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滁州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滁州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
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
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
解。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故答案为:(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点评】(1)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
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1.诗歌鉴赏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的“________”字活泼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①________;②________。
1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
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13.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14.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17.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1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橘;笋
(2)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
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2.(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诗歌意象。
意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事物。
全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是:赞美梅花,也蕴含自己的感情像梅一样,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
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从诗歌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故答案为:(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根据不同句子分析白梅的特征:冰雪林中著此身-突出了梅花耐寒,不同桃李混芳尘-清高,散作乾坤万里春-报春。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
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
3.(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4.(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1)“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2)“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解析】【分析】(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或指投降派。
(2)“山深闻鹧鸪”“深”字写出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写出花木之多,禅房所在位置之幽深。
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境揣摩词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⑵“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遣词的理解,考生要在整体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读懂诗句,联系上下文的已结束进行理解。
6.(1)客
(2)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落叶》这首诗借描写落叶抒发了游子的思归怀乡之情。
“飘零似客心”中“客”的意思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客”字体现了诗人心境和身份。
(2)《落叶》这首诗歌的意象选择了入秋的落叶,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在空中漂浮不定的落叶,还运用拟人手法,写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形象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
故答案为:⑴客
⑵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