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研究
任海勤
(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阳泉045000)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2月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78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静脉血的RBC、PLT、MCHC指标高于末梢血,MCV、WBC指标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静脉血检验的准确率更高,同时安全性更具优势。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检验结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1-1566-02
DOI:10.19435/j.1672-1721.2021.11.044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常规十分常见,其操作简便,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耗时较少,能够有效诊断出疾病,在临床中的应用率极高。
考虑到血常规检验结果与疾病诊断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但在实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难以使诊断准确率最大化,其中包括空气、试盒、血液等因素干扰;其中以采血部位为例,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较大。
本文通过对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2组血液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对结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2020年2月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78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别采取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男38例,女40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
龄(47.54±3.37)岁,体重51~76kg,平均(62.05±4.62)kg;其中接受手术患者27例,消化道疾病19例,呼吸道疾病17例,心血管疾病10例,其他5例。
纳入标准:患者基础资料完整;无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类疾病。
排除标准:患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患有血液类疾病;患有严重的脏器疾病或脏器衰竭。
1.2方法选择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仪器型号为BC-5380,在检验过程中使用的溶血素、稀释液等物品均为仪器配套试剂,采血管由山东奥赛特医疗公司提供,型号为EDTA-K2,质控液由美国伯乐公司提供。
本次研究选择的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具有异常细胞筛选功能,并且配备了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模式,在实际采集血液前,首先要求患者禁饮禁食8h,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各2mL。
末梢血的采集部位为选择患者的无名指指腹,血液采集后装入稀释液进行离心处理;静脉血采取肘静脉处血液。
1.3观察指标对比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体积(MCV)。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血的RBC、PLT、MCHC指标高于末梢血,MCV、WBC 指标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血常规是诊断工作中十分常见的一项措施,能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通过实施血常规检验,可以对血细胞的数量准确进行检测,同时还能够对血液细胞的形态分布准确了解[1]。
末梢血由于采集部位为指尖,在人体这一组织敏感性较高,采血时会发生疼痛,对患者造成一定刺激;静脉血采集量则相对较多。
总体来看,采血部位的不同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其展开深入分析,讨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诊断中的价值。
对于末梢采血而言,其结果波动相对较大,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而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末梢采血时采血量相对较少,而且不建议复查,这是因为末梢血液循环较差,而且血液十分受温度影响,例如在冬天时,手部温度过低,会导致结果不稳定[2]。
另外在采集末梢血时,应当保持患者的手部皮肤干净,因为手指是人体常用到的部位,对伤口处如果消毒不彻底,抽完血后十分容易引起感染。
采取静脉血检验时,随着现代采集技术越来越先进,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时,外界原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仅仅对于检测结果而言,无疑采取静脉血标本检测的优势更为明显,惟一缺
作者简介:任海勤,女,本科,主管技师。
表1两种采血方法的检验结果对比(x±s)
方法例数RBC(×1012/L)WBC(×109/L)PLT(×1012/L)MCHC(g/L)MCV(fL)
静脉血78 4.37±0.58 5.26±2.05247.56±71.72319.56±31.7279.28±6.36
末梢血78 3.36±0.217.02±2.86212.13±64.82281.13±27.8287.56±7.89 t14.460 4.417 3.2368.0447.215 P<0.001<0.0010.001<0.001<0.001
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彭爱华
(乐平市人民医院,江西乐平333300)
点可能就是采血量较大。
在本次研究中,对2组方式中采集的RBC 、WBC 、PLT 、MCHC 、MCV 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具体分析为: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化学成分以及细胞构成实际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二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得出的结果稍有不同。
本次研究中静脉组的PLT 值高于末梢组,这可能是因为采集末梢血液样本时,工作人员需要用力挤压受检者血管,而在挤压过程中会造成PLT 的损耗;另外在挤压过程中也会渗入组织液对末梢血进行稀释,因此会影响其他检测指标。
另外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受到速度、采集部位、穿刺深浅以及检验者体温等因素影响[3]。
从整体而言,静脉血的检验结果明显优于末梢血,可能是由于人体的末梢毛细血管量较少,在收集时较为困难,而且在采集末梢血时会以挤压的方式促进血液流出,但是过度挤压容易使血液与空气混合,导致血样被破坏;另外过度挤压时压力发生变化,会对血小板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不利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需要考虑到的一点是:末梢采血时疼痛度较大,因此实际采血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较低,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人群而言,无疑加重了采血难度,因此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建议采取末梢血检验[4]。
反观静脉血检验,通过负压真空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而
且采集管中有抗凝剂,能够很好地防止血液凝固,即便放置时间较长,也不会对标本造成很大影响。
此外真空管中的抗凝剂与血液配置有着科学比例,不会受到空气干扰,因此整体的检测准确率相对较高,而且样本便于保存,能够极大地缩小误差。
综上所述,采取静脉血检验准确率更高,同时安全性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薛宏怡,鲍舟君,竺枫,等.轻症和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差异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9,33(3):287-290.
[2]黄利军,方佳峰,吴珏堃,等.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
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12):1421.
[3]李小云.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
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CD].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2):151-152.
[4]辛勤,刘雪凯.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9,30(6):49-51.
(收稿日期:2021-01-03)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
对2组患者进行凝血检验指标监测,比较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P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
结果
观察组的PT 、TT 、APTT 、INR 水平均显
著高于对照组,FIB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随着病程的延长,观察组的PT 、TT 、APTT 、INR 水平升高,FIB 水平降低(P <0.05)。
结论凝血检验指标水平检测可有效诊断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并判断其病程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积极意
义。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
凝血检验指标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1-1567-02DOI :10.19435/j.1672-1721.2021.11.04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可引发器官功能损伤、出血等,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该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且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是控制疾病和促进病情转归的关键。
本研究探讨了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中的诊断标准,初次发病,入院前未经过任何抗凝治疗;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
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血液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者。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4
2.25±6.36)岁。
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1.27±6.51)岁;病程分期:初发性高凝血期9例、消耗性凝血障碍期14例、继发性纤溶亢进期7例。
2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凝血检验,仪器采用
作者简介:彭爱华,女,本科,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