振子m第一次回到P位置经历T4,所以T=4×0.5 s=2 s,振动的频率f=1T=12Hz,A错误;振动的周期与振幅的大小无关,在P位置给振子m任意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初速度,只要最大位移不超过20 cm,总是经过14T=0.5 s到达最大位移处,速度降为0,B正确;振动的周期与振幅的大小无关,振子m连续两次经过P位置的时间间隔是半个周期,即1 s,C错误;振动的周期与振幅的大小无关,所以若将振子m向右拉动10 cm后由静止释放,经过0.5 s振子m第一次回到P位置,D错误.] 3.一个质点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是x=5sin 5πt(cm),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简谐运动的周期是0.2 sB.前1 s内质点运动的路程是100 cmC.0.4 s到0.5 s内质点的速度在逐渐减小D.t=0.6 s时质点的动能为0C[由简谐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x=5sin 5πt(cm),可知圆频率ω=5π,则周期T=2πω=2π5πs=0.4 s,A错误;1个周期内运动的路程为4A=20 cm,所以前1 s内质点运动的路程是s=tT·4A=2.5×20 cm=50 cm,B错误;0.4 s到0.5 s质点由平衡位置向最大位移处运动,速度减小,C正确;t=0.6 s时,质点经过平衡位置,动能最大,D错误.]4.(多选)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的振动频率为4 HzB.在0~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0 cmC.在第5 s末,质点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D.在t=1.5 s和t=4.5 s两时刻质点位移大小相等BCD[由题图读出周期为T=4 s,则频率为f=1T=0.25 Hz,A错误;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4个振幅,则在0~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s=20 cm,B正确;在第5 s末,质点位于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C正确;由题图可以看出,在t=1.5 s和t=4.5 s两时刻质点位移大小相等,D正确.] 5.[思维拓展]情景:在心电图仪、地震仪等仪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振动记录,如图甲所示是一个常用的记录方法,在弹簧振子的小球上安装一支记录用笔P,在下面放一条白纸带,当小球振动时,匀速拉动纸带(纸带运动方向与振子振动方向垂直),笔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曲线,如图乙所示.问题:(1)若匀速拉动纸带的速度为1 m/s,则由图中数据算出振子的振动周期为多少?(2)试着作出P的振动图像.(3)若拉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振子振动周期与原来相同.由图丙中数据求纸带的加速度.提示:(1)由图乙可知,当纸带匀速前进20 cm时,弹簧振子恰好完成一次全振动,由v=xt,可得t=xv=0.21s=0.2 s,所以周期T=0.2 s.(2)由图乙可以看出P的振幅为2 cm,振动图像如图所示.(3)当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振子振动周期仍为0.2 s,由丙图可知,两个相邻0.2 s时间内,纸带运动的距离分别为0.21 m、0.25 m,由Δx=aT2,得加速度a=0.25-0.210.22m/s2=1.0 m/s2.[答案](1)0.2 s(2)见解析图(3)1.0 m/s21/10。

第2章生命周期评价发展及概念

第2章生命周期评价发展及概念

第2章生命周期评价发展及概念2.1生命周期评价的起源和发展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评价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即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最初是在物质和能量流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世界上的第一个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是1969年美国中西部研究所(MRI)对可口可乐的饮料瓶进行的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定量分析,这是公认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开始的标志,也给目前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方法确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和欧洲的其他一些公司也完成了类似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这种把产品资源利用和环境排放量化的过程逐渐被认为是“资源和环境纲要分析(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i Profile Analys,REPA”,在美国已经得到实践证实。

这种过程在欧洲被称为生态平衡(Ecobala nee)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生命周期评价还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展开,而且评价考虑的因素很少。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从事工艺研究和环境评价的一些大学和顾问公司发展了生命周期评价这一方法,把“物质能量流平衡方法” 引入到工业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分析中,以考察工艺过程的各个环节,即原料的开掘、制造、运输与分发、使用、循环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逐渐在企业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方法的不规范,以致评价的结果很难达成一致,所以并没有广泛地展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组织(SETAC在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的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概念。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组织和国际标准组织(ISO 的共同努力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的国际标准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于1997至2000年相继推出了ISO 14040-ISO 1404等相关标准。

