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成语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成语典故知多少
千百年来,清明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历史文化,清明节的成语典故则是其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25条清明节的成语典故,按寒食节(1-4)、上巳节(5-10)、清明节(11-25)的顺序列举如下:
1.割股充饥、割肉奉君
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追随左右、忠贞不二,历尽千难万难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三面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清明柳
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3.禁火冷食
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户户在节前就纷纷制作甜干饼、锅摊饼、冷粥以便下咽充饥。
4.寒食飞花
出自唐代韩翃《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5.祓除修禊、祓除衅浴
为上巳节主要活动。
“祓除”即是“修禊”之意,“修禊”最初是在河边举行招魂的消灾祛病仪式,后来逐步演变成水边嬉游,雅聚吟唱的一种民间聚会。
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便成了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写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
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6.执兰招魂
上古的祓禊仪式包含了“执兰招魂”的环节。
在古人的观念中,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所以在这个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动苏醒的季节里,人们便在水边举行仪式,招魂续魄,祈求生命的安详。
7.浴水孕子
祓禊仪式还包含了“求爱”和“乞子”的环节,这是渴求生命的延续。
沐浴是为了去灾。
8.临水浮卵、临水浮枣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
其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
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
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9.曲水流觞
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
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10.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早晚都像过节一样。
形容生活奢华,整天寻欢作乐。
在《元曲选白仁甫<梧桐>一》中有:“寡人自从得了杨贵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
”之句。
11.思时之敬
据宋《梦梁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
12.桐始华
清明一候桐始华。
桐树花开,朴素的香味随着清风,漫山遍野。
此时万物洁净,天清地明。
故谓之清明。
13.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
“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14.九原可作
赵文子与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
作:起,兴起。
后谓设想已死的人再生为“九原可作”。
15.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
指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
出自《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16.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意思是人死了很久。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
”
17.追终慎远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
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18.一抔黄土
借指坟墓。
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9.冢中枯骨
指坟墓里的枯骨。
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
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20.柴毁骨立、哀毁骨立、柴毁灭性
柴:如木柴一样;毁:哀毁;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
形容因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出自《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
21.踏青看竹
《上巳日两县寮友会集时主邮不遂驰赴辄题以寄方寸》:“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
独坐邮亭心欲醉,樱桃落尽暮愁时。
”作者刘商,字子夏,唐代徐州彭城县人。
22.穷巷蹴鞠
《盐铁论》里说,“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意即穷人当时也爱玩“蹴鞠”。
不过,他们没有能力像汉高祖那造起“鞠城”,只好改变玩法。
西汉的民间蹴鞠,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参与者比拼的是耍球的技术,而不是踢球进洞,后世称之为“白打”。
23.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要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
后比喻推动督促。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
24.片纸天飞
出自元·谢宗可《风筝》:“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
25.半仙之戏
唐宋时,秋千之戏盛行。
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
”生动再现了唐宫清明前后荡秋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