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和组织课堂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和组织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和组织课堂讨论
16
在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普遍被老师们所采用。
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
引导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实行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那么,课堂教学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如何去铺垫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友好合作的课堂讨论氛围
要使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友好合作的讨论氛围是首要前提。
首先,教师要组建友好合作的课堂讨论小组。
今年我所教两个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少,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4-6人。
分组时要考虑到每组成员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男女差异等,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有机结合,使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
其次,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情况记录。
每周末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状况进行总结、评价。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学生讨论中的还没有明白的问题,不宜太早给出答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不要害怕出错;要鼓励优秀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要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和勇气,尽量给差生提供发言的机会。
让课堂人人都动口、动脑,让同学们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这样的讨论才富有生机。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讨论也是一种“研讨”,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对别人冷嘲热讽,要以理服人。
要求发言的同学组织好语言,归纳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要求其他学生及时反思,认真分析自己在讨论问题上的偏差,纠正自己的认识等。
这样,课堂讨论在友好合作的氛围下,在规范有序中进行,同学们就能够轻
松掌握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大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巧设问题,找出疑点,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一般地,在发现和概括规律时,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运用知
识进行判断、辨析时,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时,都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
同学们感觉抽象的、模糊的问题,方法不确定的、非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有争议的问题,都是学生展开讨论的议题。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
安排讨论要注意三点: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
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讨论的动力。
三是要能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讨论的内容比较枯燥,就要创设情境,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例如,在教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我设计了如下的讨论议题:(1)任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吗?都有斜率吗?
(2)过原点的直线,斜率越大越接近Y轴吗?
(3)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倾斜角一定相等吗?
(4)两条直线的倾斜角相等,斜率一定相等吗?
(5)比较几条直线倾斜角的大小,除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图形,还有其它方法吗?
这些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都是新考纲上的必考内容,同学们在讨论的基础上轻松掌握了重点、难点,明确了易错点、混淆点。
三、教师要及时抓住讨论的时机
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时机,适时展开讨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随时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
我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我创设了这样几个问题:
(1)哪个小组能够举出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例子?
(2)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你所写的例子成立?
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各个小组有不同答案,代表们做出如下回答:偶函数 y=x2; y=x4, y=x-2, y=x2n(n∈Z)
奇函数 y=x, y=x5+x,y=x3 y=2x
非奇非偶函数y=x+5, f(x)=x3+x+1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都回答不上来。
这时候,我重新分析了奇函数偶函数概念,并且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让同学们观察图像关于什么对称?有什么特征?同学们都在思考讨论,一会有小组代表站起来说:f(x)=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这一问题创设恰当、及时,在每个小组争先恐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分析,点拨,同学们参与欲望强烈,对问题掌握深刻。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和组织课堂讨论,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
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困难,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久而久之,同学们在友好合作的气氛中学习,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能够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