2.2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目前,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有很多种提法,政府、企业和一些机构站在各自的立场对它都有一番描述,如:(1)美国环保局的定义:对自最初从地球中获得原材料开始,到最终所有的残留物质返归地球结束的任何一种产品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估测的方法;(2)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AC的定义:是一个评价与产品、工艺或行动相关的环境负荷的客观过程,它通过识别和量化能源与材料使用和环境排放,评价这些能源与材料使用和环境排放的影响,并评估和实施影响环境改善的机会。

Chapter2第二章

Chapter2第二章

第二章思考题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x t gradt q∂∂-=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2 已知导热物体中某点在x,y,z 三个方向上的热流密度分别为y x q q ,及z q ,如何获得该点的热密度矢量?答:k q j q i q q z y x ⋅+⋅+⋅=,其中k j i,,分别为三个方向的单位矢量量。

3 试说明得出导热微分方程所依据的基本定律。

答:导热微分方程式所依据的基本定律有:傅立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4 试分别用数学语言将传热学术语说明导热问题三种类型的边界条件。

答:① 第一类边界条件:)(01ττf t w =>时,② 第二类边界条件:)()(02τλτf x tw =∂∂->时③ 第三类边界条件:)()(f w w t t h x t-=∂∂-λ5 试说明串联热阻叠加原则的内容及其使用条件。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

使用条件是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必须相等。

7.通过圆筒壁的导热量仅与内、外半径之比有关而与半径的绝对值无关,而通过球壳的导热量计算式却与半径的绝对值有关,怎样理解? 答:因为通过圆筒壁的导热热阻仅和圆筒壁的内外半径比值有关,而通过球壳的导热热阻却和球壳的绝对直径有关,所以绝对半径不同时,导热量不一样。

6 发生在一个短圆柱中的导热问题,在下列哪些情形下可以按一维问题来处理? 答:当采用圆柱坐标系,沿半径方向的导热就可以按一维问题来处理。

8 扩展表面中的导热问题可以按一维问题来处理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认为,只要扩展表面细长,就可按一维问题来处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答:只要满足等截面的直肋,就可按一维问题来处理。

光电子器件第二章结型光电探测器

光电子器件第二章结型光电探测器

第2章结型光电探测器2.1.光伏效应光伏现象一导体材料的“结效瓯如:雪崩二极管ncmla^l (calhcxie)p-la>rer Oration/ / region□contact(anoda)光照下u1.24a(pim)=光照零偏p 〃结产生开路电压的效应光照反偏光电信号是光电流A结型光电探测光电二极管器的工作原理空2. 2. 硅光电池光电池是一种不需加偏蚤电压就能把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PN结光电器件,按光电池的功用可将其分为煎类*即太阳能光电池和测量光电池。

K /太卩聆总光电池主要用作向负载提供电源,对它的要求主要是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低。

由于总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髙可靠性、寿命长、可在空间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特点,因此成为航天工业中的重要电源,而且还被广泛地应用于供电困难的场所和一些日用便携电器中。

测量光电池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光电探测,即在不加偏置的情况下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此时对它的要求是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光谱响应合适、稳定性高、寿命长等。

它常被应用在光度、色度、光学精密计量和测试设备中。

1•用途a.b.作光电探测器使用红外辐射探测器光电读出光电耦合作为电源使用人造卫星野外灯塔微波站§2.2光电池•光电池能直接将光通量转变为电动势,实际为电压源结构和工作原理硼扩冃攵层p 型电极 光电池的结构原理图光光电池有方形圆形三角形环形等P —+ N-+ O——丄p N-------------------------------- ___________________+性1・硅光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按硅光电池衬底材料的不同奇分为2DR 型和2CR 型。

如图3・9 (a)所示为2DR 型硅 光电池,它是以P 型硅为衬底(即在本征型硅材料中掺入三价元素硼或镣等),然后在衬底 上扩散磷而形成N 型层并将其作为受光面。

硅光电池的受光面的输出电极多做成如图3・9 (b)所示为硅光电池的外形图,图中所示的 梳齿状或“E”字型电极,其目的是减小硅光电池的内电阻。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2章第2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2章第2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

