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1)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2)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草色入帘青往来无白丁
(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l5分)
2.(3分)C (丐:请求)
3.(3分)D
4.(3分)A(“非遇良辰不下笔”不等于“每次创作都必须选择晴爽月明的中秋良辰”)5.(6分)
(1)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

(意思译对、语言通顺1分;“径”、“趋”译对各1分。


(2)(我)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

(意思译对、语言通顺1分;“书”、“顾”译对各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2分)女主人公“思君不见君”,满腹忧愁,情绪低沉,因而“缓歌”。

(意思答对即可)
(2)(4分)答案示例:这首曲子写了“白雁”“寒云”“秋风”“黄昏”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借此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抒发了其浓重的思君之情。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A D(A.“贾政”应为“贾珍”,“宝玉”应为“贾蓉”;D.“脱离亲属关系的声明书”应为“放弃父亲遗产继承权的声明书”,“阿拉伯”应为“印度”。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5分)
(1)答案示例:孔明因缺粮引兵至陇上割麦,司马懿事先预料到,率军到各郡麦田守护。

孔明令姜维、魏延、马岱装神弄鬼,带兵迷惑魏军,魏兵无不骇然;司马懿不知来者是人是神,三日不敢出城。

孔明乘机令三万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走。

(2)答案示例:第一件:克洛德指使伽西莫多,帮他在街上抢走爱斯梅拉达,但被甘果瓦和弗比斯阻止了。

第二件: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从刑场救下后,藏身于教堂,克洛德黑夜摸到她的屋子,欲行不轨,爱斯梅拉达吹响铁哨,叫来伽西莫多,阻止了克洛德。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6分)
(1)(2分)为政者要正人应先正己。

(意思答对即可)
(2)(4分)孔子认为当政者的道德品质对百姓的影响重大。

当政者庄重严谨、孝顺慈爱、用贤重教,百姓就会敬服当政者,尽忠而努力。

(意思答对即可。

如从“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3分) B
11.(3分) D
12.(3分) C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l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A D(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D.“死记硬背了两支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

(意思答对即可)
15.(6分)
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

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可以期待的。

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B D(B.“官员实名申报财产的建议”并没有遭到“激烈反对”,而是“无人响应”;D.“研究水平超出了以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学派”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说两个学派“迥然不同”。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为人天真、狷介,充满书生意气,有排除万难之“笨劲”;治学严谨认真,有创新精神。

(意思答对即可)
15.(6分)
答案示例:蒋廷黻认为司马迁既书写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张骞既创造了历史也书写了历史,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道他们的人都很多。

对于他们自身而言,精神上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大的历史贡献。

蒋廷黻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只要为人处事无愧于心,有功于世,他就是快乐的,至于是非曲直,历史自会给予公正的评价。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3分)(1)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删去“面对”(或删去“让”)17.(10分)
(1)(3分)海南省立法禁止广告篡改成语。

(意思答对即可)
(2)(7分)
答案示例一:我支持海南省禁止广告篡改成语的规定。

“富有创意”的广告,改变了成语的用字,它混淆视听,会对青少年正确掌握成语产生误导。

这种广告篡改成语的现象会造成我们语言环境的混乱,也是对文化的亵渎。

规范使用汉字和成语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解决广告用字混乱问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守法意识和文明水平。

答案示例二:我反对全面封杀广告“篡改成语”的规定。

改变成语用字的广告,其所用的大部分成语都是多数人熟知的,并不会对我们学习成语产生误导。

“篡改成语”不等于错解、误用成语,社会上存在错解、误用成语的现象,并非“篡改成语”的广告造成的。

广告是一种创意艺术,只要用语不低俗,就没必要禁止,否则会影响广告的创意和效果。

(观点1分,理由6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五、写作(70分)
18.(70分)
参照20XX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
傅青主凭书画著称,但不轻易为人创作书画。

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但是要用画笔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遇良辰不会动笔。

今天难以违背您的意思,就约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气晴爽,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准备纸笔为您作画。


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从午后一直喝到太阳偏西才停止宴饮。

于是让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方,好拿着蜡烛作画。

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

朋友站在远处窥视,只见他手舞足蹈,那样子像发了狂似的。

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

傅青主狂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清兴啊,怎么办!”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

朋友见他满头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

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

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

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报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又预先作了一首五绝诗,把“打钟庵”三个字嵌入诗中,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

傅青主斜视他笑了起来,甲某说:“家中有个屏风,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

”当时傅青主已醉,便说:“我替你书写,怎么样?”甲某高兴地说:“非常荣幸。

”傅青主马上要来纸张,放手写了起来。

甲某请求说:“你既然赐予我书法,就再请你写下自己的名字。

”傅青主笑着答应了。

甲某挖下“打钟庵”这三个字交给和尚,和尚把它贴刻在门额上。

有一天,傅青主偶然从庵前经过,惊讶地发现匾额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笔法的确是自己的,他注视着,沉思很久,忽然回忆起先前替甲某书写的屏风诗有这三个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

(二)
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正。

您带头走正道,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②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

孔子回答说:“假如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奖赏他们也不会去偷窃。


③季康子问道:“要使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互相勉励努力工作,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您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您;您孝顺父母、慈爱幼小,百姓就会尽忠于您;您提拔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附诗歌鉴赏】
【双调】
水仙子·秋思
张可久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秋风昨夜愁成阵。

