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万载2016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
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群落和无机环境 D.种群和群落
2.左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的理解有误差的是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比A少
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A<5M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C.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转化为热能而输出
3.下图表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f表示大气中的N2,则a→f过程不存在,而f→a可表示生物固氮作用
B. 若f表示无机环境中的NH3,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而硝化细菌在f→a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 若f表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以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b→f过程的加剧
D.若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则碳循环不包括f→b途径
4.某同学打算制作一个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 植物数量越多,生态缸就越稳定
C. 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给自足的
D. 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5.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6.(2014•福建模拟)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遭环境的淘汰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7.树林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如果黄雀增加体重10 kg ,按理论计算,最多需要蝉
A.10 kg
B.100 kg
C.1 000 kg
D.10 000 kg
8.某科研小组对污染河段一侧河岸的农田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进行调查,根据以下调查数据不能说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距离污染源越远则 ( )
A .生物多样性越大
B .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受到的影响越小
C .营养结构越复杂
D .每种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都越大
9.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C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D .玉米体内的能量大多数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1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
的是 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
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 .野兔和鹿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12.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能量固定
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会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 0.1 0.5 1.0 2.0 4.0
动物物种数(种/单位面积)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单位面积) 365 665 750 1983 2490
13.在某生态系统中,已知1只2 kg的鹰要吃10 kg的小鸟,0.25 kg的小鸟要吃2 kg 的昆虫,而100 kg的昆虫要吃1 000 kg的绿色植物。
若各营养级生物所摄入的食物全转化成能量的话,那么,这只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应为
A.0.05% B.0.5%
C.0.25% D.0.025%
14.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该生态工程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C.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D.该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需要反馈调节
二、非选择题
16.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植物外,还有食草昆虫、鼠、兔、食虫鸟、蛇、狐、鹰等动物。
(1)画出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 要调查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法,应用此方法关键是要做到。
(3)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欲使调查结果可靠作标志时要注意:①;②。
(4)牧民进入这片草原放牧后,发现适当的放牧使草原上的植物更加茂盛,但经过过度的放牧后,草原上的有毒植物的数量增多,这是因为。
(5)如果牧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捕杀狐和蛇,会对草原上其他生物数量和植被造成怎样的影响?。
(6)草原上蝗虫爆发会对草原造成较大的破坏,如果用化学方法防治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请你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提出一种经济合理的方法:。
17.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
野杂鱼与鳙鱼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2)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3)这一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为____________,最终将以___________的能量形式回到无机环境中。
(4)为了研究该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封闭。
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
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
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白瓶溶氧量为B mg/L,黑瓶溶氧量为C mg/L,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mg/(L·d)。
1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图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的。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 ________ 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是以 ________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经过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无机物。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稳定性逐渐增强。
19.下图是有关生物细胞生活史的概括,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①过程所形成的子代细胞形态功能各不相同,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____。
(2)F→G→H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其中⑦过程中细胞的全能性变。
(3)D一般取自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⑥过程常在培养瓶中进行,当培养瓶中的细胞达到一定密度,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就会停止分裂,逐渐走向衰亡,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
(5)⑤过程发育成的动物叫克隆动物,试说出该技术的两点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6)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7)图示的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8)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___原理。
(9)农业生态系统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较差。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故A正确。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故B错误。
群落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故C错误。
种群和群落
是生命系统的层次,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答案】C
【解析】B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的有关内容。
由图可知,若f表示大气中的SO2,a 是生产者,cde均为消费者,b是分解者。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所致,C 错。
故本题选C。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光能转化成有机物内的化学能。
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6【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的进化,但不意味着有新物种产生,B错误;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越不容易遭环境的淘汰,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的作用;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从数据上不能说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距离污染源越远则每种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都越大。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连越多;A项错误。
以素食为食物,可以获取最多的能量;B项正确。
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递减;C项错误。
玉米体内的能量只有10%-20%被第二营养级同化,还有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D项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10【答案】A
【解析】
在捕食链中,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
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
1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所食的动物,故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故A错误。
食物网中的野兔、昆虫和鹿都吃绿色植物,所以都是初级消费者,故B正确。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都是第三营养级,故C正确。
野兔和鹿捕食共同的食物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各种生物能量来源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废物和能量多级利用,为环保高效生态系统,实现能量多流向人类有益部分,B正确。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维持生态平衡,C错。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和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营养结构,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植物→昆虫→小鸟→鹰,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转化效率=该营养级的生物量除以上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即它所吃的食物的重量),因此,鹰要和小鸟之间的转化效率为2÷10=0.2;小鸟和昆虫之间的转化效率为0.25÷2=0.125;昆虫和绿色植物之间的转化效率为100÷1 000=0.1。
综上分析,这只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应为0.2×0.125×0.1×100%=0.25%,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略
16【答案】(1)略 (2)样方随机取样(3)标志应不易脱落标志不过分醒目(4)牲畜只摄食无毒的植物,对草原上的植物起到了选择的作用(5)草原上鼠的数量大量增加,破坏草原。
(6)放养捕食蝗虫的家禽(或保护、繁育捕食蝗虫的鸟类)
【解析】
试题分析:(1)食物链的书要注意起点是生产者,捕食关系用→表示,终点是最高营养级。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此法关键是随机取样。
(3)标志重捕法要注意:标志
应不易脱落,标志不过分醒目,标志对标记动物无害等,(4)牧草和有毒植物是竞争关系,牲畜只摄食无毒的植物,过度放牧,无毒植物少,有毒植物数量增加,牲畜对草原上的植物起到了选择的作用(5)大量捕杀狐和蛇,鼠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破坏草原。
(6)
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采用生物防治,如放养捕食蝗虫的家禽(或保护、繁育捕食蝗虫的鸟类)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7【答案】(1)浮游植物B;竞争(2)浮游动物A 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3)浮游植物B固定的太阳能;热能(4)B-C(或(B-A)-(A-C))
【解析】
试题分析:(1)施肥利于植物生长,所以浮游植物B的种群数量增多,野杂鱼与鳙鱼的之间是竞争关系。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最后剩下的生物是生产者即浮游植物B,植物大量增殖,水中氧气减少,消失的原因是缺少氧气。
水体发黑发臭是因为分解者引起。
(3)生态系统的能量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4)呼吸作用为A-C,净光合作用为B-A,总光合速率为B-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答案】(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02有机物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 (3)大于抵抗力
【解析】
试题分析:(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人生物群落的。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02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3)由草原向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生产者吸收的C02量大于群落中C02的释放量。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细胞分化(1分)
(2)植物组织培养(1分) 大(1分)
(3)动物的卵(母)细胞(1分) ①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②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2分)
(4)接触抑制(1分)
(5)用于繁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畜、用于濒危动物的繁育、生产人造器官、使用克隆动物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等(只要合理既可得分)(4分,每空2分)
(6)分解者(1分) (7)物质循环再生(1分) (8)整体性(1分) (9)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1分)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