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及答案(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及答案(全面)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原情
还清楚地记得我初见草原时的那一份惊喜和感动,竟有种涤荡心灵的感触,也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广袤无垠。
盛夏的草原,缳一片绿色的海洋,无穷无尽地向远方延伸,和天边连成了一片。
一座座蒙古包,宛如海洋中的点点白帆。
草儿青青,一碧千里,悠闲自在的牛羊在草地上流动;天蓝欲滴,白云飘荡,一缕缕野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置身其中,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世外的神圣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但充满诱惑力的,却是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宽厚和那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篝火聚会,真正地让我体验到了那浓郁的民族风情。
欢腾的草原上飘着悠扬豪迈的歌声,马头琴的旋律在草原上回荡。
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族人民跳着优美的安代舞,强健的摔跤手表演着蒙吉式摔跤。
更有精湛的马术和射箭让你叹为观止。
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身着他们的服装加入其中,去亲身体验蒙古族的风情,在意趣盎然间,尽情领略着醉人的草原风光,释放着美的激情。
欢腾过后,等待我们的是满桌热气腾腾的手扒肉,银色的酒具盛着浓烈的美酒,悠扬的祝酒歌再次响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
朋友请你尝一尝,这酒醇正,这酒绵厚。
让我们心心相印,友情长久……
美酒和歌声点燃激情,热情豪爽的草原人展露着他们宽厚的胸襟!
风光旖旎的大草原,你有着宁静致远的美丽,我爱你!勇敢豪放的草原人,你有着古朴无华的纯真,祝福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别其一格.:①规格,标准:③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③击,打。
2.短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
初见草原时(_______),体验蒙古风情时(_______),祝酒听歌时(_______)。
A.激情点燃 B.惊喜感动 C.意趣盎然
3.请用短文中的语句来解释“广袤无垠”,用“”画出来。
4.作者对草原的“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作者爱草原,因为__________;作者祝福草原人,因为______。
5.读这篇文章,我想起了诗句: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村庄唢呐咏叹调
在村里,奎三叔是很有威望的人,这种威望,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是“最好”,而不是“之一”,有多好?有人夸张地说,他的唢呐能使花溅泪、鸟惊心。
鸟有没有惊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让我惊心。
奎三叔吹唢呐是祖传的,到他这一代是第七代。
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就将奎三叔请去,他吹唢呐不收钱,主家只是管一顿酒,完事后奉上一条烟就行。
在红事上,奎三叔的一把唢呐吹得风生水起。
婚娶的人家热热闹间,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人们进进出出,忙并喜悦着,村庄不大,都沾亲带故的,一家的喜事,是大家的喜事,都来帮忙,分工明确,迎客的、炒菜的、端菜的、搬桌椅的、打杂的……各担其青,井然有序。
奎三叔别的不忙,只吹他的唢呐。
很多孩子围着他,嬉闹着。
他用唢呐模仿各种鸟叫,惟妙惟肖,像是一只只鸟藏在了他的唢呐里。
新娘子接来后,他的唢呐吹得更响了。
《百鸟朝凤》《抬花轿》……一曲接一曲。
这唢呐声,像一尾快乐的鱼,游动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村里村外的田野上空,山听了含情,水听了含笑,路上奔跑的狗听了,会停下来朝空中多汪汪几声,喜鹊听了,喳喳得更欢。
老人们听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山村从此多了一个媳妇,她在这里扎下根来,与与村里的一个小伙子一起,栽下一柱新的炊烟,将山村本来就悠长的日子,抻得更长。
在白事上,奎三叔的唢呐低沉,声声带泪。
办丧事的人家,院外墙上贴着白纸,上面三个字“当大事”,是的,这是逝者最后的一件大事了。
逝者家人着素服,鸣鸣咽咽,哭得无比伤心。
村里人都来为逝者送行。
从此,村庄再无此人,世间再无此人。
他或她,将归于一生劳作的泥土,如田野上的一棵草,寂寂然活过,又寂寂然逝去,来和去都无声无息。
奎三叔的唢呐呜咽,怆然,
让悲者更悲,让病者更痛,即使是一个路人听了,也会心生酸涩。
这是给逝者的最好的安魂曲。
在奎三叔的唢呐声里,来的来着,去的去着。
在村庄生态的天平上,红事和白事,是两颗质量差不多的砝码。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村庄,在城市里定居下来。
奎三叔也老了,把唢呐传给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唢呐吹得行云流水。
唢呐声声,那是吹给村庄的咏叹调。
在这咏叹调里,村庄矗立成岁月原野上的一棵老树,一些树叶新生着,而同时一些树叶掉落着。
村庄,就这样永远苍老且年轻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
行云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2.奎三叔的唢呐声音变化多样,红事时,喷呐声__________;白事时,喷呐声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村庄唢呐咏叹调”中“咏”的是___________,“叹”的是
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三叔在村里的威望很高,这全因为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
B.奎三叔喜爱吹喷呐,红白事时人们请他去,不收钱,表现了奎三叔善良淳朴的品质。
C.“从此,村庄再无此人,世间再无此人。
”一种悲凉的情感透过字里行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D.在村子的红白事里,村民们共欢喜共悲伤,淳朴的民风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三、阅读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
4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
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
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
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
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
”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
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
我说:“随便。
”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
”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
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把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来。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时弊_________________
②泰然_____________
3.短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写出来。
____
4.短文表现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请结合材料说一说。
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礼物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
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儿,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儿,以贴补家用。
生活是清贫的,但又是(温馨温暖)的。
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
对面。
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a神情有些黯然。
“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硬币,“胡萝卜很新鲜呢。
”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
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面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
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新年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báo bó)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āi ái)冻,怎么受
得了。
”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新年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
填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
新年的第一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的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卖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新年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珍妮,”b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新年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
”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放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新棉衣呢。
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
”老人略带(羞涩羞愧)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
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有删改)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全文围绕礼物这一中心来写,“礼物”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