第二节中国的能源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结合材料,归纳分析我国的能源供需特点及影响。

(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结合实际,理解我国的石油供需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综合思维)3.举例分析,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区域认知) 4.讨论分析,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保障的主要对策。

(地理实践力)一、中国能源供需特点1.能源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1)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2)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

(3)化石能源消费带来了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供需特点(1)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3)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4)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图表点拨]教材第30页图2.13,从该图可看出:(1)世界上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2)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1.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2.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俄罗斯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4.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长距离运输,均可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资源特点: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2.与煤炭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1)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的运输安全风险(2)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产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②消费过程中的问题:释放污染性气体,造成酸雨和严重雾霾;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四、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1.世界能源发展趋势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

第2章 引信环境力

第2章  引信环境力

第2章引信环境力引信从环境中得到的一种特定的激励,称为环境力。

从环境中得到的可供引信机构工作的能量,称为环境能。

引信从生产到碰击目标过程中,作用在引信零件上的力很多,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也不同。

这些环境力对引信机构和零件的工作状况影响很大,有些环境力可作为引信的能源,使引信中的零件产生运动,成为引信解除保险或发火的动力。

有些环境力会使引信中的零件产生松动、脱落、变形或破坏,成为影响引信正常工作的干扰力,使引信的安全性或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恰当地利用一些环境力,有效地控制干扰力的影响,是引信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引信工作的全过程中,可分为若干阶段。

对火炮弹丸引信可分为:勤务处理、装填、膛内、炮口、空中飞行和碰击目标等六个阶段;对火箭弹和导弹可分为:勤务处理、装填、主动段、被动段和碰击目标等五个阶段;对航弹引信可分为:勤务处理、装填、空中飞行和碰击目标等四个阶段。

引信所处的这些阶段,称为引信工作环境。

在这些环境中作用于引信零件的力,就是引信的环境力。

研究这些力时,要经常运用内弹道、中间弹道、外弹道和终点弹道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

2.1 勤务处理与装填环境力在勤务处理中,引信必然要被搬动、运输,因而就会遇到运输中的偶然磕碰、冲击、跌落和振动等。

在这些情况下,引信零件受到的是直线惯性力,只有当弹丸沿斜坡滚落时,引信零件才受离心力。

因此,在勤务处理和装填阶段,重点在于直线惯性力的影响。

这些环境力,绝大多数属于干扰力,可能导致引信机构的提前作用或毁坏。

而且,作用于引信零件上的这些力,绝大部分都要靠实验测得,很少能用理论公式准确计算。

2.1.1 搬装环境力在搬装过程中,装有引信的弹丸或包装箱偶然坠落或撞击,在引信零件上所产生的定向激励,称为搬装环境力。

此惯性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与弹丸质量、包装方式、跌落高度、撞击姿态、地面性质以及引信的结构等因素有关。

用不同的弹丸质量,在有包装和无包装情况下,从不同的跌落高度向不同目标(水泥、粘土、木材、钢板等)进行跌落试验,所产生的惯性力大小差别极大。

拓扑学第2章拓扑空间连续映射

拓扑学第2章拓扑空间连续映射

第二章 拓扑空间与连续映射本章是点集拓扑学基础中之基础, 从度量空间及其连续映射导入一般拓扑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 拓扑空间、连续映射, 分析了拓扑空间中的开集、邻域、聚点、闭集、闭包、内部、边界、基与子基的性质,各几种不同的角度生成拓扑空间,及刻画拓扑空间上的连续性.教材中先介绍度量空间概念,由于刚刚结束泛函分析课程,所以此节不讲,而补充如下内容。

§ 2-1 数学分析中对连续性的刻画由于映射的连续性是刻画拓扑变换的重要概念,所以,我们先回顾一下数学分析中函数的连续性是如何刻画的。

设11:f E E →是一个函数,10x E ∈,则f 在0x 处连续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描述方法:(1)序列语言若序列1,2,{}n n x = 收敛于0x ,则序列1,2,{()}n n f x = 收敛于0()f x ;(2)εδ-语言对于0ε∀>,总可以找到0δ>,使当0x x δ-<时,有0()()f x f x ε-<(3)邻域语言若V 是包含0()f x 的邻域(开集),则存在包含0x 的邻域U ,使得()f U V ⊂。

