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班级文化长效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构建班级文化长效机制
作者:谢舒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22年第02期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强化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班级教学质量提升。
构建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班级教育工作者的题中之意。
但是当下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雕琢痕迹严重、内容不够多样具体、空洞思维较多、俯身实践较少等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笔者认为,优秀、积极与切实可行的班级文化是建立在重复性的实践与练习上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班级文化才能发挥作用,逐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应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
所以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植根于
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精神品格的培养。
班级文化的构建要抛弃一元化的倾向,不能仅仅注重学业成绩或强调“管与被管”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应该转换价值范式,通过民主的方式讨论与选择特色、多元的班级文化核心特质,让班级文化氛围真正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推动力。
班级文化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塑造必备品格与创造性思维。
第二,
优化管理,改善学生的思维习惯。
2018年新高考模式在江苏开始实行,文理科界限模糊,传统应试教育被打破,更注重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南通市教育局提出“立学课堂”改革,将以往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发展为五大实施策略,即“限教让学的调适策略、自主建构的活动策略、团队合作的共学策略、踊跃展示的表达策略和案单导学的支架策略”。
“立学课堂”强调团结全班任课老师,形成一致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晰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環节,知道每一阶段课程需要做些什么,需要准备些什么。
班级管理方式的优化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大程度的掌控,更
愿意参与其中,更愿意接受挑战,逐步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在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掌控细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往往会为以下现象而苦恼:教室布置毫无章法,物品摆放凌乱;学生上课纪律涣散,随意讲话;集体活动缺乏团队精神。
这些都是班级管理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班主任一般会制定一系列班级规则,规范学生行为。
但是班级规则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多,约束力可能会越来越弱。
实际上,班主任应该将核心目标化繁为简,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此,笔者每天会在班上进行2次“省思短会”。
省有省思、省悟之意,笔者会让学生针对前一天的数学难点,重点讲一个解题妙招,或由一位学生点评前一天在班级中暴露出来不良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渐明白优秀源自习惯的培养。
一天省思短会用时10分钟,每学期思短会至少用时800分钟,约可等于18节班会课。
如果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通过“省思短会”能解决18个数学难题或者改变18个不良习惯,这将是非常可观的成果。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班主任应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谢舒,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 22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