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复习夺标教案: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生物夺标系列专题13 种群和群落一、考纲解读
热点题型1 明辨概念,解答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例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例2】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⑴种群的各种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种群的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b5E2RGbCAP
⑵应用:减少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有:①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②引入天敌;③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④培育抗虫作物;⑤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

p1EanqFDPw 【方法技巧】
1.种群年龄组成几种图形
⑴模式图⑵统计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稳定型衰退型DXDiTa9E3d
2.判断方法:从图形中找到各年龄段个体之间的比例。

若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若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若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RTCrpUDGiT
热点题型 2 把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形成条件,准确解答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题
【例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例2】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5PCzVD7HxA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
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jLBHrnAILg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xHAQX74J0X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⑴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LDAYtRyKfE
⑵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易错指导】不能正确区分环境最大容纳量与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
K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

Zzz6ZB2Ltk
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最大容纳量。

热点题型3 理解种间关系实质,解答种间关系曲线题
【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dvzfvkwMI1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解读】从两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来解答该题。

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
以N1为食物。

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

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rqyn14ZNXI 【答案】 B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
【方法技巧】几种曲线的区分方法总结:<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SixE2yXPq5
热点题型4 准确分析种间关系,解答种群数量变化推理题
【例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6ewMyirQFL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读】以曲线反应的种群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
突破口解答该题。

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题目
告诉我们投放的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

kavU42VRUs
【答案】 C 【例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
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y6v3ALoS89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题型攻略
【方法技巧】生态系统生物数量变化分析
对于生态系统的某一食物链,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生物数量减少<或增加),则该食物链的其他生物数量将自然减少(或增加>。

M2ub6vSTnP 对于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
会迅速增加,不过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因为,随着该物种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会逐渐加大,势必导致种内斗争的加剧,此时又没有了天敌的“压力”,斗争中自然使其素质下降,流行病蔓延,生老病死的个体增多,最终使其密度下降,直至相对稳定。

即:天敌减少对被捕食方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
向稳定。

0YujCfmUCw 对于食物网中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相关生物的变化情况应依
据食物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作具体分析。

eUts8ZQVRd
【易错指导】不能正确判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的主要原因。

(1>准确找出各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是正确解答这种题型的前提;<2)
应从其食物来源和天敌两个途径对某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当从两条途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所经食物链短、能量传递较多的为准。

sQsAEJkW5T
热点题型5 注意调查事项,解答种群密度调查题【例1】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GMsIasNXkA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
数目
【例2】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种群密度的调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
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的机会;所以标志是应注意: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调查期中,没有迁入与迁出,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应随机捕获。

需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
匀,标志重捕法。

TIrRGchYzg
2.取样调查法<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注意事项:①选取平坦、
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进行;②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如乔木的样方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

③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由于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④取样调查的
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7EqZcWLZNX
【方法技巧】
1.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
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lzq7IGf02E
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
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

zvpgeqJ1hk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
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热点题型6 正确区分概念,解答群落演替题【例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例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方法技巧】1.多角度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NrpoJac3v1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

1nowfTG4KI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