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

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赏析】
这是一支怀念远人的闺怨小令。

作者的感受使独特的。

写法上也是别开生面的。

起句以客观之景致笼盖全曲,突出了秋天之苍凉寂寥。

白雁秋风,又值黄昏时节,“愁”字不点自出。

“写寒云”的“写”用得极为巧妙,写者,画也。

大雁高飞,在云间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故谓“写寒云”。

这里以天边的白雁暗喻远方的丈夫。

白雁是指似雁而小的一种白色候鸟,杜甫诗有句“旧国霜前白雁来”,说的就是此鸟。

与“天边白雁写寒云”句相对,是“镜里青鸾瘦玉人”。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喜欢对镜而舞。

南朝刘敬叔《异苑》三载“鸾睹影悲鸣,冲霄一奋而绝”后世便将镜称为青鸾镜。

这里是说闺中女子对镜,犹如青鸾顾影自怜,为自己的憔悴而伤感,正是所谓“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前两句一写景,一写人。

天上白雁,人间鸾女,既是映衬,也是对照,且都写得不同凡响。

玉人瘦损,以青鸾顾影自怜作比,意味无尽。

第三句猛回首,说到了昨夜秋风,自然而然点出“愁”字,并不忌讳语直。

愁也罢了,偏又“成阵”,课件昨霄今日,陷入愁阵不能自拔,愁绪未曾稍减。

“思君”二句,点明题旨,即愁之根由。

思念自己的情人,却有百般无奈,无法见到,于是寻求派遣,歌一番,唱一阵。

“缓”字透露出歌的节奏,一定是凄婉怨艾之曲;也隐隐透
露了歌的内容——无非怀人幽怨之辞。

一人哼唱,不仅不能派遣愁闷,反而更添抑郁。

继而又开樽独酌,以求到醉乡去摆脱愁苦困扰。

就这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

然而此时此刻,才刚刚是黄昏时候,那漫漫长夜,将如何熬过呵!结尾的“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令人黯然伤神。

特别是“如此黄昏”,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余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恁般长夜”,有余不尽,味永且长。

张可久是元代数量不多的专门从事散曲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多采在平凡的现实生活,往往每作必是有感而发。

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习见的细微观察,写出自己独特的敢说来,这支《秋思》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闺怨悲秋,是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写出新意不容易的。

劈头一句就令人惊叹不已,一个“写”字,足见小山才情。

愁而成“阵”,又是一奇,以陷阵喻愁绪不解,似亦小山独创。

在看他的转合起承处,似转且直,直而又曲。

“思君不见君”句式何等率直,承上文之愁,简朴地交待了愁因,何其明净!何其洒脱!张可久把豪放、精明、清秀、爽利统一在创作中,率直的情趣中微杂着文人创作所独具的雅致,在散曲创作自然流利的基础上达到了转粗为细、变俗为雅的高度。

应该说,这是张可久的可贵之处。

师德,他不避雕琢,甚至有时不厌精雕细琢,但他雕琢得是那样精巧、自然,不露一丝痕迹。

除“写”字外,还有“缓”字,这“缓”字包孕的东西就太多了,大凡是苦索得来的,读者不觉,只味其美,却未必知小山苦心。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散曲与诗词相较,自由、灵活得多,是诗体的一种解放;而小山则将散曲写得靠近了诗词,衬字少了,句法趋于规矩整齐了。

其实,文学史上的一种体裁、形式,都是在变化中向前发展的。

“若无新变,不能代兴”。

张可久显然在借鉴传统诗词的同时,苦索散曲之变。

功过成毁,还可以讨论,但无论如何张可久的散曲都是散曲花园中的一枝秀美的奇葩。

(王星琦)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人物生平
人生坎坷,生平事迹不详,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

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

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

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个人作品
张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

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传世(钟嗣成《灵鬼簿》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又有《吴盐》、《苏堤渔唱》”,另有胡存善编《小山乐府》),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

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

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社”。

作品大多反映现实
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
张毕生致力于词曲的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时便享有盛誉。

其作品风格多样“或咏自然风光、或述颓放生活、或为酬作、或写闺情”,是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

其散曲,元世已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行于世(见曹本《录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编有《小山乐府》(同上)。

今存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其数量为元人之冠。

小山亦能诗,见于《元诗选》癸集,然以散曲盛称于世。

元·高栻《双调·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称其“才华压尽香奁句,字字清殊”,“价等连城玉,名重《长门赋》”;大食惟寅《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称其“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明·贾仲明补《录鬼簿》挽词,称“照耀乾坤《今乐府》,《苏堤渔唱》文相助,又《吴盐》余意续”,“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天一阁本《录鬼簿》)。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瑶天笙鹤”,又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九方皋之眼相之”。

明·李开先序乔吉、张可久二家小令,谓“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王骥德《曲律》则辩云:“李则(王)实甫,杜则(马)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

清·刘熙载《艺概》称乔、张“两家固同一骚雅,不落俳语,惟张尤翛然独远耳”。

今人或有以为小山曲风雅丽,其曲作有“不脱词境”、“词曲间几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华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讷《曲谐》)。

部分作品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等抒发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卖花声〕《怀古》等曲写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险恶。

这类作品充满愤世疾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内容是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中的情景。

“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

”张可久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
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不少唱和之作,显得平庸。

虽有愤懑和不满,但仍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散曲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

其作品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

作品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

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

享誉当时,是一代曲风转捩的关键人物。

元散曲前期创作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

张可久的创作实践在曲风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散曲在后期被视为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