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莲塘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莲塘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6分)
捕蝶者(筱敏)
你痴迷于捕蝶事业。

你爱蝶,研究蝶,珍藏蝶。

你自信你是蝶的知己,蝶亦恍惚成了你的生命,你甚至反复地梦过化蝶了。

你备好捕蝶网,这种网轻、软、纤细而滑,不易损伤蝶翼及其鳞片。

你把必备的工具缚在腰间:采集盒、三角纸袋、记录本、铅笔、剪刀、镊子,还有毒杀蝶类的广口瓶。

你把呵护美丽的一切都想得极其周密,你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你出发去捕蝶,你去往原野、山林、洲屿的幽寂处寻捕蝶中珍奇。

蝶在你眼前飞舞。

看那蛱蝶,多美!但比不上凤蝶:翅表斑斓,通身闪耀灿烂的金属光泽,飞舞时异彩耀目,体态优雅,尾突飘逸,如飘带,似轻丝,当风起落,若仙若幻。

你的捕蝶网在操纵你了,神助一般的手感。

迎头下网,追尾兜网,网网必有所获。

手腕轻抖扭转纱网,封死网口,网中的精灵徒然挣扎,在你手中逃脱的可能已经是零。

隔着纱网,你清楚地看到你的猎物的处境,清楚地辨别出它们的价值。

你一手轻提网底,小心翼翼取出那只眼蝶或蛱蝶,将它两翅朝后并拢,像它停在叶间歇息时的样子,然后用手指在其胸肌上轻轻一捏,非常之轻,然而必须是致命的,你要保持它外观的完整。

你感觉到那里有不可挽回的破裂声,这声音除你与它之外,连片刻之间与它双飞双栖的情侣也不能听见。

你用质地柔软光滑的三角纸袋把它装好。

然而有一些蝶你不这样处理,你不要那胸节间的破裂声,你要一个更完整的标本。

于是,你并拢了它的双翼之后,轻轻往它的腹部注射一丁点儿酒精。

它在你手中颤栗了一下,是挣扎吧?它很快就不动了,杀死一只大尾凤蝶只需要0.5 毫升酒精。

但若是命运垂青于你,竟然遇到太珍稀的,太宝贵的,颤栗的就应该是你了:一只刚刚出蛹的新蝶,双翅还是润湿的,鳞片鲜丽,纤尘未染,就在你的网里。

你激动得几乎昏厥,眼窝潮热,倚着树干大口吸气。

你果断地启用了你的毒瓶。

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

这造物的绝世精灵,连挣扎的瞬间也没有,它完美如初。

你曾经想过生与死的问题吗?从前有一位远方的诗人,悲恸于另一位诗之精灵被凌虐,他要与帝王谈谈生与死的问题,那就像被你捕获了的这蝶之精灵的伴侣,竟从逃亡之路返回来,停在你的环罗纱网之上,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

你们能以什么方式交谈呢?
你想谈谈美,谈谈你全身心的珍爱,谈谈你的贡献和牺牲。

这是你的宗教,你坚信这是世上惟一的宗教,决然的美和决然的虔诚。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
你隐身树丛等了许久,那只精灵的伴侣到底没有回来。

你想着毒瓶内的那只蝶,你急不可耐,取出一支细小的钢针,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将它固定在凹槽内的软木条上。

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

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

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
现在,趁它的翅膀还未僵硬,你用拨针轻轻将它们左右展开,使前翅的后缘与身体成直角,后翅前缘脉与前翅的后缘相称。

那宽大透明的翅膜何等完美,翅膜内贯穿的纵脉以及横脉,惟上帝之手能创造出来。

刚刚羽化成蝶,还没来得及振翅,还没有经风吹拂。

鳞片呈砌瓦状密密排列在翅膜之上,洁净,流利,鲜亮,没有丝毫磨损。

在你的展翅板上,你用拨针为它展翅,是它平生第一次的展翅,也是最后一次的展翅,这或许就叫做永恒吧?它娇艳的色泽之上,覆过一层银质的灰色,像是由外而内镀着溪涧的月光,也像是由内而外渗着绝世的悲伤。

你用拨针将蝶的触须拨正,左右对称摆在头的前方,轻轻把长纸带压覆过蝶翅的基部及外缘,远远用虫针固定好。

这是一个绝好的标本。

在你珍藏的标本盒里,它将走遍世界,赢得无尽的惊叹。

它将永远栩栩如生。

它价值连城。

它属于你。

现在你掏出记录本,书写编号、采集地点、时间、海拔高度、采集人……蝴蝶名称那一栏你空着。

空着!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

这是蝶
类专家最辉煌的时刻,你感觉自己如同帝王。

那一栏空着,那意味着这绝世的精灵将以你的
名字来命名。

那位远方的诗人来了,带一个很瘦很长的影子,现在他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

是生与死,而不是美、价值或声誉。

你们对峙良久。

然后,各自俯身为自己掬一捧山涧溪水。

你一时有些恍惚,分不清那是诗的精灵还是蝶的精灵。

然而有一个信念在你是明确的:
你是胜者。

这事实不再能改变。

无论它是什么精灵,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

11.“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

”句中连用两个“即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①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

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

②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

13.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来写,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分)
14.文章末尾说:“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评析。

(5分)
参考答案: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

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

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

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

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

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

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

其父束日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

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

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

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

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

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

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

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

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

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

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

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

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

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

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

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

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

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

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

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

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

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

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

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

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

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

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

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

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

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 本文以场面描写开头,“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与“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构成鲜明对比,以此突出了卫星回收工程实验的分量,巧妙地引出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生动地描写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坚决阻拦李政道辍学参军,因而造就了一位杰出的物理人才;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E. 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

