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下)地理第一次测试(提升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一(下)地理第一次测试(提升训练)及答案
高一(下)地理第一次测试(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折线图,纵坐标起点为零。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
A.1 B.2 C.3 D.4
2.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

其初衷是
A.鼓励生育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下图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4.图中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C.热岛效
应D.“臭氧洞”
6.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第 3 页
第 3 页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城市居民进一步向郊区迁移密切相关的事物有
①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实
现同化②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化进程的倒退④郊区三大产业的发
展,产生了农村人口进城的“推力”⑤郊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A.②③④⑤B.②⑤C.②③⑤D.①④⑤
右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区域是
A.①区B.②区 C.③区D.④区
10.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商业中心 B.低级住宅区C.工
业区D.文化区
下图中甲为台湾某海岸地区的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分布图。

读图11-13题。

11.该海岸最有可能位于下列哪个城市附近
A.台北B.花莲C.彰
化D.高雄
12.该地区农业生产中最突出的限制性条件可能

A.土地涝洼B.土地盐渍化
C.风沙威胁D.光照不足
13.就自然环境而言,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活动是
A.晒盐业B.水稻种植业
C.石油化学工业D.茶叶栽培
读某种农事安排示意图,回答第14-15题。

第 3 页
14.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雨热同期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水平
高④人口稠密
A.①④B.①③
C.③④D.①②
15.下列地区中可安排该农事活动的是
①东北平原②河套平原③番仔阳湖平原
④成都平原
A.①④B.①③
C.③④D.①②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港口城市的一工业地域示
意图。

读图完成16-17题。

第 4 页
16.影响该地钢铁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燃料B.原料C.市场 D.劳动力
17.在该工业地域内布局汽车、造船等工厂,其优势主要是
A.环境承载力大B.铁矿资源丰富
C.劳动力成本低D.生产协作便利
下图示意铝工业的产业流程。

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示三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最合理的是
A.甲—接近原料地乙—接近动力来源地丙—接近市场地
B.甲—接近原料地乙—接近原料地丙—
接近动力来源地
C.甲—接近市场地乙—接近动力来源地
丙—接近原料地
D.甲—接近市场地乙—接近动力来源地
丙—接近市场地
19.丙工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A.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B.向乙工厂靠近
C.向甲工厂靠近
D.依靠科技降低能耗
二综合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材料二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分布图
材料三全国茶叶生产在取得连续18年增产增
第 5 页
收的基础上,2019年在先后遭遇西南地区严重春
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伏旱条件下,继续增产
增收。

(1)简述该地种植茶树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全国茶叶连续增产增收的原因。

2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甲国境内69%为森林,8%为耕地,10%是湖泊、
急滩和河流。

长期以来该国是世界重要的纸张和
纸板出口国。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产业结构
发生很大变化。

第 6 页
(1)分析该国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

(2)简析在木材加工厂附近有很多相关企业集聚的原因。

(3)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向电信等高科技产
业转型尤为突出。

简述这一变化对该国产
生的有利影响。

2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渤海海峡可供选择的跨海运输方案主要有轮船运输、火车轮渡、海底隧道、桥隧通道4种。

桥隧通道方案即蓬莱—长岛架桥,长岛—旅顺隧道。

2019年11月6日,中国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工程—烟(台)大(连)铁路轮渡投入试运营。

材料二:烟台到大连铁路轮渡图和蓬莱—旅顺中间有长岛、庙岛列岛,平均水深25米。

(1)烟台至大连的火车轮渡线路的修建也表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
输布局的影响减弱,的影响在增
强,并成为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2)试分析实施“南桥”方案的有利条件。

(3)渤海海峡“南桥北隧”公路铁路两用交通线与目前的轮渡线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4)开通烟台至大连的火车轮渡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
意义?
地理能力提升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解析:
1.本题组以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折线图来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

根据人口的数量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知,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人口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2.收取独身者的税是为了鼓励生育。

3.D
4.B
解析:
3.第④幅图是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上部很窄、下部较宽,可以看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很高,即自然增长率很高。

4.特别要注意金字塔图底部的横坐标,①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人”、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人”;还要注意②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③④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横柱。

从图中读出四国中30~39岁的人口数量并加以对比即可得出结论。

5.C
6.A
解析:
5.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

6.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时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7.D 8.B
解析:
7.本题考查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出现的原因。

城市居民向郊区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地价昂贵,环境恶化和现代交通不断发展,交通通达度好。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8.本题考查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影响。

郊区城市化,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较好的环境质量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也向郊区迁移。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9.C 10.A
解析:
9.图示③较周边地区地租高,判断可能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交汇的区域,交通通达度高。

10.在城市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形成商业区。

11.C 12.B 13.A
解析:
11.从图中的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中可看出,该海岸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彰化,C正确。

12..此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易产生盐碱化
13.该地区蒸发旺盛,最适宜发展晒盐业,A正确。

14.A 15.C
解析:
14.从图中看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水稻种植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同时还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由于人多地少、经济水平较低而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15.该水稻种植业为典型的双季稻,故在我国南方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分布,而东北平原、河套平原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发展双季稻。

16.C 17.D
解析:
16.该地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铁矿)来自海外,所需燃料(煤炭)来自国内其他地区,说明该地
原料和燃料缺乏,故A、B错;该地钢铁工业产品主要为就近销售,说明当地市场广阔,C正确;钢铁工业主要为机械化作业,所需劳动力较少,D错。

17.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D正确。

18.B 19.D
解析:
18.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工厂分别进行铝矿开采和初级加工,应接近原料产地;丙工厂产品为电解铝,需要接近动力丰富的地区。

19.丙工厂生产电解铝,能源消耗较多,因此要依靠科技降低能耗,D正确。

二综合题
20
(1)该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各月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丰富且雨热同期;(据等高线图判
断,该地属于低山丘陵区)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该地发育红壤或黄壤,土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

(2)生活水平提高,茶叶市场需求增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扩大;茶叶种植技
术的发展;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

21
(1)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临近内海,降水较丰富;平原为主的地形,湖泊众多,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生长环境优越。

(2)接近原料产地,节省运输费用;共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

(3)利于保护该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品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解析:
(1),森林覆盖率高的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2)企业集聚的原因可从接近原料产地、共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3)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高科技产业产品的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22
(1)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蓬莱与旅顺之间岛屿较多,海水浅、线路短,便于施工。

(3)通行速度快,运输量大,安全。

(4)①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速度;②减轻京沈、京沪铁路的运输压力;③减少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