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九首滁州西涧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九首滁州西涧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九首滁州西涧教案北师大版《滁州西涧》
韦应物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二、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2.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试分析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点拨,并引导探究内容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
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江雪》教案柳宗元
一、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二、引入
背诵前面学过的诗
三、引导自主学习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

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2.划分节奏,有感情朗读古诗
四、教师引导并点拨释疑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

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踪:脚印。

灭:消灭,消失(没有了)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5.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寒冷凄凉……)
五、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六、朗读指导
1.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

2.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试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3.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七、引申练习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

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引入
背诵学过的古诗,说说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引导学习探究学习诗歌及其思想内容
1.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2.划分节奏读一读诗歌
3.试分析诗歌内容
4.说一说你最欣赏本诗的什么地方(字、词、内容等)
四、教师点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
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五、课堂测评反馈 1.试述诗歌内容 2.背诵这首诗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教学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名句的鉴赏
二、引入
背诵前面学过的古诗,并说说诗歌意境
三、引导学生从作者入手理解内容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学法指导
三.点拨引导
1.了解“西江月”词牌的特点
2.点明题目的意思
四、引导小组互学1.说说每名诗的意思 2.说说本词的思想内容3.说说本诗写作上的特点
五、教师点拨小结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
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

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六、测评
1.背诵本篇词;
2.说说词牌“西江月”的结构特点;
3.词中哪里用到了典故?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九首饮酒教案北师大版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一、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结庐山气日夕
相与真意
二、合作探究,品析内涵。

(一)、诵读。

1、听录音,读出韵味。

2、全班齐读。

(二)、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
5、诗中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
6、谈谈你对本诗写作特点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最欣赏它哪些优点?请谈谈你的见解。

四、展示提升。

1、背诵全诗。

2、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学习,你认为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五、课堂检测。

默写全诗。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过故人庄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

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译
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邀我至田家。

”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

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

(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

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

(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
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

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

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

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

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

(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

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独坐敬亭山李白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
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第三篇: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
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第四篇:《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一、解诗题
1、同学们,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韦应物)来,叫一叫。

好的,有谁听说过他?
2、同学们,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是著名的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滁州西涧》。

(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滁州西涧
齐读师:涧指的是什么?(简笔画解析涧)。

滁州西涧指的是什么?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滁州西涧”就是写的——滁州西边的涧水。

3、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滁州西涧情有独钟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出示全诗)
二、感诗韵
1、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古诗,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流畅;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学生自由读诗。

)谁愿意一个人来读读。

指三名学生读。

评价。

(从正确流利上评)
2、诵还讲究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己再读读,这回注意体会体会节奏。

指名读。

再指名读。

全班有节奏地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