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
“孔颜之乐”是一
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
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
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
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
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
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
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
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
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
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
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
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
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
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
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
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
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
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
孟子曰:“大人者,不
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
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
人人都有道
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
感称作“乐”。
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
“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
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
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
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
“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
“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
“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
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
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
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
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
就“天”来说,它是
“生生”,是“天行健”。
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
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
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
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妻粉
庞泽云
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
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
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礅。
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
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
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
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
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
人多逼得手脚忙,两口子半天下来,裤裆里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
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
饭靠火候,酒靠窖,百样佳肴靠调料嘛!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
咋绝?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
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
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
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
一般的椒,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
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
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
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酽又鲜。
可是,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
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
不然,就当不了摊主。
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
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
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
如今的鲍大勺,是朗个在配调料?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
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
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
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
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
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
“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来,“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
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
”
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
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
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
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
”
“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
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
”
“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
”
“多卖半天?”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第二天还卖不卖了?”
“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
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
”
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
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
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
“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
”
“你呀,就是……”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
地品?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
“不会品?袁老头儿会不会品?”
“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他不来,又咋样?”
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
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
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
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
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
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
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
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
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
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
要三十块钱一斤。
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
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
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
可是,这些人的脸,朗个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从粉摊写起,设施简陋,生意红火,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桃木压漏”的描写巧妙点染出老店的特色。
B.鲍大勺配调料时,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这照应了前文的“几代单传”,也增添了夫妻粉的传奇色彩。
C.袁老头儿是粉摊的常客,也是小镇的美味鉴赏家,他对夫妻粉的盛赞维护了粉摊的招牌,却引发了夫妻两人的争执。
D.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放开物价后,卖娃娃椒的农民跟着涨了价,小说结尾反映了鲍大勺面对社会变革猝不及防的心理。
7、文中插入对娃娃椒和雅鱼的叙写,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叙述了娃娃椒和雅鱼的特点,侧面衬托出鲍大勺谋生的艰辛、开店的诚信。
B.娃娃椒只生长在青溪山上,为后文青溪山林划给农民后,鲍大勺只能高价购买做铺
垫。
C.既要到山崖上采椒,又要到江水里捉鱼,采配费时费力,交代了粉摊只卖半天的原因。
D.椒专爱往悬崖峭壁上长,鱼专生于激流石穴中,两者象征了当地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
8、本文中夫妻俩的对话,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如果作者续写,鲍大勺最终是否会依从婆娘的话,改变夫妻粉的调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
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
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
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
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
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
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
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
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
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
帝怪而问之。
弘乃离席免冠。
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
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
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帝即为彻之。
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数年卒,无子,国除。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南乡子
苏轼
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余。
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凉簟、清风,给人以凉爽之感,烘托词人白日里闲眠醒来之后的清爽舒畅。
B.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反用古人之意,展现其心境的超脱与闲适。
C.“自觉功名懒更疏”一句表明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因此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公务之闲,下片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16、有人评价此词“洒脱与沉郁”并存,请结合最后三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其具体原因是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修身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①________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_____________。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
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③________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化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①_____________。
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
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
②_____________,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
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③_____________。
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
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
只有父母的状
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昊劝他的妹妹:“离职时,领导挽留你,说明你对公司很重要。
”
B.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C.当你志在天下时,小恩小怨,你怎么会挂在心头呢?
D.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
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眼前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
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错误。
据原文第3段“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
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
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
B.“所以”错误。
原文为“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选项因果倒置了。
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
由材料二“‘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
D.强调以爱他、利他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理念,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
故选D。
4、答案: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
“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