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篇湖心亭看雪
(2011版《课标》新增篇目)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从两个角度,一是从景物的角度,二是从人的角度。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人与景的融合。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关于“湖上影子”的描写,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绘出一幅水墨模糊的雪景图。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与“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表现出在此时此景中,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4.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说明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因此湖中人更痴。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7.最后引用舟子的话结尾,有何意义?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说明对此迷人雪景“痴迷”的人不止有作者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10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二)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节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李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演员。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苍白。

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更定.矣定:结束,完
B.惟.长堤一痕惟:只有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强迫
D.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语段(一)中哪句描写的雪景与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相同?(2分)
答:
4.请找出两个语段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并指出这样描写的作用。

(4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