3.从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两处,a处是______描写,写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描写,老人很“兴奋”,这是因为________。
5.对文中最后一自然段画“”句子的理解,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是()
A.这句话表现了玫瑰的美丽和勃勃的生机。
B.娇艳的玫瑰、晶莹的水滴象征了花店老板与珍妮之间的情谊。
C.娇艳的玫瑰、晶莹的水滴象征了珍妮一家与老人之间真挚美好的情谊。
6.请针对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青山不老(节选)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仗,侵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己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选文主要写了作者的_________,联系全文来看,它起到了_________的作用。
2.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递进C.表示转折
3.联系前文内容,说说文中画“——”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
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日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短文中(_____)一词概括了紫藤萝的特点。
2.写盛开的藤萝,观察顺序由______及______,所写景物由______到______,写出了花的“盛”。
3.“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只见深深浅浅的紫”,写出了紫藤萝花
(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任选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______)
②“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______)
③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到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用“”画下来。
说说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七、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②我()了眼睛,向后一(),()在椅背上;()着《初学记》的手()在膝髁上。
③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④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文段①写的是_____________。
第一句表明作者____________。
“又不是”“早熏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2.文段①第二句“鞭爆的繁响”和“烟草的烟雾”形成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境。
3.在文段括②号里填人合适的词语。
这些词语都是对“我”的描写。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明。
仿写一句话:。
4.用“﹏﹏﹏”画出文中描写“我”现实处境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不仅写到了看书,还写出了书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这一句的描写妙在
_________________。
8.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永恒的瞬间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纪实
数千人的会场一片肃静,千万双眼睛神情专注,亿万颗激动的心倾听着时间的脚步走向那庄严的一刻,走向那永恒的瞬间……
——1999年12月20日零点。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由翠绿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相伴,在6000平方米的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徐徐升起。
雄壮的乐曲、鲜艳的旗帜,这永载.(zǎi zài)史册的一幕昭告天下:中葡
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澳门,这个失散已久的游子重新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那亲切的旗帜,85岁的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双眼噙满了泪花。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面对“谁敢亲共,‘万人坑’就是归宿”的恫吓,杜岚毅然买回红布做成国旗,在新中国诞生的当天将它升起在校园里。
今天,已届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的她终于见证了澳门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此时此刻,在澳门,在香港,在台湾,在祖国内地,在世界各个角落,亿万民众在见证这世纪之交的盛典,亿万颗华夏儿女的心和.(hé hè)着铿锵的旋
律在为这块新生的土地祝福。
零时零分46秒,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国旗升至高8.28米的旗杆顶端,澳门特区区旗也升至旗杆顶端。
这一时空虽短,却浓缩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不屈奋斗的历史。
神圣的旗帜上,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创未来的坚强意志。
暗夜将尽,曙光初现。
走过漫漫长途的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必将迎来祖国统一的辉煌明天!
(来源:新华社,内容有删改)
1.用“√”两出带点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2.结合上下文说说“暗夜将尽,曙光初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写你对“永恒的瞬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mómú)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重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说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资),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
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tiáo zháo)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紧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1.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词或拼音。
2.“诞”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再查音节(_____),“诞”的第六画的名称是(______),除“诞生”外,还可以组词(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两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描写百合花的价值与野草不一样的句子。
6.对题目意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心目中美丽的百合花B.野草心目中的百合花
C.百合花心里有坚定的信念,通过努力终于开花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7.你怎样理解“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句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种一片树叶
冰心
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
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
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
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吗?人每走一步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也是最珍贵的。
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从画线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我”()的心理。
A.忐忑不安B.认真严肃C.紧张慌乱
2.“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中的“那件事”指的是________。
3.种树叶后,“我”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________。
A.说明儿童内心的幼稚B.表现童心的珍贵C.展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十一、阅读理解。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
走。
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
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
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
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
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
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
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
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______)
2.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
(______)
3.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
(______)
2.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写在下方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没有选对方向最后失败,短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