解释:(1)和(2)中用到距离的概念,可用于度量空间映射连续性的描述; 对于没有度量的场合,可以用(3)来描述;所谓拓扑空间就是具有邻域(开集)结构的空间。

§ 2-2 拓扑空间的定义一、 拓扑的定义注:这是关于拓扑结构性的定义定义1 设X 是一非空集,X 的一个子集族2Xτ⊆称为X 的一个拓扑,若它满足(1),X τ∅∈;(2)τ中任意多个元素(即X 的子集)的并仍属于τ;(3) τ中有限多个元素的交仍属于τ。

集合X 和它的一个拓扑τ一起称为一个拓扑空间,记(,)X τ。

τ中的元素称为这个拓扑空间的一个开集。

下面我们解释三个问题:(1)拓扑公理定义的理由; (2) 为什么τ中的元素称为开集;(3) 开集定义的完备性。

● 先解释拓扑定义的理由:① 从εδ-语言看:0x x δ-<和0()()f x f x ε-<分别为1E 上的开区间;② 从邻域语言看:,U V 是邻域,而()f U 是0()f x 的邻域,连续的条件是()f U V ⊂,即一个邻域包含了另一个邻域,也就是说,0()f x 是V 的内点,有内点构成的集合为开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政府经济职能与管理效能国家本质与国家职能——(1)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社会公共管理的工具;【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2)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化(3)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总任务及其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

(4)国家的具体职能:政治职能【对内维护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职能【干预经济,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公共管理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科教文卫事业】政府职能及其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职能的实现——国家机关【行政、立法、司法机关】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

政府职能——国家行政机关【狭义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1)权力性质:后者从属于前者;(2)权力功能:前者制定法律,后者执行法律。

(3)职能范围:后者窄于前者;(4)履行职责侧重:后者侧重于组织、干预经济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前者侧重于整体职能的把握。

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与内容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与性质(1)含义——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功能。

(2)特点——管理的主体,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管理的经济对象,整个国民经济【宏观性】管理的目的,阶级性即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管理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综合性。

(3)政府经济职能的二重性——阶级性和公共性: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经济管理一方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把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的功能,又称为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具有维护生产关系【即维护现存财产关系】的功能,决定于生产关系的性质,称为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

(4)政府经济职能的二重性的意义——政府经济职能的决定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我国目前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正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在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借鉴性,应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

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资源配置职能——(1)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完全自由竞争】(2)政府配置资源:提供公共物品;产业政策【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制【直接行政干预经济】收入再分配职能——(1)按生产要素分配【保证市场效率】(2)收入再分配实现公平:优胜劣汰竞争机制;资源禀赋的不同;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差别不同所决定的机会不平等、结果不平等需要政府介入。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教育,都是政府再分配职能的体现。

稳定经济职能——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政策工具【货币、财政、产业等经济政策】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市场管制职能——(1)政府依法制定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实现市场竞争的规范化、有序化,为经济运行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

(2)防止垄断,保护自由竞争;保护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防止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内涵——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直接控制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模式,建立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将政府职能转化为实现宏观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调节社会收入差距。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过程——(1)1978—1984年,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市场的合法地位,对企业放权让利,精简经济性行政机构。

(2)1984一1992年,第二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明确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培育市场体系。

(3)1992—1997年,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获得合法化,政府经济职能限于“市场失灵”领域【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市场管制】(4)1998年至今,新阶段:1)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宏观经济调控职能、专业经济管理职能、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职能】2)加入WTO面对的挑战:政府微观干预过多,审批过多过细问题等。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特殊性及其走向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特殊性(1)政府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主导作用——1)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2)培育市场主体,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3)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利用后发优势,避免走“市场万能”、“政府万能”的极端(3)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的成败,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4)国情的特殊性——1)人口基数庞大,控制人口的压力很大;2)失业问题严重;3)自然环境恶化;4)地区、城乡发展失平衡引发社会稳定等诸多社会问题;5)改革观念有待深入;6)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走向(1)合理界定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1)政府干预的法制化、规范化;2)割断部门权力和部门利益的关系。

(2)改进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1)产业政策倾斜【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2)向国有企业政策倾斜【技术革新、财力支持】,培育市场主体。