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CED(分别为3、2、1分) (A项“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文中没有依据;B项束星北的物理“研究生涯”在他出国后就开始了;D“切意挽留”不等同于“坚决阻拦” ,“波尔”学风是造就人才的主要原因)。

(2)①束星北的物理成就与爱因斯坦密切相关,对相对论的浓厚兴趣促使束星北与爱因斯坦合作,作为门徒和助手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②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从而造就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内的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束星北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成就卓著,国际闻名,将他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讲课不照本宣科,能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探寻科学之美;②为人天真率真,洒脱不拘,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③爱惜人才,对学生关心照顾,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4)我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2分)理由:①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爱因斯坦与束星北的师生合作,使束星北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因此得到多方面发展;②应营造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教学中不以自我为权威,尊重学生的创建,虚心对待学生指谬,为中国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教师应鼓励、关心、提携学生,学生也应对老师怀有感恩之
心。

爱因斯坦为束星北争取研究经费,并安排他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进行研究;束星北对李政道十分器重,鼓励他走求学之路,在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老师的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每点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严复
①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候官人。

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②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毕业后,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

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③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

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④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

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

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

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⑤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

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严复选译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

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

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

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⑥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

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

⑦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

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⑧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

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⑨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

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⑩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

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

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

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

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

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海军的起步虽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严复的翻译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曾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然而由于晚年名列筹安会六君子而使得一世的英名受损。

16.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17.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

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3分)B(严复选译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并非受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3分)
16.(6分)通过写林琴南来与严复进行对比(2分),突出严复的务实英勇,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对国民思想的启迪(2分),另外也突出了严复的翻译态度严谨、翻译水平高(2分)。

17. (6分)首先,严复是“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他率先选译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宣传进化论观点,是现代文明的窃火者,冲击并推动了国人的思想启蒙。

(3分)其次,严复在理解时代、观察世界方面十分清醒,富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给光绪皇帝上过万言书,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深入探讨中国落伍的原因,提出要认清时势、要自强自立的思想。

(3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①
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

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

”余诺之。

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睦而西。

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剥啄②问之。

应曰: “客何来?”余告之。

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乎?‘来鹤’己过矣!”余
日:“自桥至此,未见有庵。

”其人回指曰:“客不见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

”余乃返,至墙下。

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

一人过,
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

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

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

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

入其室,仅小屋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

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

”欢饮良久。

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山而止。

各有佳处,不能尽述。

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

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

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己杯盘罗列。

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

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

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

”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

但见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

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

忆香兴发,袖出铁笛,呜呜而吹之。

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则挟伎哄饮而己。

未几,月落霜寒,兴阑归卧。

(有删节)
〔注释〕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

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门”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适腕底无闲适: 恰逢
B.门带清流带:环绕
C.袖出铁笛袖:衣袖
D.兴阑归卧阑:残尽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循田膛而西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何来之迟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叩之,亦无应者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D.实则挟伎哄饮而己位卑则足羞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应友人之约去来鹤庵相聚,因路途不熟,误以得云庵为来鹤庵,在得云庵居者的指点下,最终得以与友人欢聚。

B.来鹤庵墙内多竹,环境清幽,深闭的小门须用墙穴中的石头敲击方能使院内的人听见,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

C.竹逸和尚居处雅洁,其好客善饮,沉静少言,又与众人赏月听曲,可见其不拘泥于佛门的清规
戒律,颇有生活情趣。

D.众人同登放鹤亭,长空映月,从林披霜,万籁俱寂。

星灿弹琴,忆香吹笛,这与作者家乡苏州的串月胜会其乐迥异。

2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

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

(3分)
(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3分)
参考答案:
19.C(从袖子里,名作状)
20.C(C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A修饰;顺接;B为什么;什么地方;D表判断,是,就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就。


21.B(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张冠李戴,由原文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可知“来鹤”二字不是写在小门门额上的。

22.(1)因为时间临近傍晚,(我们)约定在以后游览。

桂花盛开时到这里(来看)是最好的,到花下饮一瓯清茶
(2)如果此时熟睡,未免辜负这明亮柔和的月光,哪里能找到一处地势高而平旷的地方,一同(尽情)欣赏月色,或许(才)不会虚度如此美好的夜晚吧?
5. 文言文阅读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B.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C.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D.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字,乳名,小名,父母给吃奶时期的孩子起的昵称,与表字不同,并不正式。

B. 高祖,南朝宋首位皇帝的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 配食,附祭,配享,指让亡灵在同一祠庙里共享祭品,让后死者附于先灵合祭。

D. 方丈,原文中指的是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穆之依据形势,立改颓政。

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司马元显政令有错,桓玄所定的法令繁密,因此民不聊生,穆之相机改正,不到十五天,已见效果。

B. 刘穆之少年有才,恰逢其会。

他年轻时喜好《书》《传》,博览精通群书,高祖攻克京城时,急需一位府主簿,经何无忌举荐来到高祖身边而被任命。

C. 刘穆之忠于君主,巧化时艰。

对高祖的行为举止,他都加以规范,并积极荐举良臣,巧妙劝慰有反叛之心的诸葛长民,为高祖返回除逆赢得了时间。

D. 刘穆之性格豪奢,受君恩宠。

他一个人吃饭,常需做出十人吃的饭;他自认为除用度稍大之外,没有其他对不起君主的地方;他生前死后极见恩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