(3)根据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改革政府机构——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人员提高政府效能。

(4)健全、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中的作用——市场中介组织的沟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成熟有利于规范、优化市场秩序。

政府经济管理效能政府经济管理的有限性与有效性政府经济管理的有限性(1)有限性的含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

(2)“友善于市场”的基本原则——1)不主动干预;2)以是否有利于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运行来判断干预的效果;3)将干预置于制度约束下。

(3)有限政府的含义——1)政府目的:有限政府保护个人基本权利【财产权、生命权与自由权】和经济自由【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人们追求经济自由的权利得到实现】,政府权力必须有其边界;2)政府职能:有限政府的职能限制在公共领域【如何届定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政府不得干涉个人在非公共非政治领域的私人活动,如人身、家庭、伦理等。

3)政府过程:有限政府实行透明行政【政务公开】,政府应接受法律和社会的监督【公民对公共事务享有知情权、监督权乃至参与权】; 4)政府约束:有限政府实行法治。

市场行为、政府行为都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行政。

政府经济管理的有效性——(1)有效性的含义——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者能否有效地履行一般政府都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能,是政府能力的体现。

(2)判断政府有效性的标准——1)高效率:政府组织机构运作的有效性【精简精干、节约型政府】;2)强效能:政府实现管理目标的行为能力【财政汲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制度创新能力】;3)优效益:政府行为与决策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结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主要通过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来考察特定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的绩效,一般通过“社会福利状况与资源配置效率”来衡量政府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政府失败的表现与改进政府失败的表现(1)政府失败的含义——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2)政府失败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关于政府经济人假设,政府信息不完全假设。

(3)政府失败的表现——1)政策偏差:一项好的政策,社会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和实施成本;一项坏的政策往往归因于利益集团操纵、或公众无力改变。

2)政策低效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

【决策主体经济人;决策过程的简单多数原则;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层的利益驱动】3)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缺乏竞争;缺乏内部激励;有效监督不足4)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政府人员的增加和政府支出水平的增长【官僚机构、利益集团、财政幻觉、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者、提供公共物品等都会增加政府支出水平】5)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指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别】;政府寻租形式:一是政府的特许权;二是政府的关税与进出口配额;三是政府采购。

政府经济管理低效的内在原因(1)政府经济管理低效的含义——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2)政府经济管理低效的原因——1)社会对政府的需求往往被夸大和扭曲:一是公众的市场缺陷意识使之对政府的期望扩大,要求政府作为的需求被扩大;二是政府报酬【与资历联系】与责任脱节不利于对政府需求的约束;三是政府治理过程的固有近视;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

2)政府供给的特征使政府供给缺乏成本约束一政府供给是非市场活动,生产过程缺乏预算成本约束。

二政府产出难以确定和度量,一方面政府产出,如制度供给【规章、执照等】、公共产品供给等具有惟一性和垄断性,“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缺乏可参照系统;另一方面,这些产出对最终产品的贡献也难以量化。

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1)宪制的确立。

“诺思悖论”,即经济发展没有国家是万万不行的,但国家又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祸害;解决“诺思悖论”的关键是如何控制政府权力。

(2)加强行政法的建设。

明确政府职权及其行使方式、范围和程序,以及所应负的行政法律责任。

转变经济职能(1)将政府经济职能限于公共的、宏观调控的领域。

(2)实现职能的方式:间接的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管制。

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1)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2)符合法定程序;(3)符合法律规定。

;(4)承担法律责任建立工作程序(1)纵向申报原则:“直接最短”定律找直接领导;(2)审批就近原则:下放审批权,减少审批层次;(3)快速经济原则: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4)落实责任原则: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

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如招标制(2)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3)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社区化、基层化】(4)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5)有选择地实行社会公共服务使用者付款制度,减轻财政拨款负担。

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1)评价政府效能的标准:行政效果、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2)行政效果评估:合法标准,利益标准,质量标准(3)行政效率评估:数量标准,时间标准,速度标准,预算标准(4)行政效益评估: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其他社会效益建立公开行政制度,确保政府管理活功的透明度(1)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心理预期,建立“诚信政府”;(2)让公众